◎李 慧
(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文物管理所 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4300)
在經濟社會日益發展的形勢下,如何開展文物保護是基層文物工作者面臨的重大問題。新時期文物管理工作,要認真分析當前存在的問題,不斷創新管理模式,采用現代化管理機制,增加資金投入,引入專業管理人才,激活文物事業發展新動力,積極尋求科學有效的管理和發展道路。
多年來,達拉特旗文物管理所始終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為工作方針,貫徹落實國家、自治區、市關于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文物管理所負責達拉特旗旗境內文物古跡、遺址等文化遺產保護及管理工作;負責境內的文物收藏保護和管理工作;負責境內的文物古跡、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區的推薦、公布和縣(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重點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遺址點、歷史文化遺跡、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及其他可能埋藏文物地區的建設項目,進行全面的梳理與考察,制定監管的名目,為以后管理創造良好的條件。
達拉特旗文物管理所成立于1988年,是達旗文化旅游局下屬單位,現編制為8人,實有工作人員10人,平均年齡41歲。館藏各類文物300余件,其中二級文物1件,三級文物22件。文管所總占地面積為500平方米,其中辦公室100平方米(包括修復室),文物庫房80平方米,陳列室300平方米,陳列著達拉特旗旗境內出土的各類文物120余件。經過達拉特旗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共發現歷代遺址101處,其中古遺址70處,古墓群15處,古城遺址7處,召廟遺址4處,近現代革命遺址3處,達拉特旗境內秦漢長城遺址2處,古代公路“秦直道”在達拉特旗旗境內約50公里,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旗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
為切實做好文物管理工作,達拉特旗出臺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和條例,加強對古玩商販、文物(古玩)收藏愛好者及古玩市場行業的監管,做好文物征集、追剿、征購、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1]。多年來,結合達旗實際,對達拉特旗境內的古墓群、古墓葬等古遺址進行了設立網圍欄保護;對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樹立文物保護碑、警示牌;對存在安全隱患的文物遺址加派專職文物保護員;開展多種形式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特別加強對大型建筑施工單位的普法宣傳;每年多次的文物執法巡查,以及配合公安機關的打盜走私工作,使達旗境內的文物遺址得到有效合理的保護。
在當前文物保護工作中,由于管理機制不完善、缺乏專業人才和資金,導致文物保護工作存在諸多問題,影響了文物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
為強化廣大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基層文管所每年都要進行三次文物普法宣傳(元宵節、5·18、世界文化遺產日)。但這些活動往往只能起一時的效果,特別是建筑施工單位對文物保護的重視程度極低,甚至不聽勸阻野蠻施工。在敖塄陶勒亥墓群曾發生了不法分子欲盜掘古墓的現象,在達旗文物管理所的積極應對下,文物遺址未受損。
基層文物管理所多數人員專業不對口,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業務素質存在差異,文博專業人才嚴重缺乏[2]。工作人員缺乏相關文物專業知識培訓、學習和深造,業務素質很難提高。加上受經費和人員編制的制約,有一定文博知識的人才調不進來,而一些專業人才也不愿意到基層文物部門工作。
基層文物管理機構的任務繁多,所有工作都要面面俱到,按計劃保質量完成,人員就顯得緊張,還有很多其他客觀因素影響工作的開展[3]。以達拉特旗文物管理所為例,承擔著達拉特旗境內的文物普查工作、資料整理完善、文物保護法規的執行、田野文物的調查與安全保護、配合開展地下文物的勘探發掘、建設工程中文物遺址的選址調查和搶救性發掘、館(庫)藏文物的安全保衛等一系列工作。
基層文物管理所的經費全部由地方財政撥出,但要做到面面俱到,特別是達拉特旗101處遺址的每年多次例行巡查與管理,經費明顯不足。除此之外為完成150件文物遞增的任務,還要進行文物征集工作。近年來,民間興起收藏熱,文物管理所經費缺乏,導致散落在民間的一些珍貴文物無力收回。館藏文物匱乏,征集的級別低、品種單一,給文物展出造成很大局限性,宣傳效果也不盡人意。
首先,必須提高對文物工作的認識水平。要從領導干部開始,帶頭學習,從而提高全體工作者的文物保護水平。就達拉特旗文物管理所而言,應積極開展“基層文物保護”學習與討論研究,對研究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并實踐檢驗,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
第二,加強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提高文物隊伍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愛崗敬業精神,強化守土有責意識,強化《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的宣傳和貫徹,以適應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三,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文物工作的認識,是搞好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基礎。例如2012年,達拉特旗文管所將文物宣傳與群眾互動聯系起來,設立文物保護咨詢電話、信箱,群眾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還增加了文物普法知識競答的形式,以增強群眾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知識。活動開展效果很好,可以繼續完善和發展[4]。
文物工作者要秉持新思想、樹立新觀念,將文物保護管理與合理開發利用及社會發展更好地結合起來,在矛盾中找到共同點,使之能互相促進,和諧發展[5]。
面對經費不足的狀況,要合理規劃資金,成立專款資金規劃領導小組,做到專款專用。對一些文物保護單位的召廟、廟塔,要合理利用群眾力量,統籌規劃,嚴格按照要求維修文物保護單位。要激發群眾熱心捐款捐物的積極性,給予捐款捐物者必要的報酬和社會榮譽;要建立文物保護基金,接受社會各方面的捐款,特別要鼓勵各界名人、富人加入捐款行列,帶動有能力的群眾積極捐款。
請人才,不如多渠道培養人才。人員結構專業不對口,可因材施教,采取“老帶新”、專業指導非專業等辦法,盡快熟悉業務。定期開展文物專業學習、培訓,可采取定向委培,異地交流等形式,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
各個公共文化機構,應積極開展文物保護知識傳播活動。借助各大中小型節慶活動,以及“建黨紀念日”“國慶節”“5·18博物館日”以及“世界文化遺產日”等節日平臺,與各個學校、社區聯合組織“我和我的祖國”“博物館印象”等不同主題的教育活動。通過這類活動加強群眾的文物歷史責任感,從而形成基層文物保護的全社會共識。
為宣傳展示基層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今年達拉特旗文物管理所聯合電視臺制作了文物保護專題宣傳片,在電視臺播放。為普及文物保護知識,還可編撰、出版地方文物志,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文物。
達拉特旗有歷代遺址101處,這些文物記錄著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保護這些遺址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近年來,有部分不法分子鋌而走險,圖謀不軌,古墓葬盜掘現象屢有發生;基層農牧民群眾對這些文物價值認識不足,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建設施工單位文物保護意識淡薄,施工中容易出現破壞文物遺跡的現象。而這些遺址分布遠散,保護難度較大[6]。
針對這些問題,文物保護工作者要走進田間地頭進行文物普法宣傳。除了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雇用專職保護員之外還可設基層田野文物保護調查小組,同時撥專款用于田野文物保護工作,建立文物保護員通信網絡,提高文物保護員的待遇,讓人民群眾充分發動起來,形成群防群治網絡。針對建設施工單位,要進行巡查及必要的普法宣傳。要檢查施工單位有無辦理相關手續,對建設單位進行依法前期考察,并不定期進行執法巡查。要與各施工單位建立文物遺址聯合保護小組,建立通信網絡,及時了解施工單位的建設情況。
要積極探索和建立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文物保護管理機制,把文物工作的社會公益性放在首位,并與經濟效益緊密結合起來,探尋新方法、新途徑。
要依托現有資源建立文物學習、交流、互鑒的管理新模式,不斷完善管理制度,開展部分館藏文物的定期交流。可鼓勵私人收藏家將有價值的文物進行展覽,增強文物展覽新鮮感,吸引更多觀眾注意,同時讓社會效益最大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建立流動博物館,讓文物到農村、學校、社區等基層場所進行巡回展出,充分發揮其教育職能。同時,建立門戶網站,面向社會公開。例如達拉特文物管理所于2012年建立了自己的網站,社會反響很好,拉近了文物管理工作者和群眾之間的關系,讓文物走向市場,走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