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斌
(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文化站,廣東珠海 519185)
人類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人類智慧與知識的產物,涉及的內容多種多樣,包括醫藥、戲曲、音樂、舞蹈、文學、民俗和手工技藝等,它們無不富有文化內涵和價值。然而,在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革過程中,它們有的已經不復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種消亡現象在改革開放以后表現得尤為明顯。改革開放以后,無論是人們的生活習慣還是思維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而正是這些轉變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使它們在我們的視野中慢慢消失。相較于有型的文化遺產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得更為脆弱,并且不可再生,保護起來也更為困難。而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在這一新時代,我們要牢牢抓住數字化背景帶來的優勢,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利用和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
就目前來說,許多年輕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與重視程度還較為不足,因此就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說,老齡化現象較為嚴重,這就給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性帶來了嚴重的威脅。根據文化部于2015年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已經離世的人員占比約為11.83%,并且50%以上的傳承人已經超過了70周歲,他們正在用最后的時光去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他們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的夙愿。然而,若是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加上非遺項目的完整傳承越來越少,可以說終有一天會是人亡藝絕。
與有型文化遺產的傳承相比不同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靠的是活態傳承,主要通過口傳身授和言傳身教兩種方式實現。因此傳承人員數量上的短缺將會給非遺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帶來致命的威脅。例如“當代荷馬”居素甫·瑪瑪依的離世給全人類非物質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他作為這個世界上僅有的一個能夠完成演唱《瑪納斯》的人,他的離世就使得《瑪納斯》這一非遺項目的完整傳承存在問題。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不光是傳承一代不如一代,更有甚者是直接面臨著消亡。原因分析主要為現代化進程的加劇使得原有的一些非遺傳承人轉行、年輕的一代人對非遺文化不感興趣、不理解等,這些都使得非遺項目的傳承在人員數量上嚴重不足。
在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較遲,就連現在最熱的數字化保護的發展歷史也僅僅只有十多年,相應人才的培養也十分不足。因此,盡管我們已經深刻認識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非常重要,并且刻不容緩,然而我們卻也無能為力。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支持,盡管國家每年撥付的非遺專項資金都在上漲,但對數量龐大的非遺文化來說仍然還是杯水車薪。而人才和資金上的不足都給非遺的保護工作造成了嚴重的阻礙。當前,做到的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非遺保護也僅限于少數項目,絕大多數還僅僅停留在錄音、拍照、攝像、存儲等初級層面。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使它保留原有的“味道”。然而在我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使得我國不少非遺文化遭受到了許多外來文化的沖擊,并在沖擊中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而對那些沒有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非遺文化來說,大多數都處在農村,甚至是人煙稀少的山區,雖然不容易受到外來的影響,但也鮮為人知,更不用說保護了。對許多非遺項目來說,大都存在于某個家庭,或者是某個小區域,如若這個小群體中的人不能正確認識非遺項目,缺乏非遺保護的意識,或者是受限于知識水平等,就不會對非遺文化的流失而感到可惜,自然也就不會采取保護措施,在這樣的環境下非遺的流失也就變成了一件非常自然與普通的事,同時也會造成更多的非遺文化在悄無聲息中逐漸消失。
在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具有更廣闊的空間,也更具優勢。一是能夠提供更強大的存儲功能。我國多以傳承人作為非遺保存的載體,而非遺除了文字資料外,還有大量的圖片、音頻和視頻資料等,因此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對這些資料進行加工處理,形成一個資料庫對其進行永久的存儲;二是能夠及時的更新非遺項目。利用數字化手段,可以對海量的信息和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利用提供支持;三是能夠促進非遺數據采集的縱深發展。在數字化支持下,既可以從宏觀層面上把控數據,還可以從微觀層面上采集數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來說,其目的是為了發揚與傳承優秀的文化,無論是對一個區域還是一個國家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了新的手段,豐富了非遺文化的傳承方式,借助數字化手段可以發掘偏遠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為通過非遺項目的發掘推動這些地區的旅游文化事業發展,為這些地區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非遺資料的采集與存儲是保護和利用非遺文化的首要前提。就非遺資料本身來說,原就形式多樣,再加上數量龐雜,采集和存儲起來就較為困難。而在數字化背景下,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非遺資料進行采集與存儲,并且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在近些年,隨著三維掃描、動作捕捉和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的興起與快速發展,這些效果表現得更為顯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使得長期保存得以實現,并且管理起來也更為方便。此外,現代化技術下的存儲還實現了分布式、磁盤陣列存儲,并且隨著檢索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的發展,非遺文化數據更加結構化,這對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更加有利。
非遺文化的傳播是保護非遺文化的一大主要目的,而這一目的的實現必然需要借助一定的傳播手段。數字化背景的存在就為傳播這一目的提供了強有力的傳播工具,當前使用最廣泛的就是新媒體技術。在新媒體技術支持下,可以借助圖片、音頻、視頻、動畫、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然后再借助電視、網站、互聯網等進行宣傳,使廣大用戶準確的了解到非遺文化的信息。例如《中國謎語大會》這一節目的播出讓大家對猜謎這一民俗更加了解。
我國文明發展上下幾千年,在表現形式上自然也就更加豐富多姿。在數字化時代,要想從真正意義上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做好單個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利用外,還有必要建立起獨具特色的資源庫,通過資源庫的構建來實現對非遺文化最大程度上的保護和利用,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第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核心元素進行提煉,找出可以永久傳承的信息,并完成好分析與論證,確保非遺文化傳承的準確性。第二,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和模式識別等數字化技術的功能作用,利用它們及時有效的采集與識別非遺文化在色彩、紋理和圖形符號等方面的信息特征。第三,根據資源的具體特征構建可行的、有效的、便捷的檢索方式,以此提高非遺文化保護和利用的效率,實現保護與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上還存在較多的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在于缺乏大量的傳承人員和資金支持。在數字化背景下非遺文化的保護獨具優勢,我們應該緊緊抓住數字化背景下的這些優勢,充分發揮出數字化背景所帶來的機遇,利用這些新機遇來緩解當前非遺保護和利用的中的突出問題。有關部門在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過程中,應該以突出問題為抓手,以數字化技術為手段,積極儲備有關的技術人才,努力提高數字化技術的利用效率,以此來不斷提高非遺文化保護的質量與效果,促進非遺文化保護與利用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