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瑩瑩
(東莞市莞城文化服務中心,廣東東莞 523000)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隨著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日漸重視,國家出臺了不少文物保護方面的文件,并設定了“文化遺產日”,讓文化遺產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隨著我國旅游休閑經濟的發展,文化遺產的優勢日漸凸顯,文化遺產地所擁有的豐厚文化資源,成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良好載體。在對歷史景區進行開發的同時,景區發展規劃要合理制定、對文物遺跡的保護加大宣傳、對文物遺跡的保護力度要全面提升,讓景區建設和文物保護能夠同步發展。
中國上下五千年燦爛文明,漫漫歷史長河中留下諸多文物遺跡,作為歷史信息的載體,她們能夠真實的將先民的生活和生產表現出來,歷史教育意義非常強烈。因此,文化遺物具有真實性、不可再生性、永存性。
文化遺跡,作為人類自然和社會活動的歷史遺存,與人類的生活具有極大關聯,能夠將先民們當時的生活現象從不同的側面和領域反映出來。文化遺跡不僅可以將當時的活動表現出來,還能夠將某一時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全面展現出來,能夠讓人們清晰感受到不同時期社會風氣以及建筑方面的變化,具有一定的真實性,能夠真實反映人們原來的日常生活[1]。而這種真實性也剛好是文化遺跡的特點,如果失去這種真實性,研究文化遺跡將會失去該有的意義。
時間和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不會倒退,歷史上名人在某個時間點建設的建筑到了現代就會演變成文物。歷史文物屬于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是無法替代的。它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和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后代的利益。它們是民族歷史不可替代的象征與見證,承載著珍貴的歷史信息,一旦被毀便不可追回。文物建筑在修復過程中一旦出現損害,即使馬上使用各種方法對其進行"復原",復原之后的建筑不可避免地攜帶外來元素,有可能風格變了,也有可能材料變了。因此,這類文物很遺憾,將不會存在原有的歷史價值,也會失去最初的真實性。
近年來,國家和各級黨委政府對于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提升至歷史的高度,很多文物遺跡都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加大力度,把歷史文物遺跡保護下來,讓各個時代的歷史學者們便于對歷史事件進行研究,對民族發展進行認識,對歷史政治經濟進行全面挖掘,對于當地生活習慣也會發現一定的蛛絲馬跡,屬于重要文化資源。文物遺跡具有長存性的特點,這種特點是人們永遠的、共同的精神財富,能夠激發人們對開始探究的興趣,主動投入到歷史研究之中。
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得不出現一些新的領域來修建現代化建筑,這種局勢下,勢必要拆除一些舊城,甚至會將文物遺跡全部拆除。很多城市都已經拆除了很多舊城。在這個基礎之上,一些城市又在恢復古城墻,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國外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好,例如:英國對景區進行建設時,采取的方法就是一種兩全其美的方法,不僅讓文物遺跡得到相應的保護而且不對新景區的建設造成影響[2]。人們對英國文化遺跡進行挖掘過程中,發現城墻保留良好,也發現了當地人的生活區域,這對研究當地人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地方經濟發展來說,景區建設和舊城改造具有一定沖突,介于英國對文物遺跡的保護,所以沖突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英國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對文物遺跡的外觀不能改變,對其文物進行評估,評價其是否有保留的價值,最后協議決定不破壞古城將其保留下來。另外選擇一個區域修建現代建筑,讓經濟發展不會受到影響。這項方法的實施,能夠讓文物遺跡得到保護,讓現代人旅游時能夠感受濃烈的文化氣息和厚重的歷史責任感。
從我國的歷史文物保護遺跡來看,保護措施做的不盡人意。例如:舟山市定海古鎮進行建設時,當地政府對富有名氣的老城區展開大規模的改造和拆除,拆除之后將其改造成商業區域,對很多明清時代的房屋進行大面積的破壞。但是,其中也有好的做法,例如:浙江烏鎮地區在建設過程中,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二者融合的措施。在發展現代化建設中,并沒有大規模進行拆除和破壞,而是對舊城加以修復,給舊城換裝。對舊城里邊的歷史文物不會破壞,讓其保留下來。恢復歷史上的風貌和人情,讓其能夠正常發展,大力推廣當地旅游業,幫助當地人民走上富裕之路。
文物遺跡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是人民的共同財富。保護歷史文物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莞城,位于東江之濱,曾是東莞行政、經濟、文教中心。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東莞人民共同創造了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包括以物質形態存在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也包括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和手工技藝等。我們看到了東莞燦爛的今天,同時,也不能忘記東莞曾經輝煌的過去[3]。只有進一步保護和弘揚東莞歷史文化,才能加深對這座著名城市的理解,更好地探索未來的發展之道。
文物遺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物保護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各個文物保護單位要充分認識到文物的重要性,遵循文物保護的相關規定,全面開展文物保護工作。對旅游景區在建設過程中,如果涉及到文物、涉及到歷史的,就更應該嚴肅對待。首先需要聘請文物方面的專家對文物展開研究,對其價值、影響、作用等全面進行剖析,讓其對文物保護工作能夠提供一些相關建議。旅游開發部門也應該對其加大重視,科學合理地進行規劃,做好統籌工作,結合當地的歷史文物進行評估并加以運用,做到“在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
文物是人類活動遺留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存,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是地域歷史文化的見證。莞城作為東莞行政、經濟和文教中心,名人故居、歷史古跡星羅棋布,不僅坐擁東莞可園、卻金亭碑、容庚故居、西城樓、金剛經云石塔等歷史文物古跡,還保留著象塔街、興賢里和中興路大西路三個歷史文化街區,擁有東莞千角燈、古琴藝術、莞城花燈、醒獅、龍形拳、粵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應積極配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工作,加大莞城文化遺產宣傳力度,對文物遺跡加大保護[4]。根據調查發現,歷史文化景區參觀者歷來在游覽過程中會對文物遺跡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盡管此類破壞屬于小規模破壞,但是長期如此,后果也不堪設想。因此,文物主管部門應該在社會上廣泛宣傳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讓更多的人潛意識里認識到保護文物是反映個人修養與素質的一種體現。只有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文物遺跡保護中來,才能擴大文物保護工作的群眾基礎,為文物保護利用增添生機與活力。
對文物加強保護,有利于全面提升民族文化認同,增強遺產保護的責任感,增強文化自信。文物遺跡的空間承載力是有限度的,因此旅游景區建設應根據文物遺跡實際情況,在利用過程中,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針對遺產地空間承載力、開發規模進行準確評估和判斷,避免出現開發過度、無序管理等問題。如果文物遺跡超過承受能力,將會受到巨大的損毀。初期階段這種損毀可能不易察覺,真正意識到損毀的時候,要想補救已經為時已晚。如果發現景區文物有損壞現象,必須馬上進行“搶救性”修復,修復時需要保持文物原來的風格,做到修舊如舊,保留原貌,防止建設性破壞。這是對文物保護規律的科學把握,是對文物保護提出的更高要求。只有這樣,才讓人們能夠通過日后的參觀真正了解到先民當時的生活狀態,體會當時歷史文化和社會面貌等。
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篇章已經開啟,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藍圖已經繪就。我們在解決文物遺跡與景區建設中凸顯出的各種問題的時候,應該吸取國內、外豐富的文物保護經驗,在發展中求保護,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有效融合的發展道路,讓社會經濟在發展的同時不會對文物遺跡造成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