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瑞青

病因:該病由白斑綜合癥病毒引起。
癥狀:初期病蝦厭食,離群,活力下降,行動遲緩,偶爾間斷浮出水面,腸胃內無食物;中期病蝦在池邊獨游或潛伏池底;頭胸甲及腹甲容易揭開而不粘連,體表常附有黏物,甲殼內側白點,特別是頭胸甲剝離后可見有黑白相間的不規則的斑點,有時變為淡黃色,嚴重者白點連成白斑,在顯微鏡下觀察呈重瓣的花朵狀。大部分病蝦第二觸角折斷。以病后期典型的癥狀為體色稍變紅或灰白,血淋巴渾濁,肝胰臟腫大、糜爛,呈現淡黃色或灰白色。
病灶在甲殼下上皮、結締組織、造血組織等,病理觀察可見胞核腫大,核內H-E染色著色深且均勻,染色質與核仁消失。嚴重者核膜破裂,病毒粒子分散于細胞質中,細胞質混濁,細胞形態模糊不清;組織結構松散,呈現組織壞死狀態。
流行及危害:該病主要發生在6~8月,傳播迅速,蔓延廣,1月齡左右的幼蝦易被感染,一般3~10天內大量死亡,死亡率可高達80%~90%,是當前最常見的南美白對蝦暴發性流行病之一。與斑節對蝦混養中,會出現交叉感染及繼發感染病害。
主要傳播途徑為帶病毒的食物,水中的病毒粒子亦可經鰓腔膜的微孔進入蝦體,引起全身的病變。死亡期隨著體長的增大而縮短,環境條件惡化是誘發該病主要的外界因素。水溫20~26℃為急性暴發。北方夏初、秋季,南方在水溫較低的第一、第三批蝦養殖期間易發病。天氣悶熱、連續陰天、暴雨、池中浮游藻類大量死亡、水變清、池底質惡化均可誘發本病暴發。
診斷:外觀頭胸甲出現白斑可進行初步診斷。確診可用DNA探針技術,免疫熒光技術或ELISA等方法。
防治方法:⑴用漂白粉、強氯精徹底清塘消毒,對種苗進行嚴格檢測,杜絕病原隨苗種帶入。⑵加強飼養管理,使用無污染和不帶病原的水源,投喂優質高效的配合飼料。⑶保持蝦池環境的相對穩定,用“活力菌素”“活嫩爽”“富藻素”調控水質。⑷加強巡塘,經常開啟增氧機,當疾病流行時要停止換水。⑸科學投飼,少吃多餐。⑹用聚碘、戊二醛溶液等消毒殺菌,嚴格防止細菌性疾病的發生。
病因:病原為桃拉病毒,TSV主要在細胞質中增殖,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較小,若其感染條件得以基本滿足,就可能在該區定殖。但病毒感染后對蝦不一定發病,其中環境因子是疾病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癥狀:早期對蝦群體常出現環游現象,蝦體無明顯改變,僅尾扇出現藍色斑點或有少量微小的白色斑點。肉眼分不出肝臟和心臟,只能看出肝臟腫大或變淡紅。病毒感染后2~3天食欲猛增,大觸須變紅,肌肉變渾濁。后期肝胰臟腫大,變白;紅須、紅尾、殼軟(注意區別),體色變茶紅色,尤其是尾扇和胸甲變紅部病蝦甲殼與肌肉容易分離,頭胸甲有白斑;大部分病蝦腸道發紅且腫脹,鏡檢發現紅色素細胞擴張;病蝦攝食減少或不攝食,消化道內無食物,病蝦在水面緩慢游動,離水后即死亡,久病不愈的病蝦甲殼上有不規則的黑斑。
病理切片顯示角質及角質下層壞死,細胞質內有“胡椒狀”包涵體,H-E染色出現從嗜曙堿性反應,核固縮或破碎,炎癥病灶處血細胞浸潤。
流行及危害:該病在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沿海海水養殖南美白對蝦密集區中均有發現。該病可發生于整個養殖期,一般出現在蝦苗放養后的10~40天期間,一旦發病可造成40%~90%的幼蝦死亡。急性傳播時,死亡率可高達60%~90%,死亡大多數發生在蝦蛻皮期間或蛻皮后。該病特點是病程短,發病迅速,死亡率高,一般發現病蝦至病蝦不攝食僅5~7天,10天左右出現大規模死亡,在環境惡化時,死亡加劇。成蝦感染此病多屬慢性。
診斷:根據急性期、過渡期和慢性期的臨床癥狀可做出初步診斷;通過組織學方法觀察伊紅到弱酸性的球狀體同固縮的核與破裂的核一起形成“胡椒粉狀”或“散彈狀”(指急性感染期)可做出進一步的診斷;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如RTPCR方法可確診。
防治方法:⑴用漂白粉、強氯精徹底清塘消毒,對種苗進行嚴格檢測,杜絕病原隨苗種帶入。⑵加強飼養管理,使用無污染和不帶病原的水源,投喂優質高效的配合飼料。⑶保持蝦池環境的相對穩定,用“活力菌素”“活嫩爽”“富藻素”調控水質。⑷加強巡塘,經常開啟增氧機,當疾病流行時要停止換水。⑸科學投飼,少吃多餐。⑹用聚碘、戊二醛溶液等消毒殺菌,嚴防止細菌性疾病的發生。
病因:該病病原是黃頭病病毒,呈桿狀,有囊膜,病毒粒子(50~95)納米×(130~380)納米,屬單鏈RNA病毒。
癥狀:病蝦早期游動遲緩,頭胸甲呈黃色或發白,膨大,鰓變成淡黃色到棕色,肝胰腺變成淡黃色。主要感染鰓組織、淋巴器官、血細胞和結締組織等。該病毒毒力較強,對蝦被感染后3~5天內可全軍覆滅。
患病蝦組織多處壞死。胞核縮小或破裂,核周圍細胞質內有嗜堿性和球形包涵體。染毒組織的血竇中有一種獨特的數目不等的球形細胞。其胞質嗜堿性、球形胞核居中。
流行及危害:該病首先在印度斑節對蝦的精養塘中發現,后在東亞地區的泰國、中國、印尼等地流行。它可引起包括南美白對蝦在內的多種對蝦發病,并可與WSSV合并感染,危害幼蝦、成蝦。
診斷:臨床癥狀觀察到鰓絲和頭胸部肝胰腺區變成淡黃色可作初步診斷;血淋巴涂片觀察到核固縮、核破裂和嗜堿性的包涵體可作為診斷依據;確診可用DNA探針、RT-PCR方法和免疫學方法。
防治方法:⑴用漂白粉、強氯精徹底清塘消毒,對種苗進行嚴格檢測,杜絕病原隨苗種帶入。⑵加強飼養管理,使用無污染和不帶病原的水源,投喂優質高效的配合飼料。⑶保持蝦池環境的相對穩定,用“活力菌素”“活嫩爽”“富藻素”調控水質。⑷加強巡塘,經常開啟增氧機,當疾病流行時要停止換水。⑸科學投飼,少吃多餐。⑹用聚碘、戊二醛溶液等消毒殺菌,嚴防止細菌性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