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劉樹云/ 沂南縣農業農村局 范志光 王玉春 王振華

近年來,沂南縣瞄準“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走在前列”的奮斗目標,按照“區域化突破,全域化提升”的總體思路,系統化推進鄉村振興,立足優勢資源,靈活精準施策,逐步走出了一條別具沂南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一是提升農村黨組織的凝聚力,選優配強村級班子。以村“兩委”換屆為抓手,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用好“三會一課”,加強學習和培訓,提高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力。目前,沂南縣基層黨組織45歲以下村干部所占比例達到40%以上,高中以上學歷達到45%,人員結構比例得到進一步優化。
二是打造素質過硬的支部書記隊伍。開展鄉村振興“領頭雁”培育工程,通過專門培養、選派跨區任職,設立培養基金、搭建鍛煉平臺、制定扶持政策等措施,選準配強支部書記隊伍;強化黨支部后備人才隊伍建設,從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鄉土人才中儲備干部670名,推動了農村黨支部書記隊伍素質提升長效化。
三是抓好農村黨員隊伍建設。搞好農村黨員輪訓,引導和激勵黨員在發展特色產業、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動鄉風文明等方面沖在前、帶好頭,讓農村廣大黨員和干部在干事創業中成長,示范引導群眾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
一是打造鄉村振興的載體和平臺。打破行政區劃,在縣城北部高標準規劃建設朱家林、沂蒙泉鄉兩個田園綜合體,加快提升沂南黨性教育基地片區。共涉及4個鄉鎮,規劃面積80余平方千米。通過田園綜合體建設,進一步搭建區域化產業平臺,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探索“五大振興”推進路徑。
二是培育農業主導產業,打造特色農產品優勢供給基地。以沂南黃瓜、孫祖小米等6個地理標志農產品為主,培育壯大了優質糧油、設施蔬菜、健康養殖、休閑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等五大主導產業,著力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沂南現代“板塊”農業,打造綠色蔬菜、畜禽制品、沂南黃瓜、孫祖小米、磚埠草莓、雙堠西瓜、雙堠大櫻桃、長虹嶺大花生、信和糧油等優勢農產品供給基地。沂南黃瓜作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目前種植面積達到8000公頃,產量達到57萬噸,產值突破15億元??h政府及時成立了國有陽都品牌運營有限公司,設立了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沂南分所,進行良種研發、種苗繁育和品牌推介,沂南黃瓜品牌價值評估達到29.22億元,入選全國優質農產品百強品牌,獲評“中國黃瓜之鄉”美譽。與中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合作,搞好果品新品種示范推廣,推動林果產業做大做強。抓住被列入“首批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的機遇,以全域旅游為載體,推進農業生產與鄉村旅游、健康養老、科普教育的深度融合,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培育鄉村新增長點。先后打造A級旅游景區23處,其中4A級景區5處。2018年全縣接待游客1720萬人次,同比增長22.9%,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1.6億元,同比增長30.9%,旅游產業已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三是實施畜牧業轉型升級??茖W規劃畜禽養殖布局,在全縣規劃建設16處標準化養殖場(區),變農戶散養為規?;B殖,強化質量自控和保證原料供應,建立健全以精深加工為主的產業鏈條,將白條鴨加工能力恢復到4億只。實施大型農村沼氣建設工程,強化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打造畜—沼—菜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四是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配套生產、加工、物流和營銷等環節,搞好產業融合試點,拉長產業鏈條,豐富經營業態,實現典型引領,逐步擴面提升。成功培育了泉潤食品、青田食品、信和沂雪和太合食品等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全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80家。鼓勵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采取多種等方式,建立生產原料、生產基地園區,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形式,形成產加銷或產游銷等產業鏈發展模式。創建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9個。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推動農村淘寶和農村京東電商入村進社,建立沂南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形成應用廣泛、保障體系健全、配套服務完善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充分發揮農村能人和產業經紀人的作用,廣辟銷售渠道,實現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乘數效益。
一是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和農村公路三年攻堅行動,大力開展“四清”“四化”行動。加快“村村通”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連續三年硬化村內道路600余萬平方米。改造農村廁所83066戶,將建成后的衛生廁所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管護體系。完成590個校舍項目,改擴建標準化幼兒園234所,優質學前教育資源基本實現全覆蓋。建設完成標準化農村社區服務中心25處,改造提升鄉鎮衛生院4家、村衛生室16處。
二是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按照干凈整潔、美麗宜居、特色精品三個不同的層次要求,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村莊道路、民居改造、安全飲水等一大批民生工程有序推進,以點帶面,示范帶動,成功打造了8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6個美麗鄉村片區,2個“硬化+改廁”市級示范片區,48個美麗鄉村,銅井鎮、蒲汪鎮分別獲評國家級和省級美麗宜居小鎮,竹泉村、常山莊獲評“中國十大最美鄉村”。
三是穩步推進山、水、林、田、河一體化建設。健全河湖長制,嚴格保護飲用水源地,汶河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水標準,沂河水質穩定達到Ⅳ類水標準。開展“綠滿陽都”行動,創建森林鄉鎮、森林村莊,提高森林覆蓋率。開展非煤礦山整治,建立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制度。開展土地質量提升行動,推進土壤治理和可控降解地膜示范推廣,新增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1233公頃。
一是大力弘揚沂蒙精神,傳承紅嫂文化。以沂蒙黨性教育基地、王換于紀念館和明德英故居為載體,講好紅色故事,教育和引導群眾發揚“愛黨愛國、守望相助、仁義墩厚”的良好民風,塑造新時代唇齒相依的黨群干群關系。
二是加快鄉村文化基礎建設。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為抓手,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處、文明實踐站51處、實踐廣場3處,文體廣場772處,鎮級歷史文化展示室15處,村級歷史文化展示室38處,組織開展送戲下鄉298 場,送電影下鄉3000余場,為15691戶65歲以上農村老人免費安裝有線電視。
三是開展鄉村文明創建。推進“移內易俗”“四德工程”,持續開展“好媳婦”“好婆婆”“最美家庭”評選活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創建市級“美在農家”示范村17個,示范戶220個。如依汶鎮后峪子村連續27年開展“好媳婦”“好婆婆”評選,鄉風文明成效顯著。
一是搞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依托農廣校,圍繞優勢產業,以優質安全、節本增效、綠色發展技術為培訓重點,對新型職業農民展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蔬菜、糧油、食用菌、板栗種植、畜牧等現代產業進行全程培訓,提升綜合素質,發掘和培養更多“土專家”“田秀才”,打造一支技能出眾、示范突出的“鴻雁”人才隊伍。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1期,培育農民1200余人次,認定職業農民187人。
二是加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實施“雁陣”工程,以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合作發展為重點,不斷提升組織化程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率,加快形成鄉村振興的“雁陣效應”。成立了新型農民培育與產業聯盟,建立產業人才培育基地,從全縣遴選200名農村致富帶頭人,引領發展新型經營主體。
三是實施歸雁工程。加快人才引進,全面實施沂南“鄉村星火”人才計劃,吸引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青年創客”“創新人才”返鄉創業。目前,在外招才引智工作站共有7處,今年累計對接引進各類人才200余名,其中涉及高層次人才70余名,院士4名,“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等省級以上人才2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