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最大生豬生產國和消費國,生豬產品進口量持續增加。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增勇表示,國內供給波動、國內外豬肉價格大幅倒掛是進口持續增加的主因。2006年之前,生豬產品進口量總體在30 萬噸以下,2007 年增至47.31 萬噸后開始穩步增加,到2016 年達到311.21萬噸,創歷史高位,2017年和2018 年較進口高峰期均明顯下降,分別為249.96 萬噸和215.44 萬噸。我國生豬產品進口以豬雜碎和豬肉為主,2000 年至今累計進口1 937 萬噸生豬產品,其中豬肉進口量占比43.3%。

“由于國內供需變動以及和歐美主要出口國生豬養殖成本方面的差距,2008年開始我國成為豬肉凈進口國,2016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豬肉進口國。”農業農村部豬肉全產業鏈監測預警分析師李夢希分析。2000~2007 年我國豬肉貿易保持凈出口,2008 年開始連續11 年進口量超過出口量,進口量從37.33 萬噸增至2016 年162 萬噸,2017 年和2018 年豬肉進口呈現高位并保持平穩,進口量分別為121.68萬噸和119.28萬噸。
朱增勇表示,我國豬肉進口量約占國內豬肉產量2%~3%。在價格上,進口豬肉到岸價與國內市場價格有較大價差,2009年至今大部分年份按當年匯率折算的進口豬肉到岸均價和國內規模以上白條肉出廠價格(進口豬肉以二分體或者四分體胴體為主),大部分年份價格差在8 元/千克以上,其中2011年和2016年分別高達11.77元和11.37元。
豬肉進口來源歐盟占2/3,南美國家近幾年市場份額迅速提升,進口市場呈現多元化。2008~2018 年,我國累計從歐盟進口476 萬噸豬肉,占總進口的61.8%,主要來自德國、西班牙和丹麥,累計進口量占總進口量的15.4%、17.5%和10.9%。北美是第二大進口來源,從美國和加拿大的累計進口量分別占總進口量的19.1%和11.8%,美國僅在2008年和2011年國內豬價較高時豬肉出口占比較大,占比在50%上下,南美國家2016 年成為主要進口來源之一。2015 年以前南美進口豬肉占比不足5%,巴西和智利自2016年開始豬肉出口持續增加,尤其是巴西,2018 年進口量達到15.01萬噸,超過了美國,占2018年進口量的12.6%,帶動南美豬肉占比達到16.3%。
李夢希表示,從今年上半年不同月份來看,2月份開始國內豬價明顯反彈,4 月份開始豬肉進口明顯增加,4 月份進口量達到13.65 萬噸,同比增24%,5月份和6月份分別為18.74萬噸和16.05萬噸,同比分別增62.6%和62.8%,豬肉進口到岸價從5 月份開始高于上年同期,6 月份達到2 158美元/噸,同比漲26%,折合成人民幣價格為,從3月份11.61元/千克上漲至6月份14.89元/千克,漲幅28.2%。
“在經過連續2個月的明顯上漲后,8月份豬肉價格已經處于歷史高位,對增加豬肉產品進口調節國內市場的需求作用進一步加大。根據以往經驗,缺豬階段必然會引發大量進口,所以擴大豬肉和其他品種肉類進口是必然,同時也對現階段豬肉價格的上漲起到一定對沖作用。”朱增勇表示。
“國際市場豬肉貿易不支持豬肉進口大幅增加,但預計將會超過2016年進口水平。”朱增勇表示,根據不同統計口徑,全球豬肉出口貿易總量為800~900萬噸。短期來看,主要進口市場歐盟豬肉價格處于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豬肉進口,國內外市場聯動性將明顯提升。
從國際市場其他國家豬肉進口需求來看,主要豬肉進口國日本和墨西哥盡管總體豬肉進口需求增加,但絕對增加量不大,需求增加在10 萬噸以下,俄羅斯國內產能明顯增加,進口需求則呈現下降趨勢,其他國家相對穩定。從出口市場來看,歐盟2019 年豬肉產量穩中略減,大幅增加可能性比較小,巴西對中國豬肉出口或將會明顯增加。因此總體來說,短期國際市場可補充的余量約為50 萬噸,即2019 年中國可以進口的豬肉在170萬噸上下。中國豬肉進口需求將會帶動全球豬肉價格回暖,隨著全球豬肉價格的上漲,將會刺激南美以及歐盟、加拿大、美國等主要進口來源國產能增加,可供進口的豬肉在2020年將會進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