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然 劉慧媛
【摘要】本文從高校生受藝術專長吸引的影響因素出發,對北京幾所高校在校生進行調研,分析高校生的藝術專長現狀,并對性別、年齡、專業類型、個人意愿、接觸頻率、父母態度、課業壓力等因素進行量化與分析,探究藝術專長對于高校生的重要程度及其影響因素。本文在對追求藝術專長的動機及需求分析基礎上,提出了分別針對學校、家庭及學生自身對藝術素質提升的意見及建議。
【關鍵詞】素質提升? 高校教育? 藝術專長? 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9-0001-03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化,高校學生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藝術素質作為與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并列的三大重要素質之一,對塑造學生審美、表現、創新力,構建青少年積極健康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深遠影響。近年來,高校學生中雖然擁有藝術專長的人數逐年上升,但是總體占比依舊很小。并且,各方對高校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關注度仍然不高,相關研究仍然不足。因此,本文以高校生受藝術專長吸引的影響因素為出發點,分析高校學生藝術專長現狀,并根據調查對性別、年齡、專業類型、個人意愿、接觸頻率、父母態度、課業壓力等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分析,探究藝術專長對于高校學生的重要性程度并挖掘深層的影響原因。
一、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對象為北京郵電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高校的在校生。學生年級涉及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全部年級。學生專業涵蓋文史、理工、經管、藝術、教育、農林等。研究使用文獻研究法、抽樣調查法、訪談法等對高校藝術教育現狀、高校生對藝術專長的需求及現狀進行分析研究。
二、調查結果
本文所用調查問卷設計三個方面共計18道題目,分別從吸引程度、影響因素以及需求建議展開調研。結果如下:
(一)吸引程度
1.對不同性別的吸引程度
男性喜歡的藝術專長依次為器樂類(19.7%)、聲樂類(16.3%)[占比小于10%的依次為語言類、美術類(即繪畫/雕塑,以下統稱美術類)、舞蹈類、寫作];女性喜歡的藝術專長依次為器樂類(24.9%)、舞蹈類(19.1%)、美術類(12.4%)、聲樂類(11.6%)(占比小于10%的依次為語言類、寫作);男性不愿意擁有藝術專長的百分比為3.2%,女性為0.9%,男性的比例要大于女性。男女生最希望擁有的藝術專長都為器樂類,寫作則相反。
從希望擁有專長的角度看,聲樂類男性為55.2%,女性為44.8%;器樂類男性為39.1%,女性為60.9%;寫作類男性為60%,女性為40%;美術類男性為26.3%,女性為73.7%;舞蹈類男性為18.9%,女性為81.8%;語言類男性為54.8%,女性為45.2%。美術類、舞蹈這兩項專長男女傾向懸殊較大。
2.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吸引程度
理工類學生依次為器樂類(24.1%)、聲樂類(16.7%)、舞蹈(11.5%)(占比小于10%的依次為美術類、語言類、寫作);經管類學生依次為器樂類(21.7%)、舞蹈(17%)、聲樂類(13.2%)(占比小于10%的依次為美術類、語言類、寫作);文史類學生傾向擁有的藝術專長依次為器樂類(23.5%)、聲樂類(11.8%)(占比小于10%的依次為舞蹈類、美術類、語言類、寫作);教育類依次為器樂類(66.7%)、語言類(33.3%)、舞蹈(33.3%)和聲樂類(33.3%);不同專業的高校生傾向略有不同,但存在明顯的共性,器樂類對學生們而言是最具吸引力的,寫作的吸引力程度最低。
3.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吸引程度
在本科一年級和碩士研究生一年級的學生中,器樂類專長占比最高,分別為本科一年級的24.5%及碩士研究生一年級的50%。研二學生中想擁有語言類專長的比例達到37.5%;在研三學生中,想擁有語言類專長和聲樂類專長的人數比例均為33.3%,對于低年級高校生,更能引人注目藝術專長更得到他們的青睞,而對于高年級即面臨就業壓力的高校生,實用性強的藝術專長是他們更渴望的。
(二)影響因素
1.心理因素
(1)個人興趣。在沒有專長學生中,對主持/話劇表演感興趣的占3%,希望學習主持/話劇表演的占10%,存在對主持/話劇表演不感興趣,但卻希望學習該專長的情況;對學習街舞/交誼舞/民族舞感興趣的占6%,希望學習舞蹈的占18%,同樣存在對舞蹈沒有興趣卻希望擁有該項專長的情況。
(2)學習目的。在沒有專長且希望學習藝術專長的學生中,33%為了休閑娛樂,放松身心;29%為了提升自身修養;18%為了提高生活質量;15%為了了解背景知識,豐富閱歷;5%為了辦活動。
(3)自身阻礙。在沒有專長且不愿意學習的學生中,35%“沒有時間”,24%“無法堅持練習”,18%“沒有資源”,14%“沒有天賦”,5%“年紀太大”,4%“不感興趣”。
2.行為因素
(1)是否學過藝術課程。37.29%的曾經在小學、初中的學校課程設置中接觸過藝術課程;44.07%的曾上過藝術類課外班,但沒有堅持;18.64%的從未接觸過藝術類課程。并且在從未接觸過藝術類課程的學生中,不愿擁有藝術類專長的比例最大。
(2)參與頻率。64.09%的學生偶爾參加藝術活動,12.15%幾乎從不參加。相對于“每天都有”、“每周都有”和“偶爾參加”藝術活動的高校生來說,幾乎從不參加藝術活動的高校生中不愿意擁有藝術專長的比例最大,為13.6%。
(3)個人效率。在認為自己有一定課余時間的高校生中,“合理利用時間,效率很高”的高校生群體希望學習的藝術專長依次為器樂類、聲樂類、舞蹈類、美術類和語言類,認為自己“沒有合理利用時間,但盡力在做”的高校生群體希望學習的藝術專長依次為器樂類、美術類、舞蹈類、聲樂類、語言類,“沒有合理利用時間,想做很多事情但有拖延癥”的高校生群體希望學習的藝術專長依次為聲樂類、器樂類、舞蹈類、語言類、美術類。自身時間利用率不高的高校生更傾向學習條件少、門檻低的藝術專長,他們最希望學習的是聲樂或語言類的專長,同時不希望擁有藝術專長的人數占比也最大。
3.環境因素
(1)父母態度?!跋M⒆佑兴囆g專長,當作興趣愛好”的父母占45.3%,對于這部分學生聲樂類,美術類、舞蹈的吸引力較高;相反,父母不希望孩子有藝術專長、認為藝術專長耽誤時間且沒什么用的占4.97%,語言類吸引程度最高,達33.3%。
(2)課業壓力。在課余時間“非常充裕,有足夠的時間”的高校生中器樂類的吸引力相對較小,比例為20%;而聲樂類和美術類的吸引力較大,所占比例為40%。
三、結果分析
(一)隨著年齡增長,實用性藝術專長更具吸引力
對于剛進入新的環境和學習階段的低年級學生,他們更希望嘗試一些以前未曾涉足過的且可以輕易引人注目的領域,比如器樂演奏、唱歌、舞蹈等。這些專長的特性是表演效果好、更容易得到關注和喝彩。其一是在高中時期,學習本身占據了大部分時間精力,學生少有機會接觸和嘗試學習以外的興趣愛好。其二是低年級的學生有更多的課余時間可支配,可以選擇時間成本高的藝術專長。其三是新生進入學校新環境后,需要迅速結識朋友來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而興趣愛好的學習則是進行社交的好路徑。
而年齡較大、即將進入社會的高年級學生則更傾向主持、朗誦這些與語言、口才相關的專長。這些專長的特點是實用性強,在生活、工作中有更多的機會使用,尤其是在求職面試、科研展示、商務溝通中,這些專長可以提升儀態、談吐、氣質,使學習者更具社會價值。產生這樣的現象,一方面,相比于低年級學生,高年級學生有著更多參加社團組織、團隊合作、答辯展示、兼職實習等校內外活動經歷,他們更了解哪類技能專長比較實用,可以提升做事效率、獲得有效溝通、塑造良好形象等。相比于器樂演奏、舞蹈等只能在特殊場合下展示的藝術專長,豐富的閱歷讓高年級學生意識到語言能力應用范圍更廣、應用價值更大,能夠帶來更多的成功與機遇。另一方面,高年級學生面臨著就業、獨立進入社會壓力,他們傾向于選擇能快速提升個人競爭力、時間成本低的藝術專長。在校期間通過語言類專長的學習、表演,是快速提升語言和表現能力的有效途徑。所以,主持、朗誦、話劇表演這類的藝術專長對高年級的學生吸引力更大。
(二)自控力差的學生更傾向于門檻低、限制少的藝術專長
自控力差的學生有難以堅持練習、易偷懶、易放棄的特點,他們欠缺執行力,并且時間管理的能力較弱。對于這類學生來,器樂類、舞蹈類、美術類等藝術專長學習門檻高、學習條件限制多、付出的成本高,并且需要專門的設備、場所,例如樂器、練功服裝、練習房等,這讓他們望而卻步。同樣因為時間管理差,他們也認為自己沒有完整時間去可以安排學習專長。相比而言,聲樂類、語言類藝術專長所需要的條件相對較少,不需要過多的硬件設備支持,練習較為方便。而當他們堅持不下去、放棄學習時所付出的成本也較低,因此這類學生更傾向選擇聲樂、語言類藝術專長。
(三)與藝術接觸少的高校生更不易被藝術專長吸引
在沒有接觸過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以及平時幾乎從不參加藝術活動的高校生中,不愿意擁有藝術特長的高校生比例最高。在與這些受訪者深入訪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部分高校生因為缺乏可以很好認知藝術的環境,導致他們普遍認為學習藝術門檻高、對現實生活沒有什么幫助、并且絕大部分人認為自己無法欣賞,認為藝術與自身還是存在著鴻溝。這種認知的不足導致了對學習藝術專場敬而遠之。并且,他們拒絕參與與藝術相關的活動,如參觀畫展、聽音樂會、觀賞舞臺劇等,以“對藝術沒興趣”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實則因欣賞不了受到他人嘲笑,進一步表現為自己找借口不去嘗試接觸藝術專長。
(四)父母對藝術的態度影響高校生選擇藝術專長類別
在父母不希望孩子有藝術專長、認為藝術專長耽誤時間且沒什么用的高校生中,朗誦/主持/話劇表演對于這部分高校生吸引程度最高,父母的“藝術無用”的思想潛移默化影響著這部分高校生,他們接受了父母的觀念,認為舞蹈、音樂、繪畫等藝術專長只是一種娛樂和放松,且不能提升自身競爭力,學習這些專長是種浪費。而主持、朗誦這些專長更為實用,此外,學習這些在他們眼中務實、能迅速應用到生活中的專長也更容易得到父母的支持。
而在父母希望孩子有藝術專長、并希望當作興趣愛好的高校生中,對唱歌、舞蹈、繪畫雕塑都有著追求意愿,從數據來看,他們對“希望學習什么藝術專長”的答案數量更多、種類也更廣泛。這部分高校生的家長將學習藝術專長看作是提升孩子品味與人生樂趣的重要途徑,希望孩子在學業、工作之外能接受高雅藝術的熏陶,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成長的高校生在觀念上認為藝術專長是美的、好的、值得追求的,因此他們有著對藝術專長強烈的追求意愿,在選擇藝術專長時以個人興趣和能夠幫助自己形成個性化審美為標準,愿意學習的藝術專長更為多樣。
(五)器樂類專長更具吸引力
在不同性別、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專業類型的高校生中,被器樂演奏這一藝術專長吸引的人數均占據了大多數,接近三分之一的高校生將“器樂演奏”列入了自己希望學習的藝術專長。學習器樂演奏是即學習樂器演奏方法、技能與表現方式,有助于提升音樂素質,例如在器樂演奏中需要學會識譜,控制音高、音強、節奏、速度、音色、音量,因此器樂演奏被認為是通向音樂殿堂更專業、權威的道路[1],其價值得到社會普遍認可,受到了學校、家長的重視,相比于繪畫、雕塑、舞蹈等藝術專長,普及性更高。
高校生對藝術專長的認識很大程度來源于學校、家庭教育的影響,由于接觸程度較高,很多高校生心目中“器樂演奏”就是藝術專長的代名詞。另一方面,在網絡、電視、廣播、展覽等媒體傳播過程中,“器樂演奏”經常與“藝術”“高雅”“美”“涵養”等詞匯一起出現,相比較于唱歌、主持、表演,器樂演奏在人們心中被賦予更高雅的定位,因而更易得到高校生們的青睞。
四、意見與建議
(一)學校要針對學生需求提供資源,并給予正確引導
高校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為學生提供與藝術接觸的機會的水平是高校的軟實力之一。為使學生藝術視野更寬廣、擁有更多選擇,學校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開設更為豐富的藝術選修課,有針對性地為不同需求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課堂。一方面積極引導學生興趣,另一方面利用興趣提升學生藝術素質。例如:為高年級學生提供朗誦、演講等實用藝術專長課程,以提高他們的口才與交際能力,幫助他們更加自信的走入社會;為低年級學生提供樂器、舞蹈、繪畫、書法、寫作等類型的藝術專長課程,一方面滿足他們尋找興趣相同朋友的人際需要,另一方面給他們選擇的平臺,以幫助他們認識、發現自己的興趣點所在。
(2)與音樂類高校搭建資源平臺,引入長期、健全的器樂培養課程?,F存很大一部分高校生希望學習器樂演奏,但高校所設課程或是局限于器樂演奏賞析,無法滿足學生對器樂演奏實踐的需要,或是學時設置短,學生僅能得到入門指導。建議高校引入音樂學院的老師或具有一定水平的學生進行實踐教學,為希望學習器樂演奏的高校生提供系統、深入學習的機會。
(3)從觀念上引導學生正視藝術專場。雖然目前高校藝術活動豐富多樣,朗誦會、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歌唱比賽和器樂團、舞團演出多種多樣,但參與者大多為有一定專長基礎的學生,不能吸引那些與藝術接觸甚少或懷有一定抗拒心理或認為藝術無用的學生。因而高校在舉辦藝術活動時,應加強思想引導與宣傳,使學生意識到藝術素養對于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主動了解、參與藝術活動,提升高校生綜合素質。
(二)學生應正視藝術專長,加強自控力
(1)針對部分高校生對藝術接觸程度低、對藝術存在誤解的現狀,建議高校生以積極心態對待藝術專長,利用學校及學生組織提供的接觸藝術的平臺拓寬自己的視野。不因為自身對藝術的陌生而產生畏懼與抗拒心理,在親自接觸藝術之前不盲目聽從父母朋友等可能存在的“藝術無用論”。大學的意義不僅在于科學知識的進一步擴充,更在于人格的完善培養,高校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關注藝術、參與其中,有利于在藝術實踐發掘自我、培養情懷,減少偏見,給自己更多選擇。
(2)面對自身有學習藝術專長的意愿,卻因時間利用率低而不能學習的情況,建議高校生合理安排課余時間:通過提高自身自控力來提高時間利用率;從自身長遠發展考慮,對想要做的事情有所取舍,增加可用時間總量,不讓“想做卻沒有去做”限制選擇藝術專長的范圍、成為追求藝術專長的障礙。
(三)家長應調整觀念,讓孩子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1)家長對藝術的片面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會投射在孩子身上,影響孩子對藝術的態度,進而影響孩子自身人格的健全度以及審美、創造美的能力。因而一方面在觀念上,家長要正視藝術專長,不將自己的喜惡觀念強行灌輸給孩子。在素質教育的價值越來越受到認可的趨勢下,家長要認識到,知識素質不能夠替代藝術素質、人文素質,因而“希望孩子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學習藝術專長會耽誤學習”的觀念是片面的。
(3)應建立寬容的家庭氛圍,給予孩子更多接觸藝術的機會,以便孩子擁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不了解就談不上興趣,家長應在家庭條件許可范圍內多引導孩子觀賞、參與藝術活動,從而發現孩子的興趣點所在,為孩子提供更大的選擇的平臺,進而提高孩子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五、結語
本文得出了高校生在追求藝術專長時的需求現狀以及對藝術的認知狀態,為提高高校生藝術素質提出了對策,實現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高校學生藝術素養的功能將得到普遍認同,藝術素質的價值將得到有效發揮,促進社會的文化素質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張縉,何圣倫.生態美:中國器樂演奏藝術的文化價值[L].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
[2]楊立忠.學校藝術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7)
[3]王英奎.關于學校藝術教育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