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什么是預測?這是近年來一些研究閱讀的學者總結出來的閱讀策略中的一種。百度對“預測”閱讀策略解釋為“讀者閱讀時根據自己的經驗與背景知識,針對閱讀文本的線索,對文本內容發展形成假設,并帶著假設繼續閱讀,不是只有猜測文章內容,須有不斷的檢驗假設的過程。”預測是一種自然存在的閱讀心理。兒童在閱讀的時候,都是無意識地運用這一策略。教師應該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將這種無意識的閱讀心理,轉變為一種有意識的閱讀策略,并能在閱讀過程中不斷主動地進行預測,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體驗閱讀的趣味和快樂。
【關鍵詞】了解預測? 練習? 嘗試預測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9-0047-01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統編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是閱讀策略單元,是本套教材首次以閱讀策略為主線組織單元內容,旨在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基本的閱讀策略,形成運用閱讀策略的意識,成為積極的閱讀者。單元語文要素如下: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學習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嘗試續編故事。那在教學時,應該如何真真切切地將預測落到實處呢?
一、 借助旁批? 了解預測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在文本呈現方式上,與其他課文有明顯的區別。課文有7處旁批,都是根據真實的閱讀心理所做的預測,提示學生可以在什么地方、根據什么來預測。對題目的旁批,提示可以在看題目時,結合已有的閱讀經驗進行預測;對插圖的旁批,提示可以在看到插圖時進行預測;對故事內容的旁批,提示可以根據故事的發展和結局,結合生活經驗和生活常識進行預測。總之,邊上的“預測”旁批,為學生示范“如何預測”。
1.對比發現,認識旁批。
比較發現本課和其他課文最大的不同之處是文本邊上有一些閱讀提示語,這就叫“旁批”。
2.閱讀旁批,了解預測。
(1)請學生依次讀旁批,找到與旁批對應的課文內容。
(2)同桌兩個,一個讀課文內容,一個讀旁批。
(3)同桌交換再讀,說說自己的發現。即:這些旁批都是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推想。
(4)小結得出:猜測和推想就叫“預測”。這是一種很重要的閱讀策略。
3.閱讀單元導讀頁,了解單元語文要素。
了解了什么是預測,再去閱讀單元導讀,更符合學生的思維邏輯。
(1)讀文字,得信息。了解本單元的主題是“猜測與推想”,語文要素有三條:第一條,指向怎么預測,“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第二條提示預測有一些基本方法;“學習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第三條指向表達,“嘗試續編故事”。
(2)讀圖畫,得信息。插圖由一些彼此連接的粗線及錯落有致地散落在線條中間的樹林、村莊、山地等構成,暗示沿著不同的方向預測,可以讓故事有不一樣的結果,領略不同的閱讀體驗。了解了以后馬上進入到預測的認識,這樣水到渠成。
二、結合練習? 探究預測
課后第二題明確指出,“預測不是隨意猜測,要有一定的依據”。并用表格的形式例舉了兩次預測依據和預測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旁批中的預測是怎樣得出來的,再照樣子說說其他預測又是怎樣得出來的。表格的后面,用泡泡的形式概括出“文章的題目、插圖,文章內容里的一些線索,都可以幫助我們預測。”“預測的內容可能跟故事的實際內容一樣,也可能不一樣。”這樣的課文內容和課后練習安排,能很好地幫助學生了解什么是預測、預測的依據有哪些、根據這些依據可以做出怎么的預測等。
1.看課后第二題表格,借助表格,引導學生說說預測的內容是怎樣得出來的。
預測的依據:可以根據生活經驗和生活常識;可以是根據前文內容和人物個性特點;可以是根據文章題目、課文插圖,也可以是文章內容里的一些線索等。
2.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預測:你讀到這里的時候,有沒有不同的想法?
3.小結:預測的內容可能跟故事實際內容一樣,也可能不一樣。只要有自己的依據,都是可以的。
三、續寫故事? 嘗試預測
老屋最后是否倒下,課文沒有交代,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教學時可以趁熱打鐵,請學生預測作家會寫出怎樣的故事結尾,然后結合本單元續寫故事的要求,讓每個學生自己續寫結尾。然而續寫只是想象,不是預測。在孩子交流完自己的預測之后,可以提供作家的續寫,就將想象故事結尾轉化成一次預測,將預測與想象非常有機地融為一體,既緊扣住本課教學重點——預測,讓學生經歷一次真實預測的實踐機會,又為本單元續寫故事作了鋪墊。
1.嘗試預測。
文章結束了,但故事沒有完。我特意請作家寫了這個故事的結尾。同學們預測一下,作家本人會怎么寫?依據是什么。(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只要合乎情理,都值得贊賞。)
2.嘗試編寫故事。
如果你來寫,你又會怎么寫?試把故事借著往下寫。
3.呈現作家慈琪本人寫的后續故事。
(1)自主閱讀作家寫的后續故事。
(2)想一想哪里是自己猜想到了,哪里是自己沒有猜想到的。
(3)讀一讀慈琪老師這樣寫的緣由,聯系生活中的人和事,說一說自己的體會和領悟。
如何指導學生有效地學習閱讀策略,是統編教材提出的新任務,也是對語文教師的一種挑戰。教師要俯下身子,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創造性地用好教材,這樣才能實現教材價值的最大化。
作者簡介:
謝棪霞(1983.09-),女,漢族,福建順昌人,本科,中級職稱 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