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雅
【摘要】在我國高等教育中,高職院校占有很大的比例,其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實用型的人才,在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中,除了傳授學生專業技能以外,學生的思政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隨著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如何在高職思政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成為了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要點。本文立足于此,淺談工匠精神的概念和意義,進一步探究工匠精神培養和高職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關鍵詞】工匠精神? 高職思政教育?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9-0086-01
工匠,是我國傳統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職業,像木匠、石匠、鐵匠等等,在他們身上我們不但可以看到工匠那種認真、細致的職業精神,同時還能體現工匠刻苦、踏實的本性。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工匠已經被科技所替代,工匠精神也隨之為人們遺忘。
一、工匠精神內涵
一般我們所說的工匠精神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愛崗敬業。敬業是工匠精神的本質,同樣也是對自己職業的敬畏和熱愛。同時敬業也是我國優秀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之一;第二,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精髓在于對每個作品都保持著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品質;第三,專注踏實,心無旁騖。也正是工匠的執著,才能為人們呈現出最優秀的作品;最后,追求創新。創新是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只有堅持創新,才能使工匠精神更好的傳承。
二、工匠精神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的意義
在我國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工匠精神的滲透和傳承是我國高職院校教育責任的體現,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重要的教育機構,不僅是傳授學生知識,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由于高職院校畢業生大都會走上社會,進入職業生涯,所以對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工匠精神和高職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性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從而發揮高職院校的教育職責;其次,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中融合工匠精神,還可以促進我國經濟、創造的發展,高職院校是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的基地,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合工匠精神,可以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精髓和內涵,使學生養成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專注踏實、追求創新的精神品質,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三、工匠精神和高職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
1.工匠精神和高職思政教育教學理念的融合
在傳統的高職思政教育教學中,教師大都會以灌輸式的形式為學生“灌輸”私自昂政治教育,灌輸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崗敬業”但是學生往往會感到乏味、缺少積極性。對此,教師可以將工匠精神和教師的教學理念相融合,將職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結合,利用多媒體教學為學生展示工匠精神的內涵,讓學生了解工匠精神;還可以帶領學生融入到車間、廠房、工地等等進行參觀、學習,并從中感悟勞動人民的艱辛和精神;或者教師可以邀請附近的企業或者優秀的社會人士來學校進行交流、講座,為學生宣傳工匠精神,讓學生從中感悟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
2.工匠精神和高職思政教育日常管理的融合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想學生能夠充分領會工匠精神,就需要教師將工匠精神滲透到教學的每個角落,讓學生隨處可見,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生活、學習,讓學生耳濡目染。因此,教師可以將工匠精神和高職思政教育日常管理相結合,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特點,將工匠精神進行不同專業的分類,以不同的形式在學生的學校、生活范圍內進行宣傳,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工匠精神宣傳氛圍。像校園廣播、多媒體平臺、學校宣傳欄等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校的社團利用社團活動加強工匠精神的宣傳和實踐,從而讓學生深刻領會、感悟、學習工匠精神,并將工匠精神傳承和發揚。
3.工匠精神和高職思政教育教學實踐的融合
實踐,是工匠精神的核心體現,同時也是工匠精神實現其價值最好的方式。對此,在工匠精神和高職思政教育的融合過程中,還要將工匠精神和學生的實踐相結合,全面促進學生踐行工匠精神。例如,學校可以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讓學生可以在學習的同時,加強本專業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踐行工匠精神;或者學生可以在校外實習階段,在實習中發揮工匠精神優勢,提高自己在社會中的競爭力。又或者,學校組織一些專業技能競賽,引導學生在參賽和設計作品的同時體會工匠精神、踐行工匠精神。
總結
綜上所述,工匠精神是我國優秀精神文明的傳承,是我國社會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將工匠精神發揚和傳承。高職院校作為我國優秀人才的教育機構,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因此需要高職院校將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全面融合,從教學理念、日常管理和教學實踐中融入工匠精神,讓學生充分了解工匠精神、學習工匠精神、踐行工匠精神并將工匠精神作為我國優秀文化的寶貴財富發揚和傳承。
參考文獻:
[1]張坤晶.論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職教通訊,2016(16):32-35.
[2]姚維鵬.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32):2-3.
[3]李慧超.探究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教育現代化,2018(15):315-317.
[4]劉玥.工匠精神的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中國農村教育,2018(22):45.
作者簡介:
鐘雅(1983.8-),女,漢族,江西贛州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