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斌
摘要:在目前的采購活動中,許多工業企業部門忽視了企業采購與稅收籌劃的有機結合,增加了企業的稅負,也加高了企業的運營成本,降低了企業的競爭力。現從選擇正確運輸費用;規范采購合同;規范采購發票;合理選擇購貨對象四點,對采購活動中的各個涉稅環節進行增值稅納稅籌劃并對此提出了選擇恰當的購貨時間;購進材料選擇合適的涉稅處理;利用購進扣稅法進行納稅籌劃等應對措施。
關鍵詞:采購活動;增值稅;稅收籌劃
中圖分類號:F810.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11-0155-02
采購是工業企業的重要經營活動。物資采購過程中,采購時間、采購對象、不同用途會有不同選擇,采購扣款和運輸成本模式的安排都會影響企業的稅負或利潤水平。因此,企業在物資采購過程中必須加強稅收籌劃,否則一旦不注意就會出現嚴重問題。
一、選擇正確運輸費用
按照我國稅法規定,購買貨物的納稅人支付的運費和銷售貨物的一般費用,可以按照運費結算憑證所列的運費和進項稅額扣除。營改增之后,運輸費增值稅稅率從7%改為11%。增值稅納稅人收取運費應繳納營業稅或增值稅,增值稅納稅人可扣除運輸增加額。為了減輕增值稅負擔,降低采購成本,增加企業的凈利潤,在采購活動中,貨物運輸計劃的關鍵是找到貨物減稅的平衡點,然后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關于普通納稅人運輸增值稅車輛工程,可以獲得燃料、備件和通常的維護修理和運作間接成本等物品的專用發票。輸入稅收抵免可以根據適用的稅率評估,假設可扣除材料不含稅價R且17%的增值稅稅率應用,關聯的增值稅稅率可知是17%R。
二、規范采購合同
采購中存在大堆可從源頭控制的稅務風險,標準化采購合同是最簡單可行的方法之一。例如,在采購合同的期限與終止中,應盡可能規避如下合同。從付款到交貨,在支付所有款項后,發票應由供應商制定。緣由在于在實踐中,由于產品品質,技術規范和生產型等因素,購買者經常開具發票。質保會保留一年后支付,但不是全額。根據合同條款,購買者可能無法獲得發票,不可以及時清理預付款賬戶并扣除進項稅。于是,有必要根據買方支付的實際金額將合同條款從供應商變更為發票,這樣就不會發現無法獲得發票而且不能扣除發票的情況。此外,在簽訂購買合同時,由于小額納稅,應在合同中明確規定購買價格的具體內容和稅負。
在普通采購項目中,要充分抓住進項稅減免的具體規定,促進企業按照稅法規定開展采購活動。第一,允許從增值稅稅額中抵扣進項稅。憑證的抵扣稅分為兩項,一是增值稅賣方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稅額,二是增值稅專用發票因增值稅增加、稅款增加而征收的稅額。第二,有兩種計算扣除項目。一是購買產品進項稅額的計算,根據產品收購價格和13%的扣除率產品收購發票或者銷售發票,這是當前營業稅扣除。進項稅額的允許扣除率為購置價的扣除率乘以 13%。二是運輸間接成本的應納稅額,普通的納稅人購買或者銷售的貨物金額以及生產經營中支付的運輸費用(貨代除外),應當按照以下方式計算進項稅額。運費結算單據中列出的運費和扣除率為11%,并且可以計算從進項稅中扣除的運費發票類型,不包括一般納稅人獲得的增值稅運費配額發票。運費扣除的基礎是運輸單位發出的發票上注明的貨運建設資金,不包括其他雜項費用,如裝卸貨物、保險業務和另外的與運費一起支付的雜費,即銷項稅額不得資產估值并減除。
三、規范采購發票
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以下稱納稅人)發生增值稅應稅銷售行為或者進口貨物,原適用16%稅率的,現稅率調整為13%。原適用10%稅率的,現稅率調整為9%。因此,企業在采購過程中必須注意及時開具正規發票,實施合理的財務管理制度。管理措施明確規定在不同情況下,購買采購發票的情況。一是收件人購買商品,接受勞務從事其他經營活動時,應當按照規定取得發票,不符合規定的發票不得記入財務憑證。二是在異常情況下,付款人應向收件人開具發票。購買材料時,必須嚴格按照增值稅發票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制定發票,采購發票必須標準化。
四、合理選擇購貨對象
倘若從一般納稅人處購買商品,能夠獲得增值稅發票。假如從小規模納稅人處購買商品,有兩種具體情況。一是稅務機關可以獲得增值稅專用發票,進項稅可以將3%的稅率扣除。另一種是無法獲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普通發票不能扣除進項稅,稅負比較重。進項稅是購買商品的重要成本。當從不同的納稅人那里購買商品時,企業著手處理各式各樣的稅收。只有從一般納稅人處購買,可以獲得增值稅發票,以10%或16%的稅率扣除進項稅。如果從小規模納稅人處購買,有兩種具體情況。一是稅務機關可以獲得增值稅專用發票,進項稅可以3%的稅率扣除。另一種是無法獲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只能獲得普通發票,未能從進項稅中扣除,稅收負擔相對的過重。
五、應對措施
(一)選擇恰當的購貨時間
選擇合適的采購時空間隔對企業的稅收籌劃具有要緊意義。稅收籌劃基于商品的供需關系,根據市場的供需關系,當供給超過需求時,商品價格下降。當供應量低于需求量時,商品價格上漲。企業應充分利用市場供求關系,為自身利益著想,在保證正常生產的前提下,選擇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購買,因為供大于求的情況下,企業很容易實現稅負的逆向轉移,即轉移稅收負擔。降低產品購買價格的負擔,在所需采購供應過剩的情況下,企業通常可以獲得很大的利潤。當供給不足時,企業往往成為賣方轉移稅負的目標。因此,采購時間規劃的關鍵是充分利用市場分析和預測。另外,在確定購買時間時,還要注意價格上漲指數。如果市場存在通貨膨脹且很可能短期無法收回,那么企業應該盡快購買商品,以免企業因為持續增加而支付更多的采購成本。
(二)購進材料選擇合適的涉稅處理
購買的原材料主要用于企業增值稅項目,但也有一些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集體福利或個人消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條規定,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增值稅免稅項目、集體福利、個人消費或者購買的應稅服務所得稅不得出售。因此,為了避免減稅中的錯誤,一些企業為上述項目購買的材料設置了單獨的賬戶,如工程材料、其他材料等,同時直接計算所得材料的進項稅和材料成本。在實際工作中,材料的購買和應用會有時間差異。充分利用物資購買和使用之間的時間差,在購買前扣除進項稅,以及在未來收購后轉入進項稅,可以使工業企業在生產經營期間減免稅,合理實現延期付款增值稅。
(三)利用購進扣稅法進行納稅籌劃
真正進項稅額扣除法,是指為獲得增值稅專用發票而購買貨物(包括為購買貨物支付的運輸費用),需要在指定的期間內(即自開具之日起180天內)由稅務機關進行認證。認證通過的,應在認證通過當月按照增值稅的有關規定計算扣除當期進項稅,否則不得扣除進項稅。如果本期進項稅額不足以抵扣,可結轉至下一期進一步抵扣。雖然購置稅減免不減少總稅負企業增值稅的應稅產品,但可以推遲支付,并使用通貨膨脹和貨幣的時間價值來減少企業的稅收負擔。購置稅減免法是指工業企業購進貨物(包括從國外購進的貨物)所支付的運輸費用。購進貨物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并驗收入庫后,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即自開具之日起180日內)由稅務機關出具證明。如果達到預定目標認證,則應在認證月份按照增值稅的有關規定計算和扣除當期進項稅,否則不扣除進項稅。如果當前的進項稅不足以扣除,則扣除可以結轉到下一個期間以進一步減除。
六、結語
在物資采購過程中,采購時間、采購對象的不同選擇、采購扣稅方式的不同應用和安排、運輸成本模式的不同,都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稅收負擔率或盈利水平。因而,企業有必要對物資采購過程進行合理的規劃。
參考文獻:
[1] 徐 泓.企業納稅籌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 王素榮.稅務會計與納稅籌劃[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3] 梁文濤.企業物資采購的納稅籌劃[J].商業會計,2009(10).
[4] 李秀麗.企業采購業務中納稅籌劃技巧解析[J].財會通訊,2010(12).
[責任編輯: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