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

冬天,氣候干燥,皮膚很容易皸裂,尤其是暴露在外的臉頰、唇部、雙手,腳跟等。皸裂的皮膚會變硬,螬厚、脫屑、泛紅,甚至開裂、出血,常伴有遇冷疼痛、遇熱瘙癢等癥狀。
防治方法
預防皸裂的發生,“鎖”住皮膚中的水分最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來減少水分丟失:戴上保暖的手套和口罩,穿好厚實的衣褲,與寒冷干燥的室外環境隔絕;避免過于頻繁的洗澡、洗臉、洗手,避免與洗潔精、洗衣液等洗滌用品直接接觸,以減少刺激;在暖氣或空調供暖的干燥室內,可使用加濕器。此外,保濕霜比保濕乳更適合防治皮膚皸裂,在皮膚干燥或皸裂部位,可每日多次涂抹面霜、護手霜、唇膏等。
在選擇和使用保濕霜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兩點:①選用的保濕霜或者潤唇膏成分應盡量單一,尿囊素、凡士林等較安全、有效。色素、香精等添加劑可能會刺激皮膚,應避免接觸。②手足部位皮膚較厚,日常生活中又容易受到摩擦刺激,發生皸裂后往往較嚴重,為避免因疼痛影響生活,涂抹保濕霜后可采用保鮮膜、薄膜手套等進行短時“封包”,增加保濕和防裂效果。
冬季天氣寒冷,汗液,皮脂分泌減少,容易出現皮膚瘙癢。皮膚瘙癢好發干中老年人,表現為皮膚干燥,或有細薄鱗屑,甚至出現輕度開裂。
防治方法
皮膚瘙癢發生后,患者在生活中應關注以下事項:洗澡時,盡量減少沐浴液或肥皂的使用頻率,少搓澡;溫水洗浴時間應短于10分鐘,浴后輕輕吸干,并立即全身涂抹保濕劑;貼身穿著棉質衣服,避免羊毛、化纖織物等對皮膚的刺激;在暖氣或空調供暖的干燥室內,可使用加濕器。
需要提醒的是,引起皮膚瘙癢的原因很多,尤其是老年人。除某些皮膚病,如濕疹、神經性皮炎等可導致皮膚瘙癢外,某些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膽系統疾病、尿毒癥、血液病等均可引起皮膚瘙癢。當瘙癢頑固、進行性加重時,患者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切忌隨意使用“止癢藥”,以免貽誤病情。
除皮膚皸裂和瘙癢外,凍瘡也是頻繁發作干冬季的皮膚病。正常情況下,氣溫降低后,位于皮膚下的小血管會發生收縮。但如收縮過久,便會引起血管麻痹、擴張,造成局部血液循環不良,發生凍瘡。凍瘡最常累及手、足、耳等易于暴露的部位,末梢血液循環差或長期在低溫環境下工作的人群,如兒童,老人及室外工作者等,更易罹惠凍瘡。
防治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三部曲”預防凍瘡。①保暖:穿戴足夠保暖的耳罩、手套、鞋襪。②寬松:許多人為了保暖,喜歡在冬天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實際上,穿著過緊的衣物會壓迫末梢血管,影響血液循環,反而更容易誘發凍瘡。因此,冬季的鞋、襪、褲子等切勿過緊,應寬松、透氣、干燥。③運動: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血管擴張,有利于末梢血液循環。不適合進行劇烈運動的人可采用多按摩手腳、雙耳和臉頰等簡單易行的方法來預防凍瘡。
一旦出現凍瘡,應根據癥狀進行治療。初發或不嚴重的凍瘡,通過保暖,多數可在數周內自愈。紅、腫、癢比較明顯時,可在皮膚科醫生指導下酌情選擇外用藥膏或口服藥物。常用的外用藥有凍瘡膏、復方硝苯地平軟膏或激素類藥膏,口服藥物有硝苯地平、煙酰胺等。萬一出現皮膚破潰,可加用抗炎藥膏,如莫匹羅星或夫西地酸乳膏。
需要提醒的是,吸煙、高血壓及糖尿病等人群的血管狀況常常較差,更易發生凍瘡或相關并發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積極治療和控制原發疾病。患有部分皮膚病、心血管疾病、風濕性疾病、血液病,甚至腫瘤,也可能出現凍瘡樣癥狀,因此,持久不愈或常年發作的凍瘡患者,應提高警惕,必要時到醫院就診完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