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介宏 王軍



摘 要:通過不同小麥品種的比較試驗,篩選適宜鹽城市鹽都區生態環境條件下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小麥優良品種,結果表明:揚麥23、揚麥25、鎮麥10號等品種表現豐產性好,綜合抗性較強,可大面積示范推廣種植;農麥88、華麥1028、寧麥26等品種需進一步示范觀察。
關鍵詞:小麥;品種;比較試驗
中圖分類號 S33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22-0107-03
小麥是鹽城市鹽都區秋播主要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2.8萬hm2左右。目前生產上,有揚麥、鎮麥、華麥、寧麥、農麥等系列品種30多個,農民購種無從選擇。為篩選適宜鹽城市鹽都區生態環境條件下種植的小麥品種,2018—2019年度選擇有代表性的小麥品種進行了比較試驗,觀察比較各品種的長勢長相、農藝性狀及產量表現,為鹽城市鹽都區大面積推廣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提供科學依據[1-2]。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田概況 試驗選擇在鹽城市鹽都區鵬順家庭農場進行。土壤類型為粘土,肥力中等偏上,地勢平坦,溝系配套,排灌方便。試驗田前茬作物為水稻,2018年10月29日收獲,11月1日大型機械旋耕滅茬埋草,旋耕深度20cm以上,水稻秸稈全量還田。
1.2 試驗材料 參試品種為揚麥23、農麥88、鎮麥10號、華麥1028、揚麥25、寧麥26,以揚麥20作對照(CK);參試品種均由植物新品種權單位提供。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隨機排列,不設重復[3-4]。每個品種選擇地力均勻、肥力水平差異不大的地塊連片種植,播種面積0.12hm2,栽培管理措施相同。
1.4 調查項目 調查記載每個品種出苗期、抽穗期、成熟期、抗逆性、熟相。成熟期每個品種隨機選取具有代表性的3個點、每點1㎡測定有效穗數,并每點從中隨機選取具有代表性的10株、共30株進行室內考種。收獲時,每個品種隨機選取具有代表性的5個點,每點收割4m2、共20m2,曬干后稱重折合計產。
1.5 試驗過程 2018年11月3日施肥整地,基肥施45%復合肥450kg/hm2+尿素150kg/hm2。11月5日統一機條播,播種量為225kg/hm2,行距25cm。播種后清溝理墑1次,保證內外溝系暢通。11月28日追施苗肥,施尿素112.5kg/hm2。2019年3月4日田間化除,防除以看麥娘為主的春季雜草,用藥品種為8%炔草酯1500mL/hm2+28.8%氯氟吡氧乙酸異辛酯900mL/hm2+5%雙氟磺草胺225mL/hm2兌水450kg/h㎡噴霧。3月18日追施拔節肥,施45%復合肥225kg/hm2+尿素150kg/hm2。4月16日、4月21日分2次進行“一噴三防”,防治赤霉病、白粉病、蚜蟲等病蟲害,用藥品種為30%戊唑福美雙2700g/hm2+25%粉唑醇750mL/hm2+30%氰戊·辛硫磷1200mL/hm2兌水750kg/hm2噴霧,同時噴施磷酸二氫鉀1500g/hm2,防衰抗倒。5月28日開始陸續成熟,6月3日收獲完畢。
1.6 主要氣候條件 小麥整個生長發育期間,秋冬季積溫高、光照少、降水多,小麥播種后出現階段性連續陰雨天氣,但對出苗影響不大,出苗情況較好。返青拔節期,光照充足,雨水偏少,但遭到了“倒春寒”侵襲。抽穗揚花期,溫度比常年略低,降水少,赤霉病發病輕。灌漿成熟期,光照充足,溫度適宜,晝夜溫差大,利于籽粒灌漿充實。收獲期,天氣晴好,無穗發芽,籽粒色澤鮮亮,品質優。小麥生育進程比常年快,拔節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較常年提前4~5d。
2 結果與分析
2.1 參試品種的生育期及抗逆性
2.1.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參試品種全生育期變幅在205~209d,與對照揚麥20相比,揚麥23生育期最短,為205d,比對照早熟3d;鎮麥10號和華麥1028生育期為206d,比對照早熟2d;農麥88和寧麥26生育期為207d,比對照早熟1d;揚麥25生育期最長,為209d,比對照遲熟1d。
2.2.2 抗寒性 2019年3月8日出現-3℃以下的極端低溫,參試品種除鎮麥10號耐寒性較好、無凍害外,其它品種均不同程度發生輕度凍害,表現為葉片發黃、部分葉尖干枯、零星分蘗凍死(表1)。
2.2.3 抗病性 紋枯病均不同程度發生,其中農麥88和華麥1028中度發生,枯白穗率達0.5%,其它品種輕度發生;白粉病除華麥1028和寧麥26輕度發生外,其它品種未發生;赤霉病發病較輕,基本看不到病穗。
2.2.4 抗倒性 農麥88、寧麥26和對照揚麥20發生輕微倒伏,倒伏面積在3%~5%之間;其它品種均未發生倒伏。
2.2 參試品種的產量性狀 參試品種的產量性狀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參試品種株高在78.1~80.1cm,揚麥23最矮,對照品種揚麥20最高;有效穗在487.95~582.3萬穗/hm2,鎮麥10號最少,揚麥23最多;每穗實粒數在29.69~32.34粒,寧麥26最少,鎮麥10號最多;千粒重在40.7~45.8g,揚麥23最低,鎮麥10號最高。
2.3 參試品種的產量 由表3可以看出,參試品種折合實收產量變幅為5795~6995kg/hm2,寧麥26產量最低,揚麥23產量最高。參試品種中,揚麥23、揚麥25、鎮麥10號均表現出較高的產量水平,折合實收產量分別為6995kg/hm2、6630kg/h㎡、6575kg/hm2,較對照增產10.8%、5.0%、4.1%;華麥1028、農麥88、寧麥26產量表現一般,較對照減產3.6%、5.9%、8.2%。
2.4 參試品種的綜合表現
2.4.1 揚麥23 折合實收產量為6995kg/hm2,較對照增產10.8%,居參試品種第1位。該品種為春性多穗型早熟品種,幼苗半直立,分蘗力強,株高78.1㎝,株型緊湊,穗層較整齊,灌漿快,熟相好,穗紡錘形,穗長7.3㎝,長芒,籽粒紅色、較飽滿,品質優。有效穗數582.3萬穗/hm2,每穗實粒數31.6粒,千粒重40.7g。凍害、紋枯病輕度發生,抗倒能力強。成熟期較對照早熟3d,全生育期為205d。
2.4.2 農麥88 折合實收產量為5945kg/hm2,較對照減產5.9%,居參試品種第6位。該品種為春性中熟品種,幼苗直立,分蘗力中等,株高79.2㎝,株型較松散,穗層較整齊,熟相好,穗紡錘形,穗長7.9㎝,長芒,籽粒紅色、較飽滿,品質優。有效穗數540.3萬穗/hm2,每穗實粒數30.15粒,千粒重42.4g。凍害輕度發生,紋枯病中度發生,枯白穗率達0.5%,抗倒能力一般,有輕微倒伏,倒伏面積達3%。成熟期較對照早熟1d,全生育期為207d。
2.4.3 鎮麥10號 折合實收產量為6575kg/hm2,較對照增產4.1%,居參試品種第3位。該品種為春性中早熟品種,幼苗直立,分蘗力中等,株高79.0㎝,株型較松散,穗層整齊,熟相好,穗紡錘形,穗長7.5㎝,長芒,籽粒紅色、飽滿,品質優。有效穗數最少,為487.95萬穗/hm2,每穗實粒數最多,為32.34粒,千粒重最高,為45.8g。耐寒性較好,沒有發生凍害,紋枯病輕度發生,抗倒能力強。成熟期較對照早熟2d,全生育期為206d。
2.4.4 華麥1028 折合實收產量為6085kg/hm2,較對照減產3.6%,居參試品種第5位。該品種為春性中早熟品種,幼苗直立,分蘗力中等,株高78.8㎝,株型較松散,穗層較整齊,熟相一般,穗紡錘形,穗長7.6㎝,長芒,籽粒紅色、較飽滿,品質優。有效穗數545.1萬穗/hm2,每穗實粒數30.11粒,千粒重42.9g。凍害、白粉病輕度發生,紋枯病中度發生,枯白穗率達0.5%,抗倒能力強。成熟期較對照早熟2d,全生育期為206d。
2.4.5 揚麥25 折合實收產量為6630kg/hm2,較對照增產5.0%,居參試品種第2位。該品種表現為春性中熟品種,幼苗半匍匐,分蘗力強,株高78.6㎝,株型較緊湊,抽穗遲,穗層較整齊,熟相好,穗紡錘形,穗長6.9㎝,長芒,籽粒紅色、飽滿,品質優。有效穗數561.15萬穗/hm2,每穗實粒數31.03粒 ,千粒重42.1g。凍害、紋枯病輕度發生,抗倒能力強。成熟期較對照遲熟1d,全生育期為209d。
2.4.6 寧麥26 折合實收產量為5795kg/hm2,較對照減產8.2%,居參試品種第7位。該品種為春性中熟品種,幼苗半直立,分蘗力強,株高79.7㎝,株型較緊湊,穗層較整齊,熟相中等,穗紡錘形,穗長8.1㎝,長芒,籽粒紅色、較飽滿,品質優。有效穗數539.25萬穗/hm2,每穗實粒數29.69粒,千粒重42.2g。凍害、紋枯病、白粉病均輕度發生,抗倒能力較弱,有輕微倒伏,倒伏面積達5%。成熟期較對照早熟1d,全生育期為207d。
2.4.7 揚麥20 該品種為對照,折合實收產量為6315kg/hm2,居參試品種第4位。該品種為春性中熟品種,幼苗半直立,分蘗力較強,株高最高,為80.1㎝,株型緊湊,穗層較整齊,熟相較好,穗紡錘形,穗長7.4cm,長芒,籽粒紅色、較飽滿,品質優。有效穗數為551.7萬穗/hm2,每穗實粒數31.12粒,千粒重41.0g。凍害、紋枯病輕度發生,抗倒能力一般,有輕微倒伏,倒伏面積達3%;全生育期為208d。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在鹽城市鹽都區生態環境條件下,參試品種均能正常成熟,對后茬作物不會產生影響;在相同播期、播量和管理措施下,揚麥23、揚麥25、鎮麥10號表現較好,具有豐產性好、綜合抗性較強等特點,適宜大面積示范推廣種植;對照揚麥20已種植多年,仍可作搭配品種種植;農麥88、華麥1028、寧麥26等品種需進一步試驗觀察,并對其綜合抗性和高產配套栽培技術開展研究。
參考文獻
[1]董廣同,張紅鐸,小麥品種展示與試驗示范[J].種業導刊,2014(9):13-16.
[2]李曉紅,康聰麗,2011-2012年小麥新品種展示示范報告[J].現代農村科技,2012(19):74-75.
[3]梅叢友,張青,洪芳,等,水稻品比試驗簡報[J].上海農業科技,2007(4):26-27.
[4]陳玉花,石榮堂,鄒麗,邳州市2013至2014年小麥品種示范[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5(1):21-23.
(責編:孫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