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星童 李沁 郭超
摘要:指出了傳統村落景觀是社會的經濟和自然達到協調統一而呈現出的和諧的生態人居環境。通過對紹興傳統村落的考察,研究了其村落布局,建筑和庭院空間,植物景觀,水系景觀要素。且在村落選址布局景觀營造過程中,融入宗族文化,體現了紹興“天人合一、耕讀寫意、依山傍水”的村落景觀特征。
關鍵詞:傳統村落;建筑、植物、水體;紹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037-02
1 紹興傳統村落現狀
紹興有著2500多年的城市建設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發展形成了一批又一批獨具特色的傳統村落。近十幾來年一些傳承著特殊歷史建筑藝術,具有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村落,不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在不斷被淘汰?,F存并保留比較完整的傳統村落主要分布在遠離城市,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環境較好,村民生活樸素。從2012年以來,紹興市有25個列人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 紹興傳統村落形成的影響因素
紹興曾經是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首都,是東晉時期會稽王國的國都,是吳越國的東都,同時也是南宋時期臨時的首都和明末的魯王監國之所,在兩晉、南北朝、隋、唐、宋等時期就是著名的大都會,更是對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并成為交流的中心,其在中國古城歷史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同時,紹興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也使得眾多村落匯聚于此。如位于嵊州市金庭鎮的華堂村,書圣王羲率后人居于此。同樣嵊州市竹溪鄉的竹溪村,也是由武肅王第九世孫錢蕙卜定居于竹溪開始,因此竹溪多為錢王后裔。
3 紹興傳統村落景觀要素
3.1 村落布局
由于不同的自然環境,村落的選址和結構都有一定的影響。充足的供水,肥力和防風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傳統村落的形態主要因為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交通不是很方便,相對比較封閉、形成自給自足的自循環體系,趨近于向自由生長狀的樹枝形,具有自然生長等特點。受“天人合一”的理念,風水、思想等生態觀的影響,樹枝狀的生長形態使得局部的單元體系與整體具有相似的功能特征,協調統一村落形態整體與局部。
紹興地區主要概括為“四山三盆兩江一平原”,東西兩側山地丘陵比較多,形成了較多的河谷盆地,山勢連綿起伏但相對較為平緩,地勢的總趨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由于地形的豐富變化,造成了水系產生較多的支流,在水流豐富的主干或者支流的旁邊建設村落,對農業的生產和村民們的生活都十分有利。大部分傳統村落分布于地勢較為寬闊的河谷盆地之中,原因之一就是水源豐富,之二就是因為地勢平坦易于農業生產。但在地形變化較為巨大的地帶或者是地勢相對于比較狹窄的山谷之中,主要選在靠近山腳而且又靠近水源的地方來建造村落。地勢相對較為平坦的地帶。狹窄的河谷寬度小于周邊山體高度,空間圍合感較強,幾乎完全與周圍的山體所圍合的空間融為一體,依傍山腳的村落和遠處山林相互映襯,使得村落整體景觀俊美秀麗。傳統村落的布局會因地制宜,不僅只是要選擇一個與山水為鄰、可防御災害的環境,對自然環境中不恰當之處要進行適當的改善[1]。
3.2 建筑與院落空間
建筑不僅是物質文化,也蘊含、積淀著精神文化,并體現出強烈的地方色彩。在紹興傳統村落中,有古建筑的規模形制相當大,幾個或者是十幾個院落緊挨著依次第演進,形成了宏大的古建筑群除了這樣一大片建筑群之外的形式,還有規模大小不一的獨門小院形成的村落。例如,位于諸暨斯宅的千柱屋和藏綠村的馬鞍山古民居群,是比較有特色的院落空間。家家獨立、又戶戶相連,分戶合族的建筑布局,體現了古人聚只一家的治家理念。在傳統村落的宅院,中院落由建筑單體所圍合而成,滿足生產生活中的實際需要又有對于存放工具、糧食等功能的需求。院落內天井空間的形成主要是為了便于通風、采光和排水,通過建筑的圍合形成的封閉空間。
位于諸暨市東白湖鎮斯宅村的斯盛居,坐南朝北,山腳下的上林溪水緩緩流淌。千柱屋整座巨宅建有門樓五座,正門居中,東西兩側各設邊門兩座,比正門略小。正大門的青石門額上鐫有“于斯為盛”四個九疊篆大字,是臨摹宋代大書法家米元章所書[2]。
如位于金庭鎮華堂村的堂王氏宗祠主要由大宗祠和新祠堂兩個祠堂組成。大宗祠始建于明,是為祭祀王羲之三十六世孫王瓊夫婦而筑。建筑莊重而素雅,青磚灰瓦,結構簡潔堅固,梁架均采用穿斗式。雕梁畫棟,磚雕門檐,門窗大多采用萬字格,上、中、下絳環板用浮雕花板。
3.3 植物景觀
紹興傳統村落植物景觀主要以鄉土植物樹種來營造,在場地的四周、公共區域和空地或者廢棄地等場地進行植物綠化。村落綠化主要是圍繞在村落的林帶、街道的兩側和庭院綠化三個方面為主,利用香樟、竹子,榆樹等植物營造出自然景觀。在水系的周邊生長著種類豐富的植物,主要有竹子、楓楊、桃樹、櫻花等植物。例如,斯宅村的千柱屋的后門出去便是通往后山筆架山的鵝軟石鋪就的一條小道,梨樹、紫荊、楓樹、黃檀、楸樹、羅漢松、櫻樹隨處可見。
3.4 水系
村落水系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形成于自然環境的變遷之中形成的自然水系;第二類是為了滿足村落生活生產需求,進行人工挖掘的所形成的水系,通過不斷完善形成的人工水。紹興地區水網密布,水源較為豐富,溪流、泉水在山間隨處可見。村落中的水體形式,主要有河、湖、塘、溪、泉、水井、溝渠、水圳、水庫等構成。水系在滿足了生產生活要求的同時,自身也與村落傳統建筑、花草樹木等一起共同構成了村落內典型的鄉土景觀,如“小橋流水”已成為江南水鄉的代表[3]。較多村落分布在河流的周圍,利用河流進行生產、生活活動。紹興市嵊州市甘霖鎮黃勝堂村地處平原地帶,與其他的傳統村落有很大差異,村落與村落之間相隔較短的距離,村民主要以村莊為集中生活,村落道路系統較為完善與發達。在古代農業社會時期,百姓的飲用水、生活用水、生產灌溉用水都依賴自然水源,所以村落布局受環境中的水源分布影響了很大。此外,橋梁和滾水壩是主要的兩種跨水景觀,與親水臺階聯系在一起,組成了一系列的水系景觀。滾水壩別名低溢流壩,是一種通過石材的高低變化所形成的攔水構筑物,具有抬高上游水位、攔蓄泥砂的作用,減少水流對下游的沖刷和水土流失。
4 結語
從地域結構上看,傳統村落坐落于山脈之中,具有天然的保護屏障,對外界的不安因素有著一定的隔絕作用。即使在戰火不斷的歲月里,人們還擁有較為安定的生活。從自然條件上看,山體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也創造了不同的村落景觀,依山而建,山勢不斷變化,造就了不一樣的村落景觀空間。山脈與山脈之間形成的山谷空間正是人們生活的好地方,既有水系的形成,又有平地。從文化傳承上看,耕讀傳家的思想影響著村落景觀的不斷發展,宗族文化對于整個家族、村落有著重要的意義。從景觀表現上看,傳統村落的定位和布局基本上遵循適應當地條件和與山河和諧共生的規律。
參考文獻:
[1]陳曉強,沈守云.關于傳統村落景觀的思考[J].現代園藝,2016(3):102~103.
[2]陳旭霞.試談紹興文化創新[J].文化藝術研究,2011(2):70~71.
[3]鄭鑫.霍陽陽.傳統村落水系保護初探[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學術年會.北京: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4.
收稿日期:2019-09-12
基金項目:2017年度紹興市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編號:SXSDC201729);2019年度院級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編號:JYKC1918);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科研發展基金資助項目(編號:JYYY1501);紹興市教育科學2018年規劃課題一基于學科競賽為導向的風景園林專業實踐課堂教學改革探索(編號:SGJ2018031);紹興市高等教育教學課堂教學改革項目—景觀規劃設計實踐課堂教學改革探索
作者簡介:楊星童(1996-),女,浙江農業暨陽學院學生。
通訊作者:郭超(1986-),女,講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