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南寧民歌廣場改造工程為例,針對如何在景觀規劃中傳承與展示城市的文化形象,為突出地域特色,從空間形態、地域文化、表達載體等方面提出了改造措施,以期為濱水景觀改造類項目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域特色;地域文化;城市濱水公園;南寧市民歌廣場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051-03
1 引言
本文選擇南寧市民歌湖廣場改造工程為實例分析,從地域景觀特色出發,充分地展示城市地域特色與水體環境碰撞的結晶,展現了地域特色與民族情感的無窮魅力。南寧市民歌廣場作為廣西與東南亞國家交流的載體,也是南寧城市的名片,中國“水城”景觀的亮點,在國際交流中充分體現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民族特色,展示當地特有的文化底蘊,對提升南寧市城市形象具有重大意義。
1.1 項目區位
南寧民歌廣場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區東北部瑯東核心商務中心,緊鄰國際會展中心、金湖廣場及航洋國際購物中心口用地北側為民族大道,南面臨匯歌路,西面至金浦路,東面是竹排沖東側景觀控制線,是“南湖一竹排沖核心環”重要節點。規劃總面積24.30hm2[1]。
1.2 基地概況
(1)用地功能口整體用地功能單一,主要用于舉辦每年一度的民歌節,其余時間利用率很低。濱水環境品質差,缺乏鮮明景觀特征,場地四周樹木密植,基本切斷了城市與場地的視線聯系。東側的竹溪大道與竹排沖河岸之間坡度很陡,使會展中心與民歌廣場之間的聯系難以建立。因此,規劃設計需考慮提高場地使用頻率。
(2)地形地貌。場地整體地形東低西高,看臺東部舞臺區域較為平坦。除濱水區外,舞臺部分及看臺前的平地地勢最低,通過看臺將兩側6~7m高差聯系一起。
(3)用地情況。現狀用地內除原大看臺及其附屬用房,并無其他建構筑物,絕大部分為綠化。西南面主要為生態停車場,西北面植有大樹生態綠島。
(4)周邊界面。周邊建筑現代感強,形式多樣,建筑天際線優美,具有強列都市氣息,為項目現代設計表現手法提供依據(圖1)。
1.3 場地文脈
1.3.1 壯鄉文化
南寧,歷來是祖國南疆重鎮,今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是以壯族為主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共有35個民族[2]。壯族的特色文化鑄就了文化底蘊上的特征。壯族文化是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優秀代表。項目設計上,把壯鄉文化表現在各種元素的運用和細節上,采用壯鄉各種紋飾來表達,無論是建筑裝飾窗、小橋欄桿雕花、景墻、花池沿邊、地鋪等無不印刻著壯族紋飾的印記,體現壯族人民積累下來的財富和寶貴文化。
1.3.2 民歌文化
廣西素有“歌海”美譽,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1993年在南寧舉行的首屆廣西國際民歌節以濃郁的民族風情、開闊的國際視野和強勁的現代氣息,一炮走紅,受到國內外廣泛贊譽。直至2002年更名后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一直無固定舉辦場所。在2003年民歌節十周年慶典之際,專門修建了能夠容納3.5萬人的民歌廣場,作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開幕式晚會的主會場。因此,項目設計在總體局部、主題定位、景觀節點、藝術小品方面運用當地民歌文化作為設計思路。
1.3.3 嶺南文化
廣西地處嶺南地區,嶺南文化是璀璨悠久的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其獨有的多元、務實、開放、兼容、創新等特點,采中原之精粹,納四海之新風。項目的建筑形式以嶺南文化為主要表現,采用現代主義的設計手法與嶺南文化相結合,營造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和現代氣息的文化空間。
2 項目定位與設計理念
2.1 項目定位
南寧民歌廣場改造工程總體定位為“集游覽、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濱水公園”。
2.2 設計構思
以文化傳承為脈絡,以壯鄉民歌為載體,以人的活動為依托,以水波與樂波的衍射為靈感來源,形成了設計主題——都市水岸·音樂生活。項目整體規劃滿足民歌天天演、游船觀光、消遣娛樂、賞夜景燈光的需求;提倡時尚、休閑的生活方式,弘揚民族文化(圖2)。
3 地域特色的展示與演繹
3.1 拓展空間布局:巧妙改造空間,大幅提升空間利
用率
3.1.1 拓展水域空間,創造“明晦交呈、曠奧有別”湖泊
景觀
南寧市的氣候特點是冬短夏長,夏季高溫多雨且冬季溫暖干燥。氣候特征對節日文化及市民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規劃時,考慮通過科學布局來創造與本地氣候相適應的空間。
布局上,首先考慮河道的延伸,拓寬原先狹窄型河道,將原有狹長的20m寬度河道拓寬成為面積為10hm2的開闊水面,并形成內外兩個湖面相互借景相互滲透,設計最大限度延展民歌湖的水域景觀空間,以此消除場地內夏季酷暑難耐的情況,改善區域微氣候,發揮消暑降耗的生態效應。同時,環湖還設置成生態綠廊,實現避暑遮陰的功能;結合市民的活動需求,搭配親水平臺和濱水棧道,體現設計入性化(圖3)[3]。
3.1.2 營造臺地式景觀,錯落布局酒吧建筑,有效消納10m高差
項目采用了臺地式處理方式,迂回設置4個標高的臺地空間,增加大量的漸進式親水活動空間場地和現代村落式酒吧街建筑,解決和消納了現狀竹排沖河道水面與周邊城市道路高差將近10m的高差。為加強親水性,蜿蜒的湖岸線則采用了自然綠地、臨水平臺、親水臺階等幾種形式相結合,并通過濕地、島、橋、棧道等劃分不同的水體空間[4]。
3.1.3 停車場立體空間,實現土方就地平衡,構建坡地
屋頂花園
草坡下的停車場利用現狀的斜坡地形,將主要停車空間設置在綠地的大草坡之下,使之相當于一個半地下的停車場,極大的拓寬了停車面積。半掩式地下停車場面積達15840m2,停車位469個。地下停車場頂部則采用挖方土方,通過結構頂板的巧妙處理,構筑坡地景觀,形成大片疏林草地和市民休憩玩耍的屋頂花園,使得整體空間得到巧妙利用。
3.2 植入壯鄉文化:建構人文水綠交融空間
3.2.1 現代酒吧街建筑,展現村落式建筑與壯鄉元素的凝練
酒吧建筑群位于民歌廣場的中心位置,與民歌湖面呼應形成景色優美的臨水建筑,引入了餐飲、商業、娛樂、文化等功能,使這里成為南寧市獨具特色的休閑島和步行街。遵循地形特征,依山就勢地設置臨水坡地酒吧建筑。建筑形式采用后現代主義風格,空間上傳承傳統街區的形式,借鑒廣西少數民族山寨村落式布局和村落空間肌理,運用宜人的建筑尺度,營造具有文化內涵的酒吧氛圍。使不同高差的建筑空間相互穿插與錯落;建筑裝飾上,提煉壯族元素進行重組,營造具有文化內涵的酒吧氛圍。半島中央建筑圍合形成開闊的露天劇場,讓市民在音樂中觸摸南寧的歷史和文化,感受歷史與現代的交融與碰撞(圖4)[5]。
3.2.2 地下演藝廳,構建室內外立體演繹空間
設計將臺地建設形成的地下高差空間拓展成為地下、室內的民歌展演廳,占地1538m2,容納500人觀演,可為市民提供小型藝術表演場地,充分實現立體空間的科學、合理利用,與室外露天劇場功能一脈相承,民歌的歷史將通過一幅幅影像與劇照來傳承民歌文化精髓,從上至下,共同構成立體演繹舞臺。
3.2.3 半島對歌舞臺,尊重歷史,留存原民歌廣場文化印記
民歌湖對歌臺的設計延續壯鄉對歌習俗,以現代設計手法喚起人們對民間傳統形式的記憶。通過部分保留與改造現狀民歌大看臺,與800m2的圓形主舞臺形成呼應,構成隔水相望的兩個舞臺區域,不僅保留了歷年來民歌節的文化印記,還為市民提供戶外的免費表演區域,滿足本地文化“民歌天天演”的需求。舞臺的銅鼓紋飾精細地雕更是成為壯鄉文化展示的主要窗口(圖
3.3 突出細節表達:以景觀元素為載體,實現濱水地域特色表達
3.3.1 硬質景觀,傳統材料與工藝的表現
鋪裝形式來源于聲波、水波、光波的啟發,在入口廣場等節點處在強調主題的同時增加景觀的趣味性。有序的劃分空間,以簡潔大方的格調體現現代時尚的景觀效果。材料依據場地功能,分為花崗巖、防腐木、卵石、廣場磚、透水磚、小礫石、魚眼石、生態嵌草磚等材質。硬質景觀的裝飾上主要利用壯鄉文化特色的紋飾圖案進行雕刻和壓印,充分體現了傳統手工技藝的精湛[6]。同時,在硬質景觀中還有運用民歌文化為構思的“竹風鈴”、“流動的壯鈴”等靈動的元素加以詮釋,呼應民歌主題。
3.3.2 植物景觀,亞熱帶植物特色的塑造
利用本地植物資源有利于營造具地域特色的綠化景觀。南寧地屬亞熱帶氣候,植物配置以鄉土植物為主,適地適樹。植物分區規劃由裝飾植物區、大花喬木區、色葉植物區、香花植物區、水生植物區、常綠闊葉植物區等共同組成,綠樹成蔭,花香盈溢,正是市民觀光休閑,品茗駐足之地。并將鄉土植物按照高低錯落的形式進行組合和搭配,強調植物的色彩及造型等特征,規劃采用具亞熱帶風貌的鄉土樹種如菩提樹、小葉榕、高山榕、雞蛋花、盆架子、三角梅、儀花、大花紫薇、四季桂、桅子花、香樟、秋楓等,充分展現南寧濱水綠岸濃郁的亞熱帶自然風情。
3.3.3 景觀橋梁,民族藝術與元素的提煉
民歌湖的環湖共設置四座專用人行橋。以別致、輕巧、簡潔作為構思,突出橋梁結構與景觀效果的呼應。其中,七弦橋,采用民族特色的轉經筒和竹風鈴的結合打造互動式的藝術裝飾欄桿,增加橋梁的韻律感和趣味性。曲水橋,為月牙型雙弦拱橋,造型獨創性,設計利用常水位倒影效果,精巧別致而富有想象力。聲光感應橋,融入交互式景觀,橋面鋪裝巧妙地鑲嵌新科技燈光設備——聲光感應燈。通過入流光影感應依次點亮序列柔和地燈,節能環保又具趣味性。欄桿采用流動的壯鈴串珠式設計,打造新穎的交互性體驗橋梁景觀,增加橋梁趣味性和文化性。凌波橋,采用壯錦紋樣雕刻裝飾,突顯壯鄉特色。
3.3.4 藝術小品的鐫刻,詮釋民歌文化和時尚音樂的完美融揉
項目中邀請了國內外知名藝術家中國雕塑大師張燕根進行專項設計,緊扣水和音樂的規劃主題設計藝術雕塑作品共12個,分別為《關愛》、《覓》、《聽》、《潤物》、《希望》、《和聲》、《智慧之果》、《翔》、《和風一迎》及《對話》等,突出民歌文化的古今傳承特點。雕塑作品與場景貼合,將各種水波紋的圖案和樂動的形式融入設計的各個細節,使其顯示出動感與靈氣,與整個場地設計風格融為一體。尺度和風格也契合空間個性,既傳承了民歌文化,又提高公園的文化品味,是項目畫龍點睛之筆(圖6)。
4 結語
南寧市民歌湖濱水公園的設計詮釋了地域特色與現代文化的完美結合。在總體局部、主題定位、景觀節點、藝術小品方面,運用了當地民歌文化作為設計思路,傳承了南寧民歌文化,保留民歌廣場歷史印記,滿足本地文化“民歌天天演”的需求;而嶺南文化主要表現在建筑形式上,采用現代主義的設計手法與嶺南文化相結合,營造一種現代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間。通過地域特色在公園中的應用,提高城市濱水公園的吸引力,展現城市獨特的景觀風貌和悠久的民歌文化,使之成為城市的形象窗口,大大提升城市濱水公園的品位。
參考文獻:
[1]顧竿.濟南市濱水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濟南:齊魯工業大學.2015.
[2]郭蕊.城市公園地域特色的表達與分析[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5.
[3]馬廣.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的地域特色表現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4.
[4]周靚.新中式建筑藝術形態研究[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3.
[5]陳曉,城市濱水景觀的地域性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5.
[6]王穎如.地域文化在濱水景觀中的應用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4.
收稿日期:2019-09-16
作者簡介:李婷(1982-),女,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