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之一,也是浙西南的景寧脫貧致富經濟樹種之一。通過對低產油茶改造技術進行總結,提出了營造新油茶基地整地、栽植、撫育、施肥、套種、養殖、整形修剪、采收和銷售等一系列集約化經營管理技術措施,以實現油茶豐產、穩產、高效,助推浙西南的景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關鍵詞:油茶;集約經營;管理技術;浙江景寧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105-03
1 引言
油茶(Camellia olei fera L.),屬山茶科山茶屬植物,與油棕、油橄欖和椰子并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其產品茶油是高級保健食用油。浙西南的景寧畬族自治縣主要經濟樹種有厚樸、板栗、香榧、山核桃、銀杏、楊梅、批把、梨、柿、茶葉、油茶、柑橘類、李、桃、其它灌木經濟樹種等。目前,全國油料作物中的木本植物還很少,開發木本食用油料作物已成了當今世界解決食用油不足的主要渠道,而浙西南中部景寧山區的油茶樹就是其中的一種,同時,景寧畬族自治縣的油茶產業是浙江省的油茶產業重點縣之一。通過對低產油茶改造技術的順利實施和新營造油茶基地優良新品種的廣泛推廣應用,農民對油茶造林的熱情日益高漲,但是由于末能充分了解和掌握其相應的關鍵技術,營造新油茶基地密度不合理、成活率不高、生長不良、產量不穩定、林分衰退早,不能充分的發揮油茶的豐產穩產高效潛力。為此,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將對低產油茶改造技術以及對營造新油茶基地整地、栽植、撫育、施肥、套種、養殖、整形修剪、采收和銷售等一系列集約化經營管理技術措施要點闡述如下。
2 基本概況
2.1 地理位置
景寧畬族自治縣地處浙西南山區的中部,北緯27°28′42″~28°10′52″,東經119°13′40″~119°58′19″。
2.2 自然環境
2.2.1 地形地貌
景寧屬浙西南山區,地形復雜,海拔高低懸殊,地勢呈西南向東北傾斜,境內諸山屬洞宮山脈,谷深坡陡,源短流急。
2.2.2 氣候
景寧畬族自治縣屬亞熱帶季風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7.5℃,平均降雨量1626mm。夏季多雨,立秋前后常出現干旱期。
2.2.3 土壤
景寧畬族自治縣地質構造屬華夏陸閩浙地質的一部分。據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初步確定景寧畬族自治縣山地土壤類型有二類六亞類12屬21種。由于境內地形地貌復雜,隨著地勢抬升和氣候、植被的變化,垂直分面具有帶狀特點,明顯的土壤界線再現在海拔750m左右,小于750m以紅壤為主,750m以上以黃壤為主。全縣山地土壤一般偏酸(pH值4.5~6.0),有機質含量中等(2.5%~3.5%),缺磷鉀,而不同土壤類型的肥力差異顯著。
2.3 抓好有關政策落實
2.3.1 抓規劃引領
先后編制了《景寧畬族自治縣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0年)》、新建油茶良種推廣基地1萬畝,低產低效林改造0.4萬畝,標準化改造小型榨油廠15家,在重點發展區新建中型榨油廠2個,打好油茶生產大縣和油茶產業強縣基礎。
2.3.2 抓基地建設
大力招商引資,加快土地流轉,積極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央財政木本油料提升項目和群眾增收致富特別扶持項目,培育油茶示范基地,促進油茶基地規模化、集聚化發展。全縣現有高效油茶示范基地1萬畝,油茶低產改造示范基地0.4萬畝。
2.3.3 抓政策扶持
多渠道整合項目資金,加大政府資金扶持,引導帶動企業、大戶及個人投入。2009年,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印發景寧畬族自治縣加快油茶產業發展試行辦法的通知》景政辦發〔2009〕90號,從基地建設、油茶加工、品牌建設和茶油購銷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計劃每年安排資金500萬元用于油茶產業扶持,強力推進油茶產業快速發展。
2.3.4 抓科技引領
縣政府與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簽訂了《科技支撐“森林景寧”建設合作協議書》,達成油茶豐產培育項目合作。加強與中國林科院亞林所、浙江農林大學等科研機構、院校的合作聯系,開展茶油、茶枯、茶殼等油茶產出物的深加工綜合利用技術研究,精煉茶油,生產油茶系列產品,提高油茶生產的綜合效益。同時,舉辦油茶栽培技術培訓,加強新品種造林基地培育管理,推廣高效栽培模式、低產林撫育管理等先進技術,實現平均畝產茶油達30kg。
2.3.5 抓主體培育
積極支持“企業+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大力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加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發展大戶等經營主體的培育,發揮示范基地和示范大戶的輻射帶動效應,推動全縣油茶產業的發展。目前,全縣有油茶專業合作社8個,經營油茶基地面積1.5萬多畝,實現年產值700多萬元。
2.3.6 抓品牌建設
打造“景寧600”生態農產品公共品牌,實行“雙標”管理,加強企業的追溯力。開發產品包裝項目,實行分級包裝,以高標準、高檔次、綠色環保的包裝增加茶油的附加值,增強市場竟爭力。建立健全監管體系,加強質量監督,確保食用品安全。
2.3.7 抓產品推介
利用電視專題片、電視廣告,參加各類展會,舉辦畬鄉山茶油開榨節、攝影展等形式擴大宣傳,提高畬鄉景寧山茶油的知名度。營建實體營銷網絡,實施電子商務營銷戰略,拓展市場。結合文化旅游產業,挖掘山茶油傳統壓榨生產工藝文化內涵,打造一些以油茶生產為基礎的體驗型農家樂,促進油茶產業鏈的延伸。
2.4 油茶基地演變情況
油茶是景寧畬族自治縣傳統產品,在20世紀70年代,大力發展油茶,面積達2萬余畝,絕大多數村都有種植,主要分布在甌江小溪沿線一帶的鶴溪、紅星、九龍、英川、沙灣、鸕鶿等鄉鎮,是當時農村食用油的主要來源之一。20世紀80年代后停滯發展,據2008年森林資源調查,全縣成片油茶林只有3733畝,分布在12個鄉鎮39個村;2016年調查油茶15259畝,前后期之差11526畝,前后期年均差1441畝,年均凈增率38.59%。該縣立足優良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油茶資源,全力打造浙西南油茶之鄉。通過培育主體,形成完善產業鏈,在一、二、三產聯動中實現“三美融合”,帶動百姓增收致富。
3 技術措施
3.1 低產油茶改造主要技術措施
3.1.1 林地清理
每年10~12月,將林中喬木、雜灌和雜草等全部劈山清除。
3.1.2 墾復
每年冬季至次年春季對林地進行全面一次挖墾,挖除雜木樹樁,石頭多的地塊,集中堆放,深度20~30cm,并進行培蔸。
3.1.3 施肥
在完成林地清理和懇復后,每株施硫酸鉀型復合肥0.5kg,并于2月底前施入。
3.1.4 調整密度
對部分林地現有密度過大,出現擁擠現象的,將過密株砍除,過稀的地塊則采用良種壯苗挖大穴進行補植,補植時間2月底前完成,調整后的林分每畝在70~80株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實施補植盡可能選擇花期一致的良種大苗,亦可以針對低產定向培育一批多年生營養坯大苗。
3.1.5 修剪整枝
因林分管理不及時,有交叉枝、重疊枝、徒長枝、過弱的營養枝以及病蟲害枝等,將其剪除,并清理到林緣或堆積燒灰。
3.1.6 品種改良
品種改良主要是指利用高接換優的方法,逐年利用良種接穗,逐步更新樹冠;油茶高接換優嫁接以拉皮切接法為最好,換優前施足基肥,換優時,每株樹上選3~4個分枝角度適合、干直光滑、無病蟲害,且生長健旺的主枝作砧木,換優嫁接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進行,秋接則在9~10月進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選擇樹勢較好、樹齡在10~30年的單株進行,此外盡可能選擇花期一致的優良品種,且應適當在林中和林緣配置一些授粉品種。
3.2 集約化經營管理技術措施
3.2.1 整地
根據油茶的適生性選擇土層深厚、排水良好,pH值為4.5~6.0的沙壤的陽坡山建設基地;平地或緩坡進行全墾,撩長60cm×40cm深的壕溝;斜坡進行挖水平帶,并挖60cm×60cm×60cm長寬深的大穴。用廄肥、堆肥和餅肥等有機肥作基肥,每穴25kg與回填表土充分拌均勻,然后填滿,待稍沉降后,做成饅頭型等待栽植。
3.2.2 栽植
3.2.2.1 時間、密度
油茶栽植時間在11月下旬到次年3月上旬均可,且以冬季栽植較好,栽植宜選擇陰天或晴天傍晚進行,雨天土太濕不宜栽植;密度每畝70~80株,即3m×3m。
3.2.2.2 品種
選擇優良無性系,優良家系。要到浙江省油茶良種苗木定點育苗單有麗水聯濟油茶產銷專業合作社、浙江省常山油茶研究所等單位進行選擇良種苗木,品種才有保障。
3.2.3 幼樹經營管理措施
3.2.3.1 施肥措施
栽植當年可以不施肥,有條件的可在6~7月苗木恢復后適當澆些稀薄的人糞尿或株施20~50g的尿素或專用肥;從第2年起,3月份新梢萌動前半月左右施人尿素,每株50~100g,11月上旬則以土雜肥或糞肥作為越冬肥,每株5~10kg。隨著樹體環境,擴大根系分布和吸收范圍,提高其抗旱、抗凍能力,保持豐產穩產高效,需隔年對土壤進行深翻改土,一般結合在3~4月或秋冬11月份施肥時進行,在樹冠滴水線外側深翻40~50cm深。
3.2.3.2 撫育措施
每年鋤草2次,6~7月一次、冬季一次,將鋤下的草及皮泥覆蓋在樹蔸周圍。
3.2.3.3 培育樹型
栽植后,在距離接口30~50cm上定干,適當保留主干。第1年在20~30cm處選留3~4個生長強壯、方位合理的側枝培養為主枝;第2年再在每個主枝上保留2~3個強壯分枝作為副主枝;第3~4年在繼續培養正副主枝的基礎上,將其上的強壯春梢培養為側枝群,并使三者之間比例合理,均勻分布,形成樹冠緊湊、樹形開張的豐產樹型。
3.2.3.4 套種
為了發揮土地利用率及增加經濟效益,以油茶林資源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條件,種植黃精、大豆、綠豆、花生、蔬菜等低桿作物,間作作物要與油茶樹保持一定距離,一般50cm以上,以免過多損傷幼樹根系和竟爭土壤水分,這樣油茶樹的生長發育不受影響。林下間套種,大多數采用集約式的精耕細作,有利于改良林地土壤理化性質,增加土地肥力,促進油茶樹生長。
3.2.4 成林經營管理措施
3.2.4.1 改良土壤
為了促進土壤熟化,改良土壤理化性狀,滿足樹體對養分的大量需求,改善油茶根系環境,擴大根系發布和吸收范圍,提高其抗旱、抗冬能力,保持楓產穩產高效,需隔年對土壤進行深翻改土。一般結合在3~4月或秋冬11月份施肥時進行,在樹冠滴水線外側深翻40~50cm,促進油茶生長發育。
3.2.4.2 施肥措施
每年每株施速效肥總量1~2kg,有機肥15-20kg,時間在3~4月或秋冬11月份進行。
3.2.4.3 整形修剪
油茶修剪大多數在采果后或春季萌動前進行,控制枝梢徒長,并及時剪除擾亂樹形的徒長枝、病蟲枝、重疊枝和枯枝等;對于過分郁閉的樹型,應剪除少量枝徑2~4cm的直立大枝,開好“天窗”,有的要通過拉枝,形成開張型,提高內膛結果能力,據實驗提高產量30%左右。
3.2.4.4 林下養殖
盤活林地資源,在油茶林下放養雞、鴨、鵝等禽類,每畝可投放60~100只。林下的草、昆蟲可補充雞、鴨、鵝的飼料,雞、鴨、鵝的糞便可做油茶樹的肥料。
3.2.5 油茶采收及加工
油茶一般在霜降節前后采收,過早采收15d,據實驗鮮果出油率低30%;全縣大部分果實,采下就被客商收購,3.4~4.0元/kg;小部分,采收后拌上少量石灰,堆漚3~5d,完成油脂后熟過程,再攤曬脫籽,再暴曬干燥后用于榨油。
參考文獻:
[1]潘鳳仙.關于發展油茶產業對策探討[J].廣東科技,2010(24).
[2]楊曾輝,董艷琴.我國油茶產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3]張日清,丁植磊,張勖,等.油茶育種研究進展[J].經濟林研究,2006(4).
[4]雍愛玲.發展油茶產業前景廣闊[J].農技服務,2005(8).
[5]景寧縣林業局.景寧畬族自治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成果報告[R].景寧:景寧縣林業局,2018.
[6]彭南科,肖昌松,譚桂英.龍山縣油茶種植前景與營造林技術的研究[J].綠色科技,2019(17):123~124.
[7]李起澤,黎學文.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及經濟效益分析[J].綠色科技,2019(17):150~152.
[8]方波.油茶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解析——以岑軟3號無性系品種為例[J].綠色科技,2019(15):155~156.
[9]黃北水.鄉鎮油茶產業的效益及栽培前景的研究[J].綠色科技,2019(15):121~123.
[10]韋創德.軟枝油茶種植優勢及豐產栽培技術探討[J].綠色科技,2019(15):119~120.
[11]潘禎陽,楊春苗,楊翠娟.三江縣發展油茶產業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作用[J].綠色科技,2019(11):236-237.
[12]楊承霞,王明政,楊承榮,等.油茶大苗移栽綠化試驗[J].綠色科技,2019(15):147,149.
[13]楊歡全.三江縣油茶種植現狀及對策探討[J].綠色科技,2019(11):128~129.
[14]廖華鳳.油茶低產林綜合改造試驗[J].綠色科技,2019(11):134~135.
[15]李泳鋒.油茶豐產栽培技術探討[J].綠色科技,2019(9):128~129.
[16]李思勤.油茶產業經營問題及發展對策思考[J].綠色科技,2019(9):238~239.
[17]鐘奕靈.梅州市油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對策[J].綠色科技,2019(9):236~237.
收稿日期:2019-09-21
作者簡介:吳建明(1972-),男,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木材檢查管理及林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