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發展林業特色產業,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緩解就業的緊張。注重特色林業產業發展,能夠幫助廣大農民群眾實現發家致富的目標,進而達到精準脫貧的目的。從林業特色產業的發展出發,就助推農民精準脫貧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林業;特色產業;發展;精準脫貧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157-02
1 引言
林業產業具有諸多顯著優勢,能夠恢復自然環境,保護和培育自然森林資源。山區環境的不同,林業經濟發展程度也會不同,這時就需要綜合考慮各山區林業發展的特點,據此確定相應的特色產業,推動地區經濟發展。所謂精準扶貧,就是對政府扶持政策的不足加以彌補,防止資本分散,避免著力范圍過大的問題。
2 林業特色產業發展
為實現對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應不斷加強植樹造林,對于廣大農民群眾,要想順利脫貧致富,首要前提就是做好環境治理工作。為達到精準扶貧的目的,必須理清生態與產業間的相互聯系,大力加強生態建設,確保人們的生活得以改善,換言之,通過著力推動產業發展,能夠使貧困人口收入得以增加。
2.1 發展經濟林種植
作為森林資源的重要內容,發展經濟林就是發展果品、調料、藥材等的發展。經濟林產業屬于生態富民產業,使民生林業與生態林業實現了有效組合。
目前,本地經濟林資源豐富,品種眾多,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范圍。加強經濟林產業的發展,優點比較突出,既能對國土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又能實現林業增產增收的目標。但經濟林的種植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少則幾月多則數年,因此,經濟林的種植就必須要事先做好規劃,做好市場預期調查,切不可盲目跟進;通過對種植無公害、無污染技術標準化的推廣,因地制宜的種樹.選擇培育優良品種,還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套種和林下養殖等的同時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使農民既增加了經濟收入又增加就業機會,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實現了對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效維護。
2.2 發展林產品加工
龍頭企業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示范引導作用,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積極與相關合作社簽訂購銷合同,構建穩定的購銷關系。嚴格履行合同條約,提升企業與農戶的合作意識。與此同時,龍頭企業還應通過承貸承還的措施,使農戶資金周轉問題得以緩解,加大對訂單農戶的鼓勵,讓其參加農業保險。此外,在龍頭企業發展過程中,應當著力創辦農業合作組織,讓合作社與農戶都能參與其中。對于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可以采取分紅和分配利潤的合作模式,使龍頭企業和農戶對產業化發展成果進行共享。
2.3 加強特色林業產業品牌培育
企業要參與競爭,推動產業發展,就需要加快創立、保護和發展品牌。因此,就要加快制定政策,綜合利用資金與輿論等扶持措施幫助企業創立名牌。
(1)牢固樹立品牌戰略意識,正確進行產品定位,分別從質量、創新發展意識以及市場等方面加強品牌籌劃與戰略謀劃,促進品牌形象提升,加大品牌資源整合力度,進而在全社會樹立有效的企業品牌形象。
(2)加強品牌創立,科學利用廣告、網絡以及開展特色林產品文化節等途徑加強對林業特色產品的宣傳,使其知名度得以擴大,在此基礎上創建特色品牌,利用品牌效應推動產品銷售與發展。
(3)不斷加大品牌保護與宣傳力度,加快名牌精品整合,在品牌產品策劃與宣傳方面下功夫,保證品牌產品能夠做大做強,利用品牌使其生產規模得以擴大,進而達到開拓市場的目的。
(4)嚴格執行國際標準及相關認證規則,加強技術創新,利用相關扶持與鼓勵進行產品產地、品質、管理及環境認證,為加強原產地域產品保護,還應向國家機關進行品牌申請、注冊與推廣,加快推動生產發展與產品流通。
(5)合理運用質量與服務配套、市場細分及規模帶動從而達到品牌塑造的目的。
2.4 加強對林業產業中介服務組織的扶持與引導
現如今,農村土地使用權與經營權逐漸被流轉與放活,林產品生產規模也有了明顯擴大,已經完全打破了一家一戶的自產自銷格局,而逐漸被與市場對接的產、供、銷的格局所取代。為此,就要求政府部門能夠嚴格遵循市場規模,盡可能避免對經營自主權產生干擾,不斷強化引導與扶持,為各種中介與農民合作社組織提供林業產業服務,讓他們的橋梁與紐帶作用得以有效發揮。
3 助推農民精準脫貧
3.1 大力發展產業項目,實施精準扶貧
相關部門應當考慮當地環境、氣候、經濟以及自然資源等實際因素,加強因勢利導,認真分析貧困村貧困戶自身的有利優勢,保證產業項目脫貧工作落到實處。如果貧困戶自身有一定的勞動能力,也有強烈的致富愿望,就要及時進行建檔,在實施產業項目扶貧過程中,林業部門應當加強對當地經濟林情況的考察,按照“一長兩短”的方針,其中,“一長”指的是種植生長周期長的樹種,如杜仲樹,生長周期長達50年;“兩短”一個是指育苗,培育生長周期短的苗木,如竹柳、無絮楊等,能夠獲得短期效益。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然后結合“一村一品”的產業分布,著力推動林業產業發展。據統計,本地仍有相當面積的25。以上坡耕地尚未實施退耕還林,可通過實地調研考察選擇好項目實施,若適宜種茶的地區,可實施退耕換茶,適宜種植竹子地區,應當實施退耕還竹措施,促進坡耕地林業產業的發展。
3.2 科學利用龍頭(莊園經濟、合作社、大戶)帶動脫貧
為了深入貫徹扶持農業與農民的發展理念,必須不斷加強龍頭扶持,綜合利用各種招商引資政策、產業基金、高標準農田、土地整治、推動規模等,整合資金、技術、人才以及土地等要素,匯集到新型經營主體中去,加快培育和引進各種新型經營主體,如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種養大戶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實施適度規模經營,使小農戶和大市場之間實現有機銜接。盡可能地采取果樹低產改造、食用菌培育、蔬菜及中藥材種植等有效措施,對25°以下耕地農業進行補齊處理。著力推進退耕還林政策,加強林下經濟、油桐、核桃、油茶等木本油料種植、森林康養以及經果林等林業產業的發展,使得25°以上坡耕地的農業產業得以補齊,加強對林業產業優勢的分析,充分發揮其脫貧帶動作用。注意到林下經濟的發展潛力,合理利用人股、合作以及聯營等方式,構筑互幫互助平臺,在此基礎上建立完善的利益結合制度。牢固樹立招大引強的發展觀念,把世界500強作為發展標桿,始終堅持大招商、招好商和招大商的原則,引進一大批龍頭企業,加強戰略投資者人駐,確保資金、人才以及技術等優勢發揮充分,從而拉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使其面貌煥然一新。
3.3 加快組建脫貧機構構架
作為林業脫貧發展項目的對象,個別集體應當在制訂計劃時,對于不同的工程,都要有相關途徑。為保證脫貧工程計劃順利實施,必須深入貫徹國家規定的林業發展標準,并加強對特色項目與產業發展的關注,充分利用區域發展優勢,保證特色林業建設落實到位。
3.4 強化政策扶持,加快脫貧進程
為保證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政府部門還應出臺相關政策,不斷加大扶貧工作力度,利用政策扶持優勢,加快完善邊遠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為扶貧脫貧工作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此外,還應著力提升個人酬勞水平。
3.5 依托自然項目建造,進行脫貧
建造自然項目也是精準脫貧的重要措施,抓住自然項目建造的契機,合理利用林業資源與優秀人才,使貧困地區的群眾實現集體脫貧的目標。
3.6 加強指標定位,整合整體市場
致貧的因素有很多,如交通不發達、地域偏遠、生態嚴重損失等因素,導致脫貧工作難度明顯增加。由于地域交通運輸業的不發達,導致地區經濟發展受到阻礙,所以,要想達到精準的脫貧致富目標,就要不斷完善當地基礎設施,及時配置相關設備。
3.7 發展旅游項目脫貧
如果貧困村有著一定的自然人文資源優勢,可以將發展的重點放在旅游產業上,應當發展富有當地特色的旅游產業。比如說,開辦鄉村旅游活動、經營農家樂以及鄉村旅館等旅游產業來促進農民收入增加。
4 結語
國家林業發展有著顯著特點,比如說區域發展缺乏平衡性、部分地區發展速度快,也有部分地區發展緩慢,為盡快改變這種情況,使各地區實現平衡發展,就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重點發展林業產業,以使貧困地區獲得快速發展。為達到精準脫貧的目標,還應在貧困地區加強特色產業發展,抓住市場經濟的有利契機,著力推動精準脫貧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起富,熊啟松,劉恒貴,等.咸寧市林業特色產業發展探討[J].湖北林業科技,2017,46(6):67~69.
[2]李正君,翟紅霞.彭陽縣林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2):158.
[3]洪林,嚴紅.發展林業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J].農業科技通訊,2017(10):36~38.
[4]孫朝暉,李文武.精準扶貧視域下農民思想引導的對策分析[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26(1):62~65.
[5]王書貴.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難點及對策建議[J].農民致富之友,2018(10):10.
[6]王鑫.武陵山區縣域經濟發展差異與極化比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42~147.
收稿日期:2019-09-24
作者簡介:李永林(1978-),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鄉鎮林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