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 魏曉軍



摘要:對安康市漢濱區林場杉木速豐林進行了調查分析,得出了時杉木生長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水濕條件,其次才是溫度條件。提出了在漢濱區營造衫木林要達到速生豐產,必須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并選擇北坡及土壤深厚肥沃的溝槽地段。
關鍵詞:衫木速豐林;生長量;坡向;坡位
中圖分類號;S79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181-02
1 漢濱區林場基本情況
漢濱區林場經營面積160165畝,包括鳳凰山、牛山、五臺山、千家坪、平頭山5塊國有林區,其中鳳凰山國有林區地處陜西省東南部的秦嶺、巴山之間,面積38730畝,與漢濱區恒口鎮、大同鎮、流水鎮、洪山鎮、牛蹄鎮及紫陽縣、漢陰縣接壤,位于鳳凰山山脊兩側,地理坐標為東徑108°30′48″~108°45′51″之間,北緯32°41′09″~32°46′21″。
1.1 地形地貌
漢濱區林場地處秦嶺南坡,管護區域基本都在主梁脊兩側,海拔高度在980~2138.2m之間。主要巖石有千枚巖、變質沙漿花崗巖、石英片巖、白云質巖、灰巖和硅質灰巖等。
1.2 氣候條件
作業區地處亞熱帶大陸濕潤性季風區,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5.7℃,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5℃,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3.2 ℃,極端最高溫度41.7℃,極端最低溫度-9.5℃,≥0℃的積溫5760.8℃,≥10℃的活動積溫4968.9℃。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435.6h,且照百分率39%,年輻射總量107.5kCal/cm2,年平均蒸發量786.9mm,年平均降水量799.4mm,降水多集中在7~9月,約占全年降水量47%,早霜始于11月中下旬,晚霜終于3月中上旬,年均無霜期252d。對林業生產危害較大的自然災害有旱、冰雹、大風、暴雨等。
1.3 土壤
漢濱區林場地形復雜、土壤瘠薄。主要是由花崗閃長巖、角閃石花崗巖、變質酸性火山巖組成的狹長山嶺。土壤主要為山地粗骨型黃粽壤,土層10~80cm,土壤多為中性偏酸,管護區域內裸露巖石較多。
1.4 水文
作業區境內水資源能夠滿足植物生長發育對水分的需要。
1.5 植被
項目區植物為北亞熱帶落葉闊葉和常綠闊葉樹組成的天然次生林,山脊兩側有零星分布的松類樹種,主要喬木樹種有化香、棟類、茅栗、樺樹、山楊、漆樹、合歡、油松、馬尾松等;灌木有胡頹子、火棘、衛矛、鹽膚木、杜鵑、馬桑等;藤本有葛藤、獼猴桃、野葡萄等;草本有篙草、茅草、野菊花等。
1.6 社會經濟狀況
漢濱區林場處于山脊兩側,立地條件和林內衛生條件差,坡度較大,藤蔓叢生,交通不便。
2 項目建設背景
杉木是我國亞熱帶重要的速生用材樹種。它生長迅速,材質憂良,干形優美通直,在鳳凰山上廣泛栽植。1986年應安康市政府要求,經陜西省林業廳設計院勘察設計,報中央速生豐產林辦公室批準,列人國家豐產林建設基地,由此在鳳凰山國有林區營造杉木林7167畝,已成為安康市最大的杉木人工林,正在發揮著明顯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從1988年起,該林場成立杉木生長習性觀測實驗小組,發現杉木生長特性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根系生長階段,實生植株大約3年,萌芽更新者大約5年。特點為根系迅速擴大范圍,地上部分的生長量相對地下部分要慢的多,而只形成很小的樹冠。第二階段為速生階段,基本實生植株為自4年生開始至10年生左右止。特點為樹冠、樹高及干徑均連年迅速增大,樹冠逐漸互相連接,達到郁閉狀態,樹冠呈圓錐形,此后則由于過分郁閉而開始有自然整枝現象。第三階段生長較為平穩,經過自然整枝,有明顯的樹冠葉幕層和主干的區分。本階段中干部材積增加很快,材質優良。根據杉木生長三個階段的特點,該場采取營林措施是在第一階段每年中耕除草二次,第二階段每年中耕除草一次,第三階段輕度打枝,目前已郁閉成林,長勢良好,有的樹高21.5m,胸徑36cm。但由于區域內立地條件不同,它們在生長過程中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為了給漢濱區杉木速生豐林建設提供科學依據,我們對鳳凰山杉木林生長狀況進行了調查,根據在不同坡向、坡位的生長情況,提出了漢濱區杉木造林的擇地要求。
3 標準地的選擇
鳳凰山是安康的“三山”之一,南臨漢江,北靠月河,是由花崗巖、閃長巖、角閃石花崗巖、變質酸性火山巖組成的狹長山嶺,南坡較陡,北坡校緩,土壤主要為山地粗骨型黃棕壤,土層一般20cm,土多為中性偏酸,氣候為中低山暖溫過濕潤區,年平均氣溫在10.5125℃,具有杉木生長的良好環境。標準地根據鳳凰山杉木林分布、地形、地勢等有代表性的地塊設置,第一個標準地設在恒紫公路13km處;第二個標準地設在野豬坑,分別代表鳳凰山北坡和南坡兩大立地類型,各標準地理位置和自然概況見表1。
4 標準地的調查
由于這二個標準地的苗木種子均來自湖北,而且是同時整地,同年栽植,不會存在因苗木差異造成生長的差異,所以我們每年都進行樹高、胸徑、冠幅、枝數、病蟲害、凍害、結實等情況的調查。
5 結果分析
5.1 生長量與坡向的關系
坡向不同生長量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經過調查,20年生的杉木樹高、胸徑、材積分析表明,從整體上來看,南坡杉木林容易形成名副其實的“小老樹”,黃泥巴地根系易腐爛,遠遠望去一片枯黃,生長較差。北坡所營造的杉木比南坡長勢好,林相整齊(表2)。
5.2 生長量與坡位的關系
坡位不同,林分的生長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在調查中發現,梁脊土層薄、干燥、光照強、風大,杉木生長滯緩;溝槽由于土層深厚、肥沃、濕潤、光照較弱、背風;所以溝槽里的杉木比梁脊上生長好(表3)。
在調查中還發現,其坡向不同,同坡位的杉木生長也存在著差異,北坡溝槽的杉木比南坡溝槽的杉木生長好。
6 調查結論
根據對鳳凰山不同位置杉木的樹高、胸徑、材積等生長因子多年來的觀測調查,并進行對比分析,得出:杉木在北坡比南坡長勢好;溝槽比梁脊長勢好,即“水濕”條件是杉木速生豐產的關鍵。
所以為了提高林地生產力,在漢濱區營造杉木速豐林時一定要選北坡溝槽地段。
參考文獻:
[1]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2]田穎銳.造林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3]佚名.林業經濟管理[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
[4]林啟美.土壤肥料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0.
[5]李維炯.農業生態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8.
[6]楊悅.植物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3.
收稿日期:2019-09-26
作者簡介:陳武(1975-),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