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自樟子松引進栽培成功以后,其種植面積得到了快速發展,時我國三北地區防風固沙、水土保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這一樹種引進歷史不長,種植技術和經驗有限,沙地樟子松的成活率、保存率還有待于提高。基于此,以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沙地樟子松造林技術為研究樣本,對這一樹種的種植關鍵因素進行了分析,并對選苗、栽培、噴灌等技術要領進行了分類研究,提出了栽培造林技術的要點,以供參考。
關鍵詞:沙地律子松;造林;成活率;三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S791.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193-02
1 樟子松引種栽培概況
樟子松具有耐寒、耐瘠、耐旱、適應性強的特征,因此,非常適宜用于防風固沙和水土保持,該樹種原產于歐洲,自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陸續引進到我國境內,在試驗裁培成功后,我國開始在“三北”地區大規模造林。半個多世紀以來,樟子松引種、裁培、造林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不僅成為了“三北”地區重要防風固沙的主要喬木樹種。目前,自北向南包括從黑龍江到甘肅,自東向西包括從黑龍江到新疆,橫跨溫帶暖溫帶干旱半干旱地區,在我國“三北”地區13個省(自治區),300多個縣(旗)境內,都可見大面積成材的樟子松樹種,而其中晉蒙冀、東三省、陜甘寧等9個省份是重點推廣應用地區。
2 塞罕壩機械林場樟子松固沙造林技術優勢
塞罕壩機械林場位于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以南、河北省承德市以北,距離北京市僅280km。這一地區氣溫低、積雪期長、降水量少、風沙多,沙漠化面積大,具有半干旱、半濕潤寒溫性大陸季風氣候特征。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引進栽培樟子松樹種,之后得到了大面積推廣應用,并獲得成功,到目前為止,其栽培面積達到5.4萬畝。可以說,塞罕壩機械林場已積累了豐富的沙地樟子松固沙造林技術。
3 沙地樟子松固沙造林技術關鍵因素
沙地樟子松固沙造林技術涵養多個方面,一般包括育苗選苗技術、苗木處理技術、栽培技術、灌溉技術整地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而最關鍵的因素主要包括苗木質量、苗齡選擇、造林密度、造林季節的選擇等4個層面。
3.1 苗木質量
苗木是造林的第一生產要素,而苗木質量的優劣與否,直接關系到沙地樟子松固沙造林能否成功,因為苗木質量決定了沙地樟子松的成活率及保存率。只有選擇質量優良的苗木,沙地樟子松才能大面積成材、成林,保進沙地固化及水土保持。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沙地樟子松之所以能夠得到快速發展,苗木質量是其重要因素。
3.2 苗齡
只有選擇合適苗齡的苗木栽培,才能確保移栽后的成活期,因為這種苗木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更強。如果采用育苗年限不長、苗齡不夠的苗木,雖然起苗容易、并便于苗木運輸和栽植,但因為其抵抗力差,后期管理難度加大,成活率也差;如果采用育苗年限過長、苗齡過老的苗木,雖然這種苗木抵抗力強更強,但因為其對氣候、土壤的要求較高,因而顯得適應性差。
3.3 造林季節的選擇
除了溫度較高的夏季,其它季節都可以造林,但具體還得根據當地降水、土壤濕度等外部環境來決定,一般來說,春季是最適宜大面積造林的季節,這時苗木正處于萌動階段,移栽后根系更發達,因此,有利于苗木成活。
3.4 造林密度
只有選擇合適的造林密度,才能確保移栽后的成活期,因為合適造林密度的栽培,可大大提升期成活率。如果造林密度過小,雖然水分和養分充足,但因為成林后的樹林稀疏、零散,防風固沙的作用十分有限;如果造林密度過大,苗木的死亡率更高,因為苗木根系重疊交織,會造成水分、養分不足。
4 沙地樟子松固沙造林技術的分類
4.1 苗木質量及苗齡
衡量苗木是否優良,關鍵要觀察以下幾項:一是察看苗木是否機械損傷,二是察看苗木根系是否發達,三是察看苗木的芽苞是否飽滿。符合以上要求的苗木,則生命力旺盛,成活率高;如果選擇不當,苗木根系容易壞死,難于成活。從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栽培技術經驗來看,首先,成活率最高的是苗齡在4~5年的苗木,其次,是二年苗齡的苗木,其成活率都在80%以上,而成活率最差的是介于2~4年之間的苗木,其成活率不到50%。另外,在造林過程中,如果采用帶土佗大苗,那么最好選擇苗齡在5年以上的苗木,如果不到5年,那么還需要進行移栽后的后期處理,這樣才能保障苗木不被沙埋,提高其成活率。
4.2 苗木起苗后的運輸及溶液漫根技術
一般來說,“三北”地區的氣候較為干燥,多起苗到落土這一階段,如果停留時間過長,那么水份容易蒸發,造成苗木干枯,所以,最好的方案是快速運輸,隨起隨栽,如果苗木離造林地區距離較遠,在運輸過程中必須對根部進行包裝處理,即用起苗時要帶有土球或沾泥漿,然后用草袋覆蓋根部,當然,如果在造林地區能夠搭建苗圃,則可以避免運輸環節過程中的苗木水分揮發以及根系損傷,這種苗木移栽后的成活率可以98%。
為保持苗木水份不揮發,起苗后可用溶液浸根24h,然后再進行栽培,目前來說,塞罕壩機械林場使用的護苗劑是:生根粉6號,生根粉可快速促進苗木根系成長,確保苗木的成活率。在操作上也很簡單,只需按1:20的比例稀釋溶液即可。
5 栽培造林技術
5.1 造林季節的選擇
我國“三北”地區普遍存在干旱少雨的氣候特征,所以,應該避開晴天或土壤水份少的季節,只有選擇雨季或氣溫適宜的天氣造林,才能確保苗木的成活率。塞罕壩機械林場地處高緯度地區,氣溫低、積雪期長。根據多年沙地樟子松裸固沙造林的經驗得知,每年苗木移栽的最佳時機是在4月10~20日之間,這時,當地氣溫回升,積雪、積冰已進入解凍期,氣溫適宜,土壤水份充足,此時的新苗移栽下去,長勢良好,成活率高。
5.2 造林密度
在沙地樟子松剛開始引進試驗時期,行距與間距的密度為1m,2m,每平方平方植樹4995株,經過近30年的試驗探索,到了80年代,經過專家試驗研究與計算測定,沙地樟子松的造林密度做了修改,即3m:4m,植樹3330株/hm2。根據這一新標準,塞罕壩機械林場進行了大面積的擴種,結果顯示,苗木的成活率得到了一定比例的提高,達到85%以上。由此可知,這種造林密度,土壤水份、養份充足,適合苗木正常生長。
5.3 班膜造林與遮蔭造林
新苗落土移栽培以后,為避免苗被太陽暴曬而形成高溫灼傷現象,可采取覆膜遮陰的造林方法,這樣可以保證土壤的水份穩定,又可以維持苗木所需要的溫度,在恒溫環境下,新苗的生長速度更快,成活率也更高。需要注意的是,在覆膜操作時,為確保土壤溫度不致于太低,應盡量使地膜與樹坑表面保持一定的空間,以便貯存更多的太陽輻射能。
5.4 深栽與坐水造林
苗木栽植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苗木的成活率,一般情況下,栽培深度應保持在50cm上下,在這一層次的土壤水分含量最高,利于苗木根系向四周擴散,防風固沙效果良好,當然,如果苗木過小,則不適宜深栽,以防苗木被沙掩埋。而如果當地氣候干燥,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時,在新落土穴需要澆水1~2kg,這樣才能確保苗木根系向土壤四周延伸。
5.5 噴灌抗旱
5.5.1 常規的節水抗旱
由于“三北”地區干旱少雨,節水、抗旱一直是樟子松種植后期的重要工作,長期以不,由于受技術條件以及經濟條件的限制,常規的造林抗旱工作較為原始,以致于樟子松造林成活率難于提升。
5.5.2 高新技術噴灌抗早
隨著保水劑、吸水劑等噴灌抗旱新技術的出現,蓄水保墑得到了很大提升,不僅確保了充足的土壤含水量,而且樟子松的成活率也提高4.4%。干水劑在干旱水分虧缺的條件下緩慢釋放水分,為植物根系提供至少3個月的有效水分,在干旱的土壤中也能保證植物成活。
6 結語
我國“三北”地區的氣候和土壤環境普遍適宜沙地樟子松的栽培和生長,隨著這一樹種在“三北”地區的大面積推廣應用,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種植技術。首先,是在苗木質量及苗齡的選擇上進行把關,其次,是在苗木起苗后的運輸及溶液浸根、栽培方面的操作要領處理上得當,然后,是噴灌到位。只有切實掌握以上造林技術,才能發揮出沙地樟子松在我國“三北”地區的防風固沙、水土保持方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唐森年.石羊河流域沙地樟子松固沙造林技術[J].甘肅科技,2013,29(20):163~164.
[2]徐艷.陜西榆林沙地樟子松容器育苗與荒沙造林技術[J].山西農經,2018,226(10):82.
[3]朱教君,康宏樟,李智輝,等.水分脅迫對不同年齡沙地樟子松幼苗存活與光合特性影響[J].生態學報,2005,25(10):2527~2533.
[4]肖黎光,王軍,王靜波,等.淺談道勞都沙地治沙項目區造林技術及效益評價[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3,36(2):56~59.
[5]王懷彪,王玉寶,雷聲坤,等.樟子松“六位一體”造林技術在陜北毛烏素沙地植被恢復中的推廣應用[J].陜西林業科技,2017(2):30~33.
[6]柴永峰,朱樹華.毛烏素沙地固沙造林常綠樹種——樟子松移植苗造林技術[J].陜西林業,2007(6):37.
收稿日期:2019-09-17
作者簡介:許文艷(1982-),女,蒙古族,工程師,主要從事林場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