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雪
(信陽市群眾藝術館 河南 信陽 464000)
發展傳統文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河南民歌作為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記錄了人們的生活,也展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人們性格特征,需要我們找到更為合理的方式進行繼承及發展。河南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獨特的演唱技巧以及音樂特色。本文對河南民歌的歷史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傳播方法。
河南民歌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1]。它的類型種類繁多,有風俗歌也有兒歌,有山歌也有田歌,有號子也有小調等,每一種民歌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地方特點。河南不同地區的民歌也各有千秋,桐柏地區的民歌以山歌、田歌居多,曲調高昂,聽起來讓人心生豪邁。南陽地帶的人們唱出的民歌聽起來敦厚樸實。最有名的勞動號子則當屬豫西山區的盧氏了。令人著迷的河南民歌多是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民歌內容呈現的大多是人們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起源于生活,與人們的生活環境以及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對河南民歌進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加深對當地風俗習慣的了解,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
河南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地方民歌的發源地。許許多多的樂器和歌唱技能都發源于此,通過閱讀古籍也可發現古人對河南地區的重視。詩經中提到較多的民間音樂都起源于河南,為今后的民歌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2]。
隨著時間的推移,河南民歌漸漸暴露出一些問題,阻礙了河南民歌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傳播。河南民歌中包含山歌、小調等內容,人們將生活中點滴靈感唱進歌中,口口相傳所流傳下來的。民歌歌手的文化程度通常較低,自發性較高,唱出來較為隨意;燈歌、旱船調則是在開展文化活動時所傳唱的。民歌的題材和數量隨著近年來的發展不斷減少,歌曲缺乏創新,題材也與現代生活難以銜接,長此以往將會失去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只有了解民歌的現狀,才能夠找到前進的方式。這就要求我們要努力為河南民歌的傳承以及發展做出貢獻。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環境的不斷改變,民歌的實用性日益降低,人們無法再將其口口相傳下去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傳播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民歌可以通過電視以及網絡傳播到各個地區。但由于人們的觀念不同,地域文化也不同,無法在短時間內引起人們的共鳴,長此以往河南民歌將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因此,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傳承河南民歌,改變當前的現狀[3]。
為了促進河南民歌的傳播,首要的就是對民歌進行改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讓民歌適應新時代環境。現階段民族唱法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人們的審美不斷提升以及改變。當前的年輕人大多喜愛流行音樂,不僅喜愛河南民歌的人數越來越少,連能夠分辨出河南民歌的人數也大幅縮減。因此,針對這一情況,就要汲取河南民歌的精華,不斷對河南民歌進行創新,以符合當前年輕人的審美,更好地傳播和發展河南民歌[4]。
民歌大多是源于人們的生活,民歌通常是自發性的口頭創作,旋律較為單一,歌詞較為淺顯。隨著之后的不斷發展,內容以及旋律有所變化,僅僅依靠口頭相傳,很容易造成民歌內容的流失,增加了傳播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此要提高民歌創作的穩定性,保證民歌的傳播不會造成內容的缺失[5]。
此外,學校和家庭要讓學生從小耳濡目染,引起他們對民歌的興趣。一些地區形成了有關民歌的教學制度,舉辦興趣班重點培養民歌傳承人才,使得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掌握民歌的傳唱方法。在民歌傳播過程中,各地區要借鑒這種教學模式,將民歌學習制度化,從而擴大民歌的學習群體,促進民歌的傳播。
隨著當前網絡的不斷發展,可以加強對河南民歌的網絡宣傳,增加電視節目播放,并且可以在晚會上進行民歌表演,來提升人們對河南民歌的了解。
在傳播過程中,可以在社區經常組織河南民歌比賽,號召大家參與到比賽當中,組織觀眾免費觀看。在比賽模式的選擇方面,如果想重點宣傳某些民歌曲目如《編花籃》或者《九蓮燈》,可以采取限定曲目的方式;如果沒有重點宣傳的曲目,那就采用不限定曲目的方式,任參賽者自由選擇民歌曲目。這一做法不僅能夠進一步普及河南民歌,還能更好地傳承民歌,讓更多的愛好者進一步掌握河南民歌的唱法、曲調以及技巧。努力把河南民歌的傳唱發展成時代新時尚,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6]。
河南民歌在中國文化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河南民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曲調獨特,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河南民歌的傳唱,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藝術形式。河南民歌作為一種口碑藝術,內容以及曲調都得到了進一步優化,需要在今后不斷地加強傳承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