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瓊 郴州職業技術學院
BIM技術在實踐應用方面對學生綜合素質和技能的要求相對較高,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用BIM技術,能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針對課程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處理,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因此在對《計量與計價》課程進行改革的過程中,要積極探索有效應用BIM技術的措施,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突出教學效果,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指導。
對當前高職院校建筑工程專業《計量與計價》教學的基本情況進行探究,能看出《計量與計價》課程在建筑工程人才培養工作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課程綜合性強,對學生基礎知識水平和想象力要求相對較高,導致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存在局限性,理論教學為主,極大限制了學生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對《計量與計價》課程學習興趣偏低,教學效果也相對較差[1]。同時,由于《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活動中要求學生能掌握高標準的國家規范內容,并且課程中涉及到的圖集和規范數量較多,極大增加了學生查詢相關數據的難度,會影響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效果。此外,從實踐教學活動看,學生需要參與到工地開展實踐學習活動,工地安全性相對較低,往往會引發安全事故問題,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特別是建筑工程專業學生畢業后工作環境復雜、工作難度大,也會導致課程學習壓力大,對學生有效學習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十分有必要針對課程教學中現有問題進行分析,借助BIM技術的合理化應用優化《計量與計價》教學效果,確保能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使學生能對《計量與計價》知識形成更加直觀準確的認識,幫助學生積累工作經驗,為高職建筑工程專業學生畢業后順利參與到崗位工作實踐中奠定堅實的基礎。
BIM技術是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的簡稱,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主要是將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在課程教育領域進行廣泛的應用,為學生創造更加生動形象的教學組織條件。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應用成為主流,BIM技術與混合教學模式的融合應用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教學改革方向,能對建筑工程相關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產生直接的積極影響。具體解析BIM技術與混合教學模式應用于《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的基本優勢,發現主要從以下方面得到體現。
(1)課程情境可視化明顯增強,能借助信息技術基于BIM建模構建三維展示模型,構建真實的、可視化的情境,并對施工流程進行模擬,輔助學生對《計量與計價》知識加以探究[2]。
(2)計算規則更加直接,在BIM技術應用背景下構建混合教學模式,能借助BIM技術資源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計量與計價》課程中的分享工程工程量以及相關構件位置等,學生可以更加明確的參與到不同方的建設活動中,形成對計算的明確認識。
(3)課堂訓練模擬化程度高。按照建筑工程專業《計量與計價》教學需求,教師能借助BIM技術與混合教學模式,向學生模擬展示不同的任務類型,讓學生結合虛擬人物完成相關操作,提高學生實踐操能力。
(4)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基于BIM技術與混合教學模式的支撐,學生能充分模擬工程參與訓練,有效提高計算效率、典型工程分析效率,豐富教學資源,支撐教學訓練協同化發展。
由此能看出,BIM技術與混合教學模式在高職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中的應用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值得進行更加系統的探究,為人才培養工作的優化開展提供相應的參考[3]。
在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對教學活動進行改革創新的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傳統教學模式和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在二者綜合的基礎上對學生實施高質量的教學指導,切實突出教學組織活動的綜合效果。現階段,基于BIM技術的應用以及對高職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進行改革的需求,在開發混合式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系統的探究:
有效的課前是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基礎,教師在借助BIM技術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可以綜合借助BIM技術實施微課教學、慕課教學,為學生準備豐富的背景資料。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使用“教學預習任務單”幫助學生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討論和探究,奠定課堂活動的基礎,優化課程教學組織綜合效果。
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應用BIM技術開展混合式的過程中,教注意將BIM技術和互動教學作為核心,借助BIM技術的應用對學生實施知識點教學指導,將BIM技術與其他多種教學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的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得到明顯的增強。
(1)創設學習情景。在《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活動中,借助對BIM技術的應用可以嘗試將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融合,帶領學生結合三維建筑工程項目探索建筑節點構造方面的知識,并對分項施工流程情況進行模擬,把握不同材料的應用要點,確保能營造相對真實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綜合學習效果。
(2)優化開展知識學習探究。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情況下學生在課前已經完成了對必要只是的儲備,但是要想使學生能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形成細化的感知,就要在應用BIM技術的基礎上構建建筑模型,通過建模輔助學生形成對計算規則的深化理解,并在模型變化的基礎上,保障學生能對不同構造的計算方法形成客觀形象的認識。
(3)組織開展任務驅動。在建筑工程專業開展《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混合教學模式教學中要為學生設置相對真實的項目任務,引領學生對相關知識點中涉及到的構造要點和計量特點等知識進行探究,進而對完成任務的主要目標加以明確。在任務活動中,結合本校課程開發的實際情況,可以將某一分項工程、某一工程部分、某一構建等作為任務切入點,具體可以是框架結構學校的設計、結構廠房方面的任務等,借助BIM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率和效果,攻克教學難點。
在實施任務的過程中,BIM技術支撐下建筑信息模型的構建能高質量的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小組對抗模糊化的問題,對學生實施更加形象化的指導,在資源的溝通和交流基礎上,全方位提升教學效果,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能形成對相關知識點的深刻認識,確保在任務驅動前提下學生的實踐能力、知識應用能力等得到明顯的增強。
(4)任務評價。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可以將BIM技術應用到教學評價環節,即按照傳統教學評價方法,教師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教學任務的實施情況、暴露錯誤的典型情況等進行探究,然后通過對BIM技術的應用,從選擇面廣度、任務完成速度、效度等角度做出評價,突出評價的多元性和客觀性,在BIM技術的支持下使課堂教學活動的整體效果得到明顯的提高。
由于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基礎和能力差異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在課后提升階段的混合訓練中要注意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差異性的任務,借助對BIM技術的應用構建建筑信息模型,發揮教師指導作用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輔助,幫助學生逐步鞏固提升個人能力,強化學生建筑工程專業技能,為學生畢業后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
綜上所述,在全面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BIM技術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能構建更加高效化、科學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混合式教學中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的多元學習能力加以培養,爭取能使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符合現代職業教育要求,將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職業技能型人才,為地區社會經濟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