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隆 中鐵一局集團第三工程分公司
目前路基軟基處理通常采用換填、加固等方式進行,而CFG樁作為軟基加固的一種常用方法被廣泛使用,在傳統的CFG樁基施工過程中主要使用人工放樣的方式(人工通過皮尺測量尺寸的方式)在施工區域對每根樁進行定位,并且在打樁過程中使用人工對點的方式進行樁位控制,該方法樁位排列偏差較大、不整齊,且主要依靠操作手憑借施工經驗對樁長及垂直度進行控制,同時樁頭截除功效低下,對工程運營階段埋下安全隱患,施工效率低下、人工成本較高。
為了減小CFG樁位和垂直度偏差,確保樁位和樁身質量滿足要求,避免CFG樁加固區路基在運營階段出現沉降,項目部組織專門力量進行攻關,不斷開展QC活動,針對樁位偏差較大的問題,與廣州中海達定位技術有限公司進行合作,研發的中海達PDS500樁機管理系統在樁位及樁身質量控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針對樁身淺部缺陷較多的問題,“先截法”工藝效果明顯,兩者結合后形成了“北斗監測+先截法”的施工工藝,該工藝使樁位偏差明顯減小,樁身淺部缺陷顯著降低,樁頭截除功效明顯提高,人工成本明顯降低。
在項目駐地架設北斗定位基站,在CFG樁機上安裝系統終端設備,實現樁位、樁長、拔管速率(誤差為厘米級)監控;在鉆機桅桿上安裝傾斜傳感器,在鉆機動力系統中安裝電流傳感器,實現對電流、垂直度的精密監測。實時采集成樁信息,及時將信息傳遞給鉆機操作手、技術員和監理。如發生超限,及時報警提醒糾偏,并將最終成樁信息,自動上傳至鐵路工程管理平臺,實現成樁全過程信息化監控。
以往CFG樁施工容易出現數量不足、樁長不夠、樁位偏差大、施工記錄不真實等問題,造成地基處理效果不達標,病害處理困難。
為防止上述問題,中鐵一局貴南高鐵項目經理部,在GNZQ-11標段路基工點,應用北斗精準定位及物聯網技術,研發出北斗監測系統,對CFG樁施工進行全過程、多方位動態監控,使先截法施工工藝水平顯著提升。
2.1.1 導入設計信息
技術人員審核設計文件無誤后,根據路基加固邊線、線路中線、樁長、高程等設計參數,整體布設CFG樁位,生成布樁圖及樁位坐標,經審核無誤后,導入系統終端。
2.1.2 技術復核
根據設計參數,在系統終端上檢查、復核設計樁長、布樁形式,量測鉆頭直徑。
2.1.3 樁基定位
鉆機操作手利用垂直度校正系統和樁基對位偏差校正系統,進行精準定位。
2.1.4 鉆進及灌注
操作手完成鉆機精準定位后,旁站監理及技術員根據手機 APP監控系統進行復核,檢查對位偏差、鉆桿垂直度是否滿足要求。確定符合要求后,技術員向操作手下達開鉆指令。監控系統界面實時顯示過程電流、深度、下鉆/提鉆速度、傾斜度等控制參數,當控制參數偏差大于預設值時,系統自動提示操作手和現場技術員。
當終孔電流值以及樁長均滿足設計要求后,開始提鉆泵料。泵料完成后,操作手點擊“完成”,系統自動記錄成樁過程信息,并上傳鐵路工程管理平臺。后方監理、施工、建設單位技術管理人員可隨時查看每根樁的完整信息。架好激光投線儀,按照設計樁頂標高,振搗并清除孔內多余混凝土,進行樁頂收面、覆蓋養護。
樁體強度滿足要求后,對無樁帽設計段落,直接進行檢樁;有樁帽設計段落,采用旋挖機挖出樁帽范圍內的土體,檢樁完成后施工樁帽。
通過在GNZQ-11標段DK503+450~K503+572路基段試驗應用,已完成的873根樁檢測結果Ⅰ類樁830根,Ⅱ類樁43根,合格率為 100%,地基承載力抽檢結果均滿足設計要求,成樁質量得到保證。經測算,每米成樁綜合費用平均節省 10%左右。目前,該系統已通過鐵科院高速鐵路系統國家工程實驗室組織的專家評審。我們正在進一步細化完善該系統施工作業技術標準,以滿足大規模推廣應用需要,同時繼續拓展該系統在路基工程施工中的應用范圍,朝著路基施工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作出更多探索和實踐。
CFG樁北斗監測系統具有樁基施工全過程動態監控、偏差報警、實時糾偏等功能,實現了成樁過程信息自動記錄、上傳、存儲、共享,確保數據真實,杜絕漏打現象,保證設計數量,提高了成樁質量。先截法施工實現了樁頂一次成型,不存在樁間土開挖、樁頭截除等環節,對樁體擾動小,施工效率高,同時對樁頂2m范圍內的砼進行了振搗,減少了淺部缺陷,提高了成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