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莎莎 無錫太湖學院藝術學院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江蘇無錫在現代化進程中也進行了大量拆遷改造,但仍然有很多能反映傳統建筑風貌、傳統民居生活方式的建筑。隨著我國對傳統文化保護力度的加強,加強對歷史街區風貌保護至關重要。接下來,談談對歷史街區風貌建筑保護的幾點思考。
眾所周知,歷史街區與歷史建筑都是我國傳統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且這些都不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歷史資源,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這些地產開發商們如果只一味追求經濟利益,過度增加建筑高度和容積率,損壞了歷史建筑的傳統風貌。
歷史建筑是古代先人們智慧、勤勞的結晶,也是留給后人珍貴的文化遺產,政府及其廣大市民都是歷史建筑的所有人、使用人,因此,都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它們。大部分城市都基于實際情況出臺相關文件,明確指出歷史建筑的所有人、使用人應做好保護、修繕工作。就目前來看,大部分人都缺乏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意識,更不用說付諸行動了。
眾所周知,歷史街區風貌建筑的整治、保護工作涉及范圍廣、難度系數大,需要較多的資金支持,但是,無錫諸多歷史街區保護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因為方案審批時間長、搬遷困難、保護及改造資金平衡難等諸多問題的存在,加大了歷史街區風貌建筑的保護與整治工作難度系數。
全體市民是歷史街區的產權人、使用人,因此,保護歷史街區風貌建筑不全是政府部門的責任,需要全體市民齊心協力,特別需要工程開發和建設單位的支持。作為歷史街區主要保護單位,應制定優質、高效的宣傳方案,基于實際情況,多渠道做好宣傳工作,如,邀請當地廣播電視臺制作介紹當地歷史建筑蘊含的歷史故事、歷史典故的視頻、音頻短片;通過具體案例,以廣播電臺、報刊雜志、網絡平臺等為載體,大力宣傳保護歷史街區風貌建筑的重要意義、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江蘇無錫歷史建筑網站內容,以市民論壇為主要陣地,通過多種宣傳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從而不斷增強人們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意識,并充分調動全體市民保護的主動性、積極性,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深深植根于自己的腦海中,始終堅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人人有責”的理念。
技術是保護歷史街區風貌建筑的核心要素之一,但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應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一套完善的歷史建筑保護法律法規,如此才能有效消除那些打著保護的幌子,實質上追求經濟利潤的行為,進而不斷提升保護工作的有效性、權威性。2004年,無錫市出臺《無錫市歷史街區保護辦法》,其中明文指出:“古建筑、近現代代表性建筑比較集中,能夠基本完整地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的古鎮、街巷或者地段”。以政府令的手段保證歷史街區,這是創新之舉。當年,無錫市受這項政府令保護的街區多達7處,即“小婁巷書香門第一條街”、“榮巷民國建筑一條街”、“惠山古鎮”、“丁蜀鎮”、“蕩口古鎮”、“清明橋沿河街區”、“四眼井街區”,從多年的保護成效來看,該政府令的出臺,作用顯著。另一方面,由于無錫市歷史建筑豐富,因此,市委市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成立“歷史街區風貌建筑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常態化開展保護工作,總結多年來歷史街區風貌建筑保護工作的經驗、成效與不足之處,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并針對無錫市實際情況,出臺《無錫歷史街區風貌建筑保護條例》,運用法律的約束力,確保歷史街區風貌建筑保護工作井然有序、取得成效。
西方發達國家將歷史建筑視作“文化資本”,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充分發揮這些遺產的經濟價值,一般來說,集市場、政府與民間力量于一體的保護方式最為有效。具體來說,無錫市政府應結合實際情況出臺經濟激勵政策,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歷史建筑保護工作中。如,美國在保護歷史建筑方面,制定稅收減免政策,引導民間力量投資歷史建筑保護工作。其實,我國也可以借鑒這種先進的做法,傳統的歷史建筑保護工作多依賴于政府財政支撐,來源渠道單一、數量有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政府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引導民間資本投入歷史建筑保護工作中去,為歷史建筑、歷史街區的保護籌集資金,這不僅能為保護工作獲取更多的社會力量、籌集更多的資金,還能有效降低當地財政壓力。作為政府,要為民間資本進入歷史建筑、歷史街區保護事業打開大門、予以政策優惠,從而不斷調動社會各界積極性;政府部門還要通過行政、法律等手段來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規范性、有效性。另一方面,無錫市還可結合實際情況,成立歷史建筑、歷史街區保護基金,將當地城市旅游、土地出租等獲得的資金的一部分放進歷史建筑、歷史街區保護專項基金中去,引導企業、社會團體來捐款,從而為歷史建筑保護工作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最終提高歷史建筑、歷史街區保護工作有效性,更好的弘揚我國優秀的歷史建筑文化。
我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歷史街區風貌建筑保護工作上也應該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凸顯城市的資源稀缺性、獨一無二性,從而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國很多城市在保護歷史街區風貌建筑方面還存在不少誤區,如,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只留下幾個價值較大的歷史建筑,其余的全部拆遷,改造成現代建筑,但又建設一些仿古建筑、旅游商業街等等,這種做法其實損壞了原來格局的韻味,屬于篡改歷史的做法,導致建筑的唯一性、稀缺性不復存在。再如,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歷史建筑中蘊含的民族精神、文化遺產,過分追求其商業價值、短期利益,將建筑原來的性質、功能修改的面目全非,讓建筑的原真性不復存在,導致這些建筑無法再現過去的歷史、無法擁有原來的社會價值,甚至對一個城市的長遠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新形勢下,在保護歷史街區風貌建筑時,應創新保護模式、凸顯可持續發展理念。以無錫的“小婁巷書香門第一條街”歷史街區風貌建筑保護為例。首先,做好保護性規劃工作,在實地考察原有的建筑歷史過程中,明確其保護等級,充分調研其未來發展、周邊交通流量等等,從而對當地的交通組織、停車空間設置作詳細、充分的規劃。其次,做好設計概念。在建設新建筑時,將木材、青磚、白墻、灰瓦等幾種江南民居最普遍的材料予以不同的組合,進而拼出建筑的表皮,讓新建筑與舊建筑產生呼應、對話,彰顯對歷史建筑的尊重、對小婁巷歷史文化的傳承。并且將小婁巷的街道模式、無錫的城市肌理運用到保護工作中去,從而讓城市化進程中高密度的房子、古井古樹、狹窄的小巷共同構成小婁巷別具一格的歷史街區建筑風貌,凸顯當地特色,打造無錫品牌。
綜上所述,隨著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弘揚我國傳統文化至關重要。在保護歷史街區風貌建筑的過程中,應結合當地歷史建筑、歷史街區的實際特征,找到最科學有效的保護利用模式與方法,因地制宜,充分發掘這些歷史建筑的潛力與價值,另其重獲新生,為城市的發展注入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