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振乾 劉文超
摘 要:習武先習德,中華武德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上位文化的優秀成分。武德成了武術習練者共同遵循的規范。在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推行素質教育中,對武德教育進行改進,有利于推進武術教學的科學化,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提高全民素質水平,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本文運用邏輯分析法、文獻資料法,對武德教育進行研究分析,總結武德教育的優勢,為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建言獻策。
關鍵詞:武德教育 和諧社會 共促
一、選題依據
作為中華民族瑰寶的武術的思想精髓——武德,是在其長久的發展、歷練、沉淀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傳統道德準則。在武術教授的過程中,武德教育作為重要的內容,強調武術教授的道德化,堅持與時俱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深化武德教育、創新武德教育的途徑,協調全社會的發展。和諧社會的發展需要倫理道德的支撐,作為傳統道德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武德,是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助推力,能夠更好地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和諧社會的構建貢獻力量。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武德作為傳統道德文化的組成部分,通過人們的共同遵循,使其“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惡者而攻之”,引導人們棄惡從善,協調全社會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在武術技擊的習練過程中,相關的禮節教學、形神統一、超越禮讓等都體現出武德教育的內涵。
本文通過對內涵、教育功能、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的研究,力圖在弘揚武德文化的同時,對武德教育進行內涵建設,充分發揮武德教育的積極作用,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助推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文獻綜述
武德, 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左傳》一書。提出:“武有七德”。少林《拳經拳法備要》中強調“道毋濫傳”,應傳“賢良之人”。《峨眉槍法》:“不知者不與言,不仁者不與傳。談元授道,貴乎擇人”。均說明武術在授徒擇人上有嚴格的規矩。武德在多方面都要求習武者尊師重道,反對恃強凌弱,也體現出“以德為本”, 以“仁”為核心的道德思想。先秦的文獻《國語·晉語九》中“有武德以羞為正卿”。《尉繚子·兵教》中:“開封疆,守社稷,除隱患,成武德”。《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寫道“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與道同符”,又寫道:習武練劍,“內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矣”。正式對武德提出要求,并將“德”與“道”放在同等位置,對武德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武德教育。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基于論文研究需要,在鄭州市圖書館進行查閱、檢索相關資料。利用網絡進行文獻檢索和資料收集,并進行整合、研究、分析,為本文奠定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
2.邏輯分析法,利用邏輯學相關原理,綜合運用了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等歸納整理相關結論建議。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武德與和諧社會的內涵
(1)武德的內涵,武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所應有的道德質量,即武術道德。官方將武德定義為“尚武崇德, 修身養性”。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武術得到了全方位的完善與變革。
(2)和諧社會的內涵,和諧社會是指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狀態。和諧社會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目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層次。和諧思想源遠流長,孔子的“致中和”,道家的“合異以為同”“天人合一”都表達了對和諧社會的憧憬和追求。
2.武德教育的功能
(1)武德教育為和諧發展提供文化基礎,武德教育在繼承發揚傳統武術道德的基礎上,針對在和諧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引導、梳理,使在全社會和諧發展過程中主體的人得到教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義利觀,規范其社會活動中的行為,始終堅持以大局為重,以愛祖國、愛人民為出發點,遵循武德教育的內容規范,進行一系列的自我反思、自我約束、自我改進,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為和諧發展開拓道路,披荊斬棘。
(2)武德教育改善社會風氣促進國泰民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平共處成為全球期待。人類社會要持續“發展”,面臨著解決多方位的問題,武術作為身體鍛煉的一種手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在武術的習練過程中,武德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引導人們更好地處理各方面的關系,在全社會形成良好氛圍,能夠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文化基礎。
(3)武德教育是構筑和諧社會的道德文化基礎,武德教育中貫穿其思維模式與實踐規范的價值取向即是和諧,在武術習練中實現技能、修養、氣質等多方面的和諧。武德教育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衡量武術技擊的價值尺度,實現人與自我的和諧,人與武術的和諧。和諧成就了武術特殊的美,構成了武術發展的根基,同時也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道德文化基礎。
(四)武德教育與和諧社會的建設
1.武德教育和人與人的和諧
武德,是習武者按照武術的道德規范,進行一系列的自我反思、自我約束、自我改進的過程,并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促進個人適應社會發展。作為社會發展主體的個人,個性和諧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前提條件,人際關系和諧又是和諧社會發展的根基。武德教育作為一種優質教育資源,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引導全社會遵守社會公德,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武德教育和人與自然的和諧
武術運動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這一思想決定了武術的整體觀,體現出人與自然本質上的相通,和諧社會號召我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武德教育講究“內外合一,形神兼備”,強調在習武的過程中,追求技能與自我的相通,追求個人與自然的和諧,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把握武術的積極規律,發現規律、利用規律,以期達到人與外界環境的和諧。
3.武德教育和人與社會的和諧
忠、勇、義等蘊含在傳統武德之中,它倡導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家庭。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夠為大我,舍小我,遇到危難之時,能夠做到舍生取義,甘愿舍生忘死,這是武德教育的深層次意義,是武德教育的深刻外延,是習武者應該具備的道德素質。古語云“尚武崇德,德以藝生,藝以德顯”,只有將武德教育和技能習練有機結合起來,并在技能習練的過程中澆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武德教育起到更好的教化作用,才能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增磚加瓦。
4.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進行武德教育
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良好的物質基礎、強大的政治保障、正確的精神食糧、雄厚的文化根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實現中國夢,就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提高全民族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增強自豪感。作為傳統文化的瑰寶武術,其武德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不僅體現在對武術的倫理道德規范上,還能引導教化武術社會活動中人際關系的內在秩序。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武德教育與時俱進,同人們的生活、生產、行為、交際、情感等融為一體,滲透到大眾生活當中,形成道德觀念和價值原則,促進和諧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武德教育應和素質教化有機結合,對傳統武德教育進行正確汲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繼承和發展傳統武德的精華。
2.和諧是武德文化構成的根基, 武德又以追求和諧為最高境界。武德教育能夠很好地協調武術社會活動中的人際關系,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3.我們要深入發掘武德的內涵及功能,弘揚武德文化必須與時俱進,與和諧社會構建緊密聯系,培育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為社會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4.開展武德教育, 營造正義、公平、民主、健康的社會風氣, 發揮武德教育的作用, 改善社會風氣,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持。
(二)建議
武德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應以發展的態度對待。
1.繼承的問題上,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地進行變革,有所甄別地汲取優秀部分,不可在“光環”效應下低估、忽視傳統武德中的某些負面影響。
2.習武者應以德為本,以和為貴,提高自身素質和思想覺悟。把武技和德行教化融合一起,端正習武目的,以強身健體為出發點,德育為先,以德服人。
參考文獻
[1]李文彬,尚芝蓉.尚氏形意拳械抉微[M].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2018.
[2]周偉良.中國武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