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錦16塊興隆臺油層經過多年的注水開發,已進入“雙高期”開發階段,剩余油平面和縱向上分布極其復雜,在錦16塊興隆臺油層油藏地質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認識基礎上,針對區塊油井井況差造成的部分井區井網難以調整、井網欠完善等問題,運用油藏精細描述,油藏工程等方法,對區塊實施新井部署可行性進行了研究,部署化學驅新井完善井網,通過“二三結合”配套挖潛技術的贏輸,適時轉變開發方式,實現了老區塊的特高含水期的持續穩產,進一步提高了斷塊開發水平,形成了錦16塊特高含水期的挖潛配套技術,值得推廣和借鑒。
關鍵詞:VSP;剩余油;特高含水期;射孔方式;
一、油藏基本情況
錦16塊構造上位于遼河裂谷盆地西斜坡南部,歡喜嶺油田中部,南臨鴛鴦溝向斜,東隔鮞灘與歡26塊相望,為一北東向長條狀南傾分布的斷鼻狀構造。1993年錦16塊興隆臺油層整體上報探明原油地質儲量3796×104t,含油面積5.5km2,有效厚度39.9m。其中錦采部分原油地質儲量2523×104t,含油面積3.92km2,有效厚度39.2m,是我廠最大的稀油區塊,占我廠稀油產量的73.5%。
二、特高含水期高效調整部署研究
1、微構造落實
利用VSP測井能夠彌補現有三維地震資料分辨率的不足,落實區塊內部井間小斷層準確位置,驗證區塊內部疑似小斷層的技術優勢。利用8口井的VSP測井,來落實錦16塊內各個VSP觀測方向上的構造變化、斷層的準確位置。其中錦2-丙5-236和錦2-6-2416井做了零偏,準確建立地質層位和地震層位的關系。
2、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
錦16塊目前處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雙高期,剩余油分布極其零散,利用近幾年新井測井資料、鉆井取心資料、生產測井以及油井生產動態分析,對平面及縱向剩余油進行了深入研究。平面上通過建立骨架剖面,利用取心井確定的含油性與電性關系,結合測井二次解釋結果,由點及線、由線及面,從而確定平面上各小層剩余油分布狀況。
三、新井效果分析
2014年規劃部署一、三層系二元驅井網,利用轉驅前的有利時機進行非目的層挖潛—“二三結合”采油,以進一步提升“雙高期”中高滲砂巖油藏總體開發水平為目標,將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相結合,利用三次采油井網,先期通過精細注水等方式,進行有效的水驅挖潛,擇機轉入三次采油,從而降低成本,實現效益開發的開發模式。
我廠主要是依據錦16塊自身的特點,利用化學驅新井網,從剩余油研究入手,以最大化提高單井產能為目標,平面上優化井網,縱向上優化射孔方式,創新提出了適合區塊特色的“二三結合”配套挖潛技術。
2014年新井位于區塊主體部位,所投產的層位主要是非主力層。三層系的主力層是Ⅲ1-4,投產效果好的井21口(不包括投二元驅的),其中Ⅲ1-4的4口,初期平均單井日產10.2t,Ⅲ5及以下的17口,初期平均單井日產9.7t。
2017年繼續規劃部署一、二層系二元驅井網,截至2017年底完鉆新井19口,初期日產油18.8t,日產水355.8m3,含水95%,新井投產后有21個層段不能正常出液,經擠水、酸化處理后目前正常出液井11口,供液不足井4口,不出井4口。分析主要原因為鉆井泥漿比重大,地層污染嚴重,以及井區儲層物性相對較差、出砂等影響。
四、取得的認識及成果
1、儲層物性由東向西逐漸變差
錦16塊屬于中高孔、高滲、層狀邊底水砂巖油藏,儲層內非均質性較嚴重,大部分單砂層層內儲層性質屬中等-強非均質性儲層。平面上各微相儲層性質差異較大。儲層物性由東向西逐漸變差。
2、油層水淹程度主流線由東向西逐漸加強,側翼方向相對較弱
錦16塊水驅具有明顯的方向性,主河道水淹嚴重,側向較弱。2014-2017年新井大體部署方向為由東向西逐年部署,2015年新井為主河道側翼方向,2014年新井油層+弱水淹層+中水淹層占的比例只有19.8%,強水淹層占80.2%,2015年新井油層+弱水淹層+中水淹層占的比例為25.3%,強水淹層占74.7%。2016年新井油層+弱水淹層+中水淹層占的比例為19.6%,強水淹層占80.4%。2017年新井油層+弱水淹層+中水淹層占的比例為19.2%,強水淹層占80.8%。從近幾年新井電測解釋結果統計情況看,水淹程度由東向西逐漸加強。
3、搞清不同區域剩余油分布狀況
平面控油:構造高點控油;注采系統控油;沉積微相控油。
縱向控油:縱向剩余油集中在各砂巖組的頂部小層、厚層的頂部,主要受上部隔層、下部夾層及重力影響。
4、完善不同區域射孔方式研究
一是細化研究單元,以層內韻律層段為研究單位,依據電性曲線的回返特征,建立夾層的識別標準;二是結合水淹差異分析,按照三種對比模式細分韻律段,最后我們優選出稀油“雙高期”縱向上剩余油研究具體到水淹厚油層頂部挖潛模式進行研究。
利用自然電位曲線的微小變化識別水淹狀況,結合電阻、時差及剩余油分布結果,建立識別標準,實施頂部挖潛模式。同時對比錦16塊分采區東、西部以及西部合采區儲層物性及油層水淹相差較大情況,具體細化識別標準。同時對錦16塊主體分采區東、西部,以及錦22塊分別建立不同的射孔模式。
五、結論
1、錦16塊興隆臺油層新井部署成功,完善了區塊部分井區井網,提高了區塊開發水平,同時利用二三采油間隙,實施非目的層挖潛是可行的,其形成配套的挖潛技術,也為其它同類油藏提供了借鑒。
2、以縱向剩余油研究為切入點,結合儲層“四性關系”、小層內隔夾層分布,創新開展頂部挖潛模式,優化射孔方式,制定錦16塊特色射孔圖版,指導措施挖潛取得較好效果;此外由于東西部構造以及物性存在差別,分別采取不同射孔方式,知道挖潛取得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朱麗紅;杜慶龍;姜雪巖;郭軍輝;魏麗影;姜宇飛;金英華;;陸相多層砂巖油藏特高含水期三大矛盾特征及對策[J];石油學報;2015年02期
[2]趙翰卿;儲層非均質體系、砂體內部建筑結構和流動單元研究思路探討[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2年06期
[3]吳勝和;岳大力;劉建民;束青林;范崢;李宇鵬;;地下古河道儲層構型的層次建模研究[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8年S1期
[4]杜慶龍,王元慶,朱麗紅,李忠江,聶淑艷;不同規模地質體剩余油的形成與分布研究[J];石油勘探與開發;2004年S1期
[5]李陽,王端平,劉建民;陸相水驅油藏剩余油富集區研究[J];石油勘探與開發;2005年03期
[6]曾祥平;;儲集層構型研究在油田精細開發中的應用[J];石油勘探與開發;2010年04期
[7]王夕賓,鐘建華,薛照杰,賈萍;孤島油田館(1+2)砂層組沉積模式及其對剩余油分布的控制[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6期
[8]趙翰卿,付志國,呂曉光,田東輝,王廣運;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積儲層精細描述方法[J];石油學報;2000年04期
作者簡介:
劉鶴(1986-),女,工程師,2011年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專業,現在中油遼河油田公司錦州采油廠地質研究所從事開發地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