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肖 帆 武漢名洋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為直觀闡述建筑框支-剪力墻結構在設計階段中的主要設計難點與問題,以7度區的某高層建筑工程為例,該建筑轉換層分布于地上二層,建筑總體結構由一層地下室、地上底部兩層商業(商業裙房比主樓的范圍大,1~2個柱跨)、地上3~24層住宅共同構成,建筑總體高度數值為78.3m,室內外高差為0.3m。
該建筑于地上1層區域中設置大堂以及地上1、2層設置商業區,大空間設計需求,導致較多剪力墻結構無法落地,而地上二層以上為住宅,為了能盡量減少外凸結構豎向構件而采用剪力墻結構,故選擇采用框支-剪力墻進行轉換。豎向抗側力構件出現不連續的結構設計問題。另外,由于層高的變化較大,一、二層層高均為6m,3~24層層高均為3m,存在著豎向構件上下剛度突變的問題。為滿足規范,在這兩個重大功能要求不好改變的前提下,要通過調整平面結構構件布置來解決。
該建筑2層以上平面比較規則,基本對稱,且局部外凸長度滿足規范的規則要求。但是,由于底部的兩層商業裙房,平面尺寸大于主樓的尺寸,存在上下剛度分布不均勻及重心剛心偏置問題,導致整體結構的扭轉位移加大,必須通過調整豎向構件的布置來形成一定的抗扭剛度,使結構的位移和位移比,以及結構周期、周期比能控制在規范允許的范圍內。另外,大堂及商業加樓梯的功能要求,平面還存在開洞較多的不利問題。由于結構剛度的需要,必須有一定比例的剪力墻落地。由于底部大空間功能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位置布置落地剪力墻,因此大大增加了結構設計的難度。
在多數高層建筑工程中,主要存在結構整體剛度、剛度比、抗扭剛度不足的問題。在該高層建筑工程中,首先利用建筑平面的允許位置,例如在上下貫通的樓電梯間處、商鋪的分隔墻處,盡量能多的讓主樓剪力墻落地。保證大分區,在不影響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去引導建筑專業做適當的調整。落地剪力墻,盡量保證一定的均勻性,質心和剛心盡量重合,建筑外圍剪力墻不能太少,否則抗扭剛度很難滿足規范的要求。
在部分高層建筑工程結構設計方案中,存在剪力墻短墻布置比例過高問題,并以此為誘因引發框支-剪力墻重復設置、建筑整體結構抗扭剛度不足等設計問題的出現,也會減少造價。在合理范圍內適當減少短肢剪力墻的布置數量。此外需要注重將長墻長度控制在8m以內,優先選擇設置具有良好水平豎向承載力的框支剪力墻體結構、保持合理剪力墻體間隔距離等等。
從剪力墻剪跨比角度來講,雖然部分高層建筑結構中框支剪力墻體的長度超過8m,且在理論層面上仍舊滿足建筑延性破壞要求(剪跨比大于等于2的前提下)。但是如若不同墻肢之間的長度差異過大,也將對建筑二道抗震結構/防線造成負面影響,出現多處建筑抗震薄弱環節。以該高層建筑為例,如若在結構中設置過多短肢體剪力墻結構,將會對建筑整體結構的抗震性造成負面影響。因此結構選擇優先采取設置長肢剪力墻結構(墻體長厚比大于8)。
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階段,要確保所設置框支-剪力墻具有良好的延性,從而避免墻體剪切破壞等施工問題的出現概率(將剪力墻結構的高寬比值控制在合理范圍內)。而在框支剪力墻結構長度高于相應標準時,為保持合理高寬比值,可選擇于框支剪力墻體結構中采取開洞分割處理方式,將墻體分割為多處具有高度獨立性的墻段結構,從而預防墻體受彎裂縫施工問題的出現。而在高層建筑結構中存在大墻肢問題時,需要基于大墻肢結構計算建筑主體承載力,且同時采取優先分割大墻肢(在建立墻體中預留施工洞,隨后將大墻肢分割為多處小墻肢)、設置混凝土墻(設置配套混凝土墻,以實現對小墻肢配筋性能的優化提升)。
在高層建筑框支-剪力墻結構設計階段中,設計人員需要在條件允許范圍內,優先選擇沿主軸方向或是其他方向對框支剪力墻結構加以多向布置,同時對勻稱布置設計原則進行嚴格遵循,確保框支-剪力墻的質心以及結構剛心做到有效重合。對這一設計目的的實現,也將大幅降低剪力墻結構扭矩問題的出現概率。因此,在框支剪力墻結構與設計環節中,需要將結構側抗力以及剛度控制在合理范圍以內,并對剪力墻結構的設置間距進行適當加大。
框支-剪力墻作為高層建筑結構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與建筑結構穩定性、抗震性等性能息息相關。因此,設計者應對上述各項結構設計優化策略加以靈活應用,有效解決豎向構件不連續以及平面布置不均勻等設計問題,以提高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