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更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對過去5年法治建設歷史性成就進行了深刻總結,對新時代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做出了全面部署。
偉大的成就在于長期不懈的堅持和努力。中國在依法治國的道路上,披荊斬棘,乘風破浪,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對一切無視人民群眾利益的行為零容忍,對違法單位和個人追究到底。
完善法律規范,呵護祖國花朵
2019年3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依法審理利用保健品詐騙老年人的案件,嚴懲坑害老年人的犯罪行為;堅決懲治針對婦女兒童的暴力、虐待、拐賣等犯罪,深入開展送法進校園活動,促進平安校園建設。
在我國,拐賣人口尤其是拐賣兒童問題,非常嚴重。早在2007年,《鳳凰衛視》做過一期報道,指出中國每年約有20多萬兒童失蹤,但找回的概率只有0.1%左右。上述殘酷數據和千萬次的慘痛經歷,深深扣動了社會心弦。
2015年5月,“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臺”(CCSER)宣布啟動建設,11月21日上線運行;“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也已于2016年5月15日正式上線,先后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支持。在全社會的努力下,我國失蹤兒童尋回率已得到顯著提高,但未來仍任重道遠。
“我們的優勢在于,互聯網十分發達和普及,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驚人;網友數量眾多,便于消息傳播。對中國而言,推廣上述系統不存在技術或群眾基礎問題,而應注意防范道德風險。例如,報案信息如何收集、審核、發布?誰可以在平臺上發布信息?如何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兒童的信息?如何約束數據運營者對公民隱私數據的利用?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界定清楚數據發布者、平臺運營者、警方等不同參與者的權責,完善行政保障和法律保障。”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如此分析。
保護個人信息刻不容緩
互聯網的普及與數據信息的發展,一方面為各行各業的生產服務帶來了便捷和高效,另一方面也對大眾的個人信息安全造成了困擾和威脅。盡管我國已經有多部法律規范涉及個人信息保護,但總體上看,立法呈分散狀態,針對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機制仍不健全。
中國消費者協會去年9月份發布數據顯示,超過85%的消費者遇到過個人信息泄露的情況;有些企業被曝強制向用戶調取通訊錄等多項隱私權限,也有企業拿用戶的5億條數據在暗網私自售賣。
盡管情況嚴重至此,多數企業或者組織的信息安全意識仍比較模糊,沒有建設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制度,也沒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無形中為信息的泄露和不當使用創造了條件。
近期,315晚會對“機器人騷擾電話”的曝光,再次將個人信息安全話題推上風口浪尖。事實上,從2012年起,315晚會就不斷提及個人信息安全問題。7年間,國內多家電信運營商都曾“榜上有名”;因泄露或盜取用戶隱私,有道科技、網易、高德地圖等,也都被央視點過名。
“個人信息風險不只存在于收集信息之時,而是存在于與信息有關的整個過程。因此,監管制度在建設的時候,既要從行政層面入手,也不能忽視企業自身的作用和重要性。在美國,很多大型公司都設立首席隱私執行官;德國也要求其企業設立數據保護顧問,評估企業的隱私、數據保護政策和執行情況。在中國,我們也應該研究推行個人信息保護的官方制度的可行性。”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兆安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鑒于不同國家的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存在明顯差異,側重點也不同。他認為,應該在已有的《網絡安全法》基礎上,重視個人信息的國際間流動,與其他國家進行協商和談判,切實保護我國數據安全。
張兆安進一步強調,尤其要加強未成年人的信息保護。當前,我國青少年網民數量已超過3億,未成年人的成長伴隨網絡發展,前者的生活方式甚至思想意識都與網絡息息相關。但是,這部分人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足夠的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在個人信息保護立法中,需要為未成年人提供特殊且全面的保護,防止其信息與權益受到侵害。
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列入本屆立法規劃,相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和起草。而2019年,國家承擔的立法任務比較重。要抓緊制定修改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急需的法律;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立法;加快國家安全、社會治理領域的立法;完善國家機構組織有關的法律制度。
此外,3月1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屆時將取代“外資三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和《外資企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