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國有企業如何提質增效?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季曉南接受《經濟》雜志記者專訪時表示,國企提質增效是實現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一個重大課題,2018年國有企業實現利潤創了新高,但仍有很大空間。
季曉南提出,2018年面對十分復雜艱難的經濟形勢,企業普遍感到經營十分困難,很多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效益大幅下降,而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實現利潤卻創了新高,這是值得研究的。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首當其沖的是國有企業,大面積陷于經營困難,嚴重虧損。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國際金融危機,國有企業雖然也面臨重大壓力,但經受住了考驗,而國際大型企業和國內民營企業不少陷于困境甚至倒閉破產,以致國內引發了“國進民退”的爭論和國內招商引資紛紛將目光由過去世界500強為主轉向國有大型企業為主。2018年面臨國內經濟下行重壓和國際中美貿易摩擦的疊加,國有企業效益不退反進,創了新高,而民營企業首當其沖,這表明,面對重大經濟形勢變化的挑戰,經過多年改革調整,總體上,國有企業抗壓能力有了明顯提升,國有企業的抗壓能力相對較強。應該說,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國企的規模比較大;其次,國企員工的素質比較高;最后,國家多年對國企的一套嚴格監管還是有作用的。
具體來說,2018年國有企業利潤創新高的綜合性因素包括,第一,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的國企提質增效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顯現,包括減少法人單位、壓縮管理層級、調整內部機構、嚴控投資和資產負債率等;第二,國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開始發揮,包括國企在鋼鐵、煤炭等行業去產能,出清僵尸企業和治理困難企業以減少“出血點”,相應的效益就提升了;第三,是國際大宗產品的價格企穩回升,這兩年,國際原油、鐵礦石等的價格漲了不少,這對央企效益提升也起到重要作用。
在季曉南看來,雖然國企利潤創了新高,但國企提質增效的空間仍然很大。季曉南強調,十九大提出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國企實現利潤雖然創新高,但按總資產回報率、凈資產收益率等這些衡量企業效益的主要指標,國有企業包括中央企業的效益并不高,2008年以后的幾年是朝下走的,近兩年有所回升,這說明國企包括央企在落實十九大提出的“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方面還要繼續努力,在實現做強、做優、做大方面還要不懈努力??雌髽I的效益,不僅要看當年利潤,還要看利潤能否持續增長;不僅要看利潤總額,還要看利潤結構,看主營業務增長率。綜合分析,國企包括央企提質增效的潛力還很大,突出表現為,國企創新能力沒有充分發揮、人浮于事現象仍然突出、機制不活弊病還很普遍、布局結構不合理問題還沒從根本上解決等。
季曉南認為,國企提質增效需解決的一個問題是“一股獨大”,目前,國企控股的上市公司1100家多家,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近300家,普遍存在“一股獨大”現象,如果能大幅降低持股比例,可以大幅降低資產負債率,而這涉及資本市場的承受能力。季曉南提出,解決人浮于事問題是國企提質增效的一條重要途徑,但大規模裁員涉及社會穩定,因此,國企真正做到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