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俄羅斯在與中國的貿易中成為凈出口國。2018年,俄羅斯對華出口超過進口約39億美元。
過去10年,情況完全相反。中國對俄商品出口額一直高于俄對華出口,俄羅斯一直處于貿易逆差。上一次俄羅斯對華出口超過進口還要追溯到2006年,不過當時兩國貿易規模要小得多;2018年,俄對華貿易是2006年規模的2.7倍還多。
3月21日,總部位于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亞洲開發銀行(亞行)發表聲明說,已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簽署框架協議,未來兩大多邊金融機構將開展更多聯合融資項目。
亞行行長中尾武彥當天在馬尼拉會見了由亞投行行長金立群率領的代表團,雙方共同簽署了主權業務聯合融資框架協議。這一協議將為兩大機構未來聯合融資的整體安排提供指導,包括就聯合融資事宜定期舉行會議。
近期歐元區經濟數據表現不佳,作為歐洲領頭羊的德國經濟動能減弱,而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也持續構成困擾。
歐元區制造業增速放緩程度超出預期。3月份,歐元區制造業PMI(采購經理指數)僅為47.6,低于2月的49.3和此前經濟學家的預期,正以6年來最快的速度收縮。德國3月制造業PMI初值44.7,為79個月低點。法國3月綜合PMI初值、制造業PMI初值和服務業PMI初值均跌破榮枯線,分別為48.7、49.8和48.7。
近期,法國《快報》報道稱,“13年來,法國增長率將首次超越德國。這或是兩個歐洲重量級國家之間經濟再平衡的前奏。”據悉,2019年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幅為0.7%,而法國的增速幾乎是前者的兩倍,達1.3%。
報道稱,受國際貿易大環境波動的影響,依賴出口的德國經濟受美國關稅增加以及中國市場需求放緩的影響比法國大。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是德國第一大出口市場,中國是其第三大市場。
美聯儲3月議息會議結果出爐。一如市場預期,美聯儲本次不加息,維持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在2.25%-2.50%不變。會議聲明還顯示,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預測2019年不會加息,而2020年將加息一次。
與2018年12月的會議聲明相比,本次會議的加息預測次數明顯減少,被認為是釋放鴿派信號。與今年1月份相比,本次聲明有一些變化;比較明顯的是,本次聲明指出了經濟增長的放緩,而1月并未提及這一點。會議聲明還指出美國總體通脹率下降。
3月20日,日本政府發布新的月度經濟報告稱,設備投資、消費等繼續增長,因此判斷日本經濟仍處于“緩慢恢復”狀態。但是,不少研究機構、學者指出,由于生產、出口等下滑,日本經濟可能已經陷入了后退拐點。
月度經濟報告是由日本經濟財政再生大臣向內閣會議正式提交的政府經濟形勢判斷,為政府今后的經濟決策提供依據。最新報告將生產形勢從2月份認定的經濟“緩慢增長”下調為“基本持平”。
韓國關稅廳3月21日發布數據顯示,3月1日至20日,該國出口額為28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9%。韓國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出口數據常被視為預示全球經濟形勢的“金絲雀”。該國政府部門認為,半導體等主力產品出口疲軟及對華出口不振是下滑主因。
從出口項目看,半導體和石油制品分別大降25%和11.8%,無線通信設備也下滑了4.1%;從出口國家和地區看,對中國、歐盟和日本的出口額分別下滑12.6%、6.1%和13.8%。
巴西經濟部近期公布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巴西外貿實現順差36.7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2.5%。今年前兩個月,巴西商品最大的出口地就是中國,出口額高達86億美元。實際上,2018年全年,中國內地對巴西大豆的消耗量高達6880萬噸,比2017年增加1500萬噸。
巴西農業部長特雷扎·克里斯蒂娜(TerezaCristina)3月17日表示,她計劃在今年5月的第一周訪問中國,期待借此提升巴西豬肉、牛肉、雞肉在中國市場的份額。
(資料來源:新華網、人民網、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