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建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繼續立足實際,突出“市場主導、數字支撐、國際視野、多元共存”的新特色,特別強調要發揮互聯網科技優勢,促進大灣區產業鏈全面升級。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創新研究中心姚建明認為,傳統“互聯網+”是把各個行業或者各個企業以及企業的各個部門等加到一個互聯網平臺上,更多情況下是模式創新為主,因此關注企業之間、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及價值提升是關鍵,而“智能+”的實現則需要技術下沉到設備終端和業務流程各環節、行業價值鏈各節點上,從應用為主的模式層面到效率為主的運營層面,關注重點發生了遷轉。“智能+”一方面提高了運營的效率;另一方面肯定要對企業的戰略定位產生反向引導作用,倒逼企業從戰略層面考慮由智能技術及其關聯模式支撐起來的多樣化產品和服務創新可能性。企業傳統的戰略制定很多情況下是一個從上到下的過程,但在運營層面有了“智能+”以后,情況可能要反過來?!爸悄?”平臺實際上是一個社會大系統前提下的技術平臺,而不僅僅是一個企業內部的技術平臺。比如說虛擬現實行業和醫療養老行業就可以通過“智能+”很好地融合到一起,這不僅僅是簡單地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到醫養行業的事情,還可能由此催生出很多外圍和邊緣的商業和運營模式。
對于“智能+”時代來臨會為普通的中小微企業提供了怎樣的挑戰,姚建明認為,“智能+”帶來的挑戰最直接的肯定來自技術層面,技術的形成需要培育,這個過程需要大量資金和人才的投入。他建議,考慮采取協作、聯盟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比如某企業有好的模式,其他企業有好的技術,彼此通過聯盟可以為客戶提供系統性服務,利用各自優勢和資源。不同類型的企業在“智能+”平臺上發揮的作用也不同,需要看它的類型,是生產企業還是服務企業,是金融企業還是貿易企業。以前在網絡平臺上,中小微企業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在平臺上去銷售,它們在平臺上多數是作為一個孤立的個體存在;現在“智能+”出來以后,企業可以更便利地參與和融入到其他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提供過程中。這種普遍聯系的模式就能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