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山區植樹造林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由于山區生態環境較難維持,苗木生存環境較為惡劣,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苗木顯得至關重要。同時,必須精細化把控整地和造林過程,才能提高山區樹木的存活率。基于此,本文對山東省昌樂縣孤山的植樹造林過程進行分析,旨在探索山區苗木選擇和植樹造林技術。
[關鍵詞] 山區;整地;造林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2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5-67-2
森林資源不僅是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發展產業、改善民生的寶貴資源。只有做好生態保護工作,才能發揮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習近平用“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語句表達了推動生態建設和發展經濟的邏輯關系。為此,山東省昌樂縣加強培育森林資源,大力實施荒山林業工程,發展綜合性苗木基地,加強首陽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區域森林資源保護,計劃到2020年末,新增成片造林地0.27萬hm2,建成較為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作為首陽山森林公園的主體,昌樂縣國有孤山林場不斷開拓山區荒地,改進植樹造林方法,營造良好的生態景觀。
1 造林地樹種選擇
昌樂縣地處山東省中部,屬于溫帶季風性氣候,日照充分,雨量充沛,適宜植被生長。孤山位于昌樂縣城東部,海拔266.6 m,盡管森林覆蓋率較高,但仍有多處歷史遺留的礦坑,山體裸露,植被生長困難。山區植樹不同于平原,山區土壤貧瘠,從苗木選擇到樹苗培育都必須嚴格把關。針對這種情況,昌樂縣國有孤山林場主要選擇樹高1 m左右的側柏和黑松栽種在山上。側柏在我國北方種植廣泛,適宜在石灰巖山地、中性土壤中生長;黑松耐干旱貧瘠,能在500 m以下的山區正常生長,而且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1]。
2 不同地勢和坡度的荒坡地段的植樹造林方法
因山勢、地貌的不同,植樹方法不同。在地勢不高、坡度不大的荒坡,澆水比較方便;而在地勢較高、坡度較大的荒坡,澆水比較困難。因而,在不同地勢和坡度的荒坡,需要采用不同的植樹方法。
2.1 地勢不高、坡度不大的荒坡地段的植樹方法
2.1.1 林地清理。林地清理可以有效改善造林地的環境,為造林提供良好的支撐。林地清理主要是對林地的殘留物和雜草、灌木、藤蔓進行清理。對林地上殘留的樹枝和樹葉,可以通過堆積清理的方法讓其自然腐爛;對林地上的雜草、灌木、藤蔓等,有的地段用挖土機進行清理,把荒地的雜草、藤蔓推出運走;有的地段如殘次林中的枯樹、殘樹、灌木等,需要人工割除。造林地清理必須徹底,才能為整地挖穴打好基礎。開展林地清理工作,可以提高林地的質量,提高樹苗的成活率。
2.1.2 整地。整地技術就是通過對土壤、地勢區域的改造,實現對造林地植樹的土地條件的優化。整地包括全部整地和局部整地2種方法。考慮到經濟成本,昌樂縣孤山國有林場主要采用局部整地方法。局部整地可以采取塊狀和帶狀整地方法[2]。林間整地可以采用塊狀整地方法,用挖掘機把小溝、小坑填平,把小嶺、土堆挖平。也可采用水平帶狀方法進行帶狀整地,用挖掘機將地整成水平帶狀。局部整地可以有效改善土質,改造地形,提高植被覆蓋率。
2.1.3 挖坑。主要用挖掘機按照行距2.0 m、株距1.5 m挖坑,坑長、寬、深都要保持在0.5 m左右。有些地方挖掘機無法通行,只能進行人工挖掘。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采用挖坑機挖坑,挖坑機可以大大提高林業人員的工作效率[3]。有研究表明使用挖坑機挖坑還可以保持土壤肥力。
2.1.4 樹苗撫育。植樹造林的苗木主要是側柏和小部分黑松,其均采用樹高1 m左右的營養樹苗,成活率較高,抵抗力較強。植樹的時間最好是秋季,也可以在春季,以春季植樹為主,前提是必須要把樹苗培直。栽植后要及時澆水,每個坑大約澆10 L水。為保證山區植樹的成活率,栽植30 d左右再澆一次水。如果天氣較為干旱,2個月左右澆第2次水。對樹苗的撫育主要是把樹底部的雜枝減掉,除去樹坑的雜草并覆土等。植樹兩三個月后要及時進行補栽,以提高植樹成活率,確保植樹造林的效率。經過精心管理,新栽種的小樹苗成活率在98%以上,礦坑得到有效治理。
2.2 地勢較高、坡度較大的荒坡地段的植樹方法
2.2.1 林地清理。在地勢較高、坡度較大的荒坡地段,清理工作難度變大。不僅要把坑周圍的雜草和一切藻木如楊柳、荊條等清理干凈,有時由于土層很薄,還需要把一些坑的沙土換成較肥的土,并把坑中的石塊揀干凈。
2.2.2 整地和挖坑。地勢較高、坡度較大的荒坡地段可以采用魚鱗坑整地技術,魚鱗坑整地是指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錯排列、類似魚鱗狀的半圓形或月牙形土坑。整地時,按照“品”字形的方式排列。挖坑整地時要盡量把穴面做成與原坡面相反的斜面,提高雨水攔蓄率。這樣的地形挖掘機無法通行,只能靠人工挖坑。一般在春季挖坑,按照行距2.0 m、株距1.5 m左右,坑長0.5 m、寬0.5 m、深0.4 m的要求挖坑,大部分地段要挖魚鱗坑[4]。在坑內栽樹,可以保證樹苗生長所需的營養。
2.2.3 樹苗撫育。地勢較高、坡度較大的荒坡澆水比較困難,只能等到雨季植樹。樹苗高0.8 m左右的要培育兩三年,一般采用營養缽育苗。側柏耐干旱、耐瘠薄,盡量選在夏季下過大雨樹坑濕透后,組織人員上山植樹。樹苗要及時從苗圃地運到山下,用人工從山下運到山坡并盡快栽植。如果一時栽不完,要在陰涼處放置好。為了確保樹苗的生長質量,要在植樹后及時進行撫育,主要是把被雨水沖歪的樹扶正,并在樹坑培土。還要把樹苗底部的雜枝剪掉,清除樹苗周圍的雜草。為了確保造林效果,在第2年雨季可再進行一次補植[5]。
按照高質量、高標準植樹造林的要求,根據地形地勢特點選擇適當的植樹造林技術是做好山區綠化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盡管我國山區植樹造林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不同地區面臨的問題千差萬別,一些地區仍然存在一些技術和管理問題。筆者認為,為了提高山區植樹效率,必須重視林地清理、整地、挖坑和樹苗培育4個環節。同時,加強精細化管護,創新植樹造林模式,為林業工作者提供技術支持,不斷提高樹木的成活率和成林率。而且要鼓勵、引導人們參與荒山綠化活動,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林鐘洪.淺談山區造林地清理與整地及植樹造林技術[J].吉林農業C版,2012(12):170-171.
[2]劉繼榮.機械開溝、覆土快速造林法[J].新疆林業,2006(4):27-28.
[3]張洋.魚鱗坑整地及容器苗栽植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7(2):46.
[4]王冬梅.側柏的營養缽育苗造林[J].吉林農業,2014(8):65.
[5]陳玉龍.山區造林地整地與植樹造林技術[J].黑龍江科學,2016(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