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結合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狀況及森林資源分布特點,以培育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為核心,用森林經營理論與技術指導森林經營全過程,為義安區的森林經營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 森林經營;規劃;森林資源
[中圖分類號] S7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5-80-2
1 基本情況
銅陵市義安區位于安徽省南部、長江沿岸,境內山、丘、圩、洲并存,地形兼有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區之特點。銅陵市義安區地勢東南部高,為低山丘陵,西北部低,為長江沖積平原,中部崗丘起伏。銅陵市義安區屬北亞熱帶季風過渡區,全年氣候溫和濕潤、雨量適中、濕度較大、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季風氣候顯著。境內現有植被主要為人工林和少量天然次生林,主要集中在中南部低山丘陵區,主要樹種以苦櫧、楓香、意楊、杉、松、檫、泡桐、麻櫟、化香和毛竹等為主。
銅陵市義安區國土總面積8.0萬多hm2,其中林地面積3.0萬多hm2,其中有林地面積約2.7萬hm2,活立木總蓄積量約114萬m3、毛竹800余萬株,森林覆蓋率為32.10%。近年來,銅陵市義安區通過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建設,有林地面積和森林蓄積保持持續增長,其中闊葉樹面積、蓄積穩步提升,無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面積有所減少。
2 銅陵市義安區森林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森林資源發展不平衡,森林結構不合理
銅陵市義安區林業一直存在南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東南部以林為主,林地產出高;中、西北部以農為主,受制于產業結構,營林基礎薄弱;西北部沿江地區以農為主,林業發展滯后。由于缺乏森林經營中長期規劃,森林經營粗放,致使部分人工更新的中、幼林放棄經營管理,形成典型的近自然退化林,森林結構不合理,林相不齊,森林質量不高。
2.2 森林經營體制不靈活,經營意識淡薄
現行的經營管理體制普遍存在管得過死、過多等問題。實施林改后,形成戶均山場面積規模偏小,導致森林經營林地分散、組織困難、管理水平低、監管成本高,影響了經營主體的經營積極性。隨著一系列國土綠化重點工程的實施,銅陵市義安區的森林、綠地面積一直穩步增長,但森林經營措施遠遠沒有跟上,忽視了森林質量的提高和森林效益的發揮。
2.3 森林經營政策不完善,經營技術不高
一是森林撫育補貼實施范圍有限、撫育對象限制過死、補貼標準偏低,導致很多林分撫育得不到項目支持;二是采伐限額制度制約了森林撫育經營工作的開展,公益林撫育采伐強度規定太低等,影響了森林撫育效果;三是森林培育全周期缺乏中長期規劃,更沒有森林經營方案依據,沒有經營制度和技術規程的約束,想到哪做到哪。
2.4 森林經營資金投入不足,融資渠道狹窄
森林經營方面的投入偏少,中央財政森林撫育補貼規模小、標準低、范圍窄。國家和地方安排的營林投資又主要用于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遠不能滿足急需的中幼齡林撫育任務需要,地方財政對森林撫育補貼政策存在缺失。林業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緩慢,山區林業經濟發展落后,廣大林農經濟困難,無力籌措大規模森林撫育等生產經營所需資金。
2.5 森林經營基礎設施落后,技術力量薄弱
林區道路等營林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落后,林區路網、森林經營作業道密度低、等級差,大大增加了森林撫育經營成本,造成交通不便的林區難以開展森林撫育工作,經營主體無力承受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銅陵市義安區基層林業技術力量薄弱,森林經營人才隊伍嚴重斷檔,專業化隊伍建設滯后,近期難以將先進的森林經營理念和技術有效轉變為現實生產力。
3 銅陵市義安區森林經營規劃策略
依據銅陵市義安區的行政區劃,以鄉鎮為單位的近期森林資源調查資料為基礎,結合林業生態功能和生產力以及地形地貌和生產經營方式的相似性評價資料,建議將銅陵市義安區西北部鄉鎮區劃為北部洲圩速生豐產林、沿江防護林經營區,將中部鄉鎮區劃為中部崗地用材林區及苗木花卉產業發展經營區,將南部鄉鎮區劃為南部低山丘陵生態防護和森林文化旅游經營區。
3.1 北部洲圩速生豐產林、沿江防護林經營區
3.1.1 基本情況。本經營區地面坡度平緩,地處圩區或半圩區,河湖庫塘交織,水熱條件優越,但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增長緩慢。楊樹是本經營區代表性樹種,林齡結構欠合理,中幼齡比重過大;森林經營管理粗放,林分質量較低,林地生產率不高。
3.1.2 經營方向。嚴格保護長江南岸及一級支流河岸生態脆弱區的林地,加強建設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本經營區主要用材與生態造林樹種有楊樹、水杉、楓楊、楓香、樸樹、樟樹、刺槐、楝樹、香椿、臭椿、烏桕和泡桐等。
3.1.3 經營策略。沿長江南岸及一級支流兩岸山地稀疏林采取目標樹單株木等作業法,補植鄉土闊葉樹種,更新改造老化防護林,調整樹種組成和林層結構,培育優質用材型防護林,構建生態景觀優美、防護功能完備的生態防護林網。對崗地人工密林,進行透光伐、疏伐、生長伐;成熟林采取帶狀漸伐、群團狀擇伐等作業法,伐后進行人工更新,適時補植補造,開展幼林撫育促進林木生長。對重要生態區位地的中幼林進行撫育管理,按近自然林的理念進行培育改造,提高林分質量。
3.2 中部崗地用材林區及苗木花卉產業發展經營區
3.2.1 基本情況。該經營區位于銅陵市義安區中部,東南高西北低。地帶性土壤為黃壤土、棕壤土、沙質壤土和紫色土,植被屬北亞熱帶落葉常綠闊葉林帶。本經營區林地立地條件較差,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質量較低,但生態區位比較重要,森林資源以天然次生林居多。
3.2.2 經營方向。嚴格保護公路、鐵路沿線以及長江一、二級支流兩岸的林木、林地等森林資源,在保護水土保持林、景觀林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木竹用材林基地和特色經濟林,規模發展花卉、苗木等產業。
3.2.3 經營策略。對立地條件差的瘠薄山地、低產低效的天然次生林、殘次林進行有效改造,采取目標樹單株木等作業法,結合補植補造木荷、楓香、檫木等鄉土樹種,清除病株和寄生植物,培育和營造混交林,提高林地生產力。對中幼林采取擴穴、除萌、施肥等豐產措施,適時實施林分間伐,加強病蟲害防治,加快林木經營培育,提高用材林質量。對低產毛竹林,采取調整林齡結構為主的復壯技術,促進竹鞭生長和毛竹胸徑增長,提高立竹度。同時,可發展林下種植中藥材產業,開展立體復合經營。
3.3 南部低山丘陵生態防護和森林文化旅游經營區
3.3.1 基本情況。本經營區位于銅陵市義安區東南部,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是重要森林分布區,也是重要的森林生態功能區,是多條長江二級支流源頭水源匯聚區。該經營區自然條件好,森林資源豐富,森林生產力級數高,生態區位重要,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豐富,適合發展森林生態旅游。
3.3.2 經營方向。堅持以生態防護和森林文化旅游林建設為重點,嚴格保護河流兩岸、源頭和山高坡陡地段等生態脆弱區的林地、林木,控制水土流失。本經營區立地條件良好,適合擴大種植薄殼山核桃、楊梅、筍竹、板栗、茶葉和油用牡丹等特色經濟林,培育培育大徑材和珍貴樹種。
3.3.3 經營策略。對山地、丘陵人工密林,以疏伐為主,加快林木生長。對多代連作的人工低質純林,采取生長伐、衛生伐、修枝等措施,同時補植鄉土、珍貴闊葉樹種,調整樹種組成,培育以大徑材和珍貴樹種為目標的人工異齡混交林。對自然災害損毀林分,采取衛生伐,結合補植補造、清除病株和寄生植物,營造混交林。對低產毛竹林,采取調整林齡結構為主的復壯技術,促進竹鞭生長和毛竹胸徑增長,提高立竹度。發展薄殼山核桃、板栗、茶、油用牡丹等特色經濟林,實施集約經營,增強林產品供給能力,實現林地產出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