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廣東省粵東西北地區受制于自然交通、經濟基礎及區域環境等薄弱因素的影響,本地現代農業集約化、標準化、規模化、效益化仍未形成有效體系,產業融合發展程度較低。本文就此提出因地制宜科學選擇并依托本地優勢主導產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要素配置,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與發展,驅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與升級,給粵東西北農村地區人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實現產業增效、農民增收,踐行鄉村振興。
[關鍵詞] 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業現代化;供給側改革;鄉村振興;粵東西北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5-62-2
2018年10月23日下午,習近平到廣東省清遠市調研,并指出“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廣東省粵東西北區域發展不平衡,既是廣東省亟待破解的難題,又是加快培育廣東省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廣東省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粵東西北地區的發展,制定了扶持粵東西北區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粵東西北地區交通基礎設施、農業綜合開發、產業發展、扶貧開發建設卓有成效,但對比發達地區,尤其是珠三角地方,部分粵東西北地區仍缺乏強有力的優勢主導產業作為支撐,即使具備一定規模的傳統農業如菜、果、茶、南藥等產業,也未形成配套的產業鏈及支撐服務體系,初級農產品的附加值不高,無法起到帶動本地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由此,科學、合理、可行地確定本地主導產業,加快推動一產傳統種養環節向二三產業鏈條延伸,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無縫銜接,種養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價值鏈,是撬動本地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創新農村生產方式、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抓手[1]。
1 精準定位,選準優勢主導產業
2018年6月,廣東省農業廳印發了《2018年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作方案》,提出要在廣東省建設15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按照文件精神,該項目成為2018—2020年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支持全省尤其是粵東西北地區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與創新舉措。在產業園建設中要求圍繞“主導產業突出、現代要素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輻射帶動有力”。其中,“主導產業”的選擇至關重要,立足于區域整體發展需求,以市場為導向,選擇特色鮮明、優勢突出、規模化與帶動農戶程度高、發展潛力大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培育發展既有本地傳統農耕歷史文化淵源又有產業融合帶動效益的優勢產業,為本地農業的高效發展選定高起點的起跑線,為接軌產業融合發展夯實基礎[2]。
2 科學布局,發展全產業鏈經濟
從本質上看,加快粵東西北地區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經濟發展,不僅關注于本地優勢主導產業關聯性和地域聚集性,而且重點體現更多優勢產業、優質龍頭企業把生產環節布局到粵東西北,形成緊密協調的產業分工體系、完善的產業配套支撐服務體系等。這個體系的發展是一個科學布局且逐步發展的過程,因此,立足于優勢主導產業,對該產業及相關產業鏈的發展愿景應有一個先行的科學規劃與布局,以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有條不紊的功能統籌、產業融合,形成目標明確、分工協作的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不斷增強主導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及產業鏈延伸的附加值,其主要做法如下。
2.1 聚力優勢,聯合發展
發揮粵東西北地方自然資源和主導產業資源優勢,積極拓展主導產業經濟產業鏈,依托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產業共建等合作機制,充分發揮珠三角先行引領作用,研究引進龍頭企業及產業鏈服務機構的便利化政策及激勵措施,有目的地吸引有實力的現代農業、精深加工、物流倉儲、運營管理和品牌營銷等服務企業總部落戶粵東西北地區。做實本地優勢主導產業的產業鏈服務體系,吸引優質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集聚發展。
2.2 科技引領,培育龍頭
進一步優化粵東西北地區產業資源和配套政策,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和區域定位,加大本地優勢主導產業的農業科技支撐與聯合攻關,加強與科研院所、企業等聯合開展以主導產業為基礎的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不斷提升本地傳統農產品向商品轉化的能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引導和培育本地現代農業優質龍頭企業(尤其是農產品加工企業),鼓勵二三產業領域專業從事農產品品控質檢、包裝設計、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和增值服務等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產業鏈合作,構建多層多樣的產業生態。推進相關協會組織、科研院所、檢測認證平臺、交易服務機構等功能性平臺集聚,提升綜合配套服務能力[3]。
2.3 市場導向,以銷定產
積極推動粵東西北地區傳統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順應“互聯網+”與“智慧農業”趨勢,以農村地區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供應鏈體系,把控種養、加工、銷售、品控和物流等重要環節,并全方位打通本地主導產業的優質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可培育或引入專業的農產品營銷管理公司,以專業的運維及渠道管理,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訂單農業”“以產定銷”“產銷連環互動”的科學發展模式,使本地農戶能有效降低生產風險,實現增收致富。
3 深耕優勢,打造特色融合產業
調整優化粵東西北地區現有的傳統農業產業鏈,實施品牌化戰略,完善產業配套與協作加工服務體系,深入挖掘粵東西北農業農村的生態、社會和文化價值,以滿足或挖掘客戶需求為突破口,以現代農業產業鏈的各垂直細分領域為突破口,創新社會化協作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在生產機制、龍頭企業培育、產品創新及渠道搭建等方面進行全新探索。例如,培育發展涉農投資、擔保項目等新型農村金融支撐體系,有效對接產業發展需求;建立集生產示范、生產文旅、智慧農業、創新孵化和農事體驗一體化發展的新產業、新業態等[4]。全方位打造粵東西北地區的現代農業集成發展模式,以廣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為契機,構建本地農業產業化融合可持續發展的聯動體系。
4 結語
農業現代化是廣東省粵東西北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基礎和支撐,應充分發揮粵東西北地區廣闊腹地的資源稟賦優勢,做大做強本地優勢主導產業。應加快驅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與升級,科學引導與支持本地優勢主導產業及相關產業價值鏈的建設,因地制宜聚合關鍵要素,重構粵東西北地區農村一二三產發展模式,給粵東西北農村地區人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是推進本地農業供給側改革、實現粵東西北地區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參考文獻
[1]盧鳳君,劉晴,盧鳳林.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產業融合的路徑與實踐[J].中國工程咨詢,2018(5):24-29.
[2]李治,安巖,侯麗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綜述與展望[J].中國農學通報,2018(16):157-164.
[3]陳學云,程長明.鄉村振興戰略的三產融合路徑:邏輯必然與實證判定[J].農業經濟問題,2018(11):91-99.
[4]莊偉光.傳承歷史文化基因視角的特色文化旅游創新發展:以粵東西北地區為例化[J].廣東社會科學,2017(4):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