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體系不健全、資金不足、產業化扶貧效果不佳以及扶貧模式固化等一系列問題,都是我國農村金融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大大影響了扶貧效果。基于此,本文就農村金融制度創新支持精準脫貧的難點展開探討,并結合實踐工作經驗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精準脫貧
[中圖分類號] F832.35;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5-16-2
我國要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顯得任重而道遠,最主要的一個難題就是農村的脫貧攻堅問題。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調研脫貧工作時提出了“精準扶貧”,而且特別強調扶貧工作的開展必須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和精準扶貧。另外,又指出“抓扶貧開發,既要整體聯動、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點、加強對特困村和特困戶的幫扶”。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全面脫貧攻堅是當前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工作內容和考核指標,而金融扶貧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途經[1]。
1 當前我國農村金融扶貧工作的難點
1.1 扶貧工作體系不健全,扶貧工作尚未常態化
當前,我國農村的各個地區扶貧工作組織體系都還不夠完備,同時又缺乏專業的建設隊伍,借此由許多拼湊來的臨時成員組成扶貧小組和扶貧隊伍,這就出現了工作隊伍服務意識低、專業化水平低等問題。不僅如此,農村地區的扶貧工作還缺乏對應的長效性工作體制,對此,大多數扶貧工作基本都是“應景式”扶貧,相關人員對當地貧困地區的扶貧認識不到位,而且在工作開展過程中缺乏對應的系統化設計。另外,工作隊伍開展扶貧工作的組織能力及綜合實踐能力也都比較缺乏,以及對農村扶貧問題復雜性的認識不全面,因而無法徹底掌握農村精準扶貧的多元化需求[2]。
1.2 扶貧資源稀疏,資金撥付前缺乏精準識別
我國農村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矛盾就是資源來源問題。當前,我國農村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主要領導人是政府組織,而財政撥款則是我國政府精準扶貧的主要資金來源,因而資金投入難以滿足我國具體的工作開展需求。資金的來源渠道過于狹窄,并且缺乏來自社會各界的資金支持。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途經股份制改造,將大量的縣級以下的服務點都撤銷了,同時又收回了縣級以下的分支服務點的貸款權,使得部分貧困農民的貸款渠道不斷縮小[3]。也有部分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周期短,并且利率高,而農民從事農業勞動生產和農業加工時往往利潤比較薄,且資金回籠周期長,這樣一來,那些貧困農民通常無法接受和承受小額的資金貸款壓力。此外,農村信用社貸款還款的管理工作開展得不夠規范,那么同時也就無法滿足我國貧困農民資金貸款的實際需求。
2 農村精準扶貧的實施對策
2.1 構建多層協同的扶貧政策體系
積極探索精準扶貧的工作機制是短期的工作目標。那么,首先需要在精準扶貧貧困戶的識別工作上,結合不同的致貧原因,更好地把貧困戶分門別類地納入開發扶貧、就業扶貧以及救助扶貧與搬遷扶貧工作體系當中,以此來有針對性地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并對其工作的難點進行突破,如產業項目缺乏、資金技術緊缺、基礎設施落后和社會服務薄弱等。與此同時,針對那些喪失勞動力和無力承擔家庭開支的“三留”(即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人群中缺乏關愛的貧困群體,必須要做到應保盡保、應助盡助、應扶盡扶、應護盡護。其次通過大幅度的資金投入及政策投入,首先扶起最貧困的群體,這一步是為探索精準扶貧機制創造有利的條件,同時又能有效保證2020年進一步消滅農村貧困人口和貧困縣所有的摘帽戰略的有效實現。
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扶貧機制是中期發展的具體目標,具體來說,貧困是動態化的,那么脫貧和返貧是輔助交替出現的,這樣就無法實現一朝脫貧永久小康。所以,必須要建立起動態監控跟蹤貧困群體及動態管理的扶貧機制。然而,要根據貧困戶的實際情況來對精準扶貧對象進行進一步調整,繼而形成貧困進、脫貧出的扶貧進出機制,有效地保證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精準性和實效性。與此同時,必須建立起同時兼顧脫貧戶及返貧戶或者是非貧困戶及貧困戶之間的扶貧資產經營機制以及扶貧收益的再分配制度,有效提升貧困地區經濟增長的益貧性。以目前來看,必須首先給予足夠的力量來探索扶貧專項資金所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至貧困戶的實施機制,以及穿插于脫貧戶及返貧戶之間的流動機制,以及非貧困戶和貧困戶之間的收益均衡發展機制;進一步有效地探索在生態建設工作當中具體形成的惠普性生產經營方式[4]。此外,還應建立起貧困地區資源開發的收益分享機制,進一步有效拓寬貧困群體依靠資產增值脫貧的具體路徑。
積極探索教育扶貧機制是長期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工作目標和內容。結合培訓教育來有效提升我國貧困群體的素質和技能,并且促進提高其共同謀生以及就業和創業的能力。進一步提升貧困勞動力的素質與能力,是當前有效或者進一步鏟除窮根的有效目標及方法,其可以有效地將貧困地區之間的代際傳遞阻礙進行阻斷,從而激發脫貧的內生動力[5]。此外,教育扶貧可以分為基礎性教學扶貧、高等教育扶貧及職業教育扶貧。對此,必須使處于貧困人群當中的學齡前人群享受同等化基礎教育服務,然后再通過政策的支持,有效減少貧困戶用在基礎教育方面的開支,一定不能出現輟學、棄學的現象,并且同時要保證盡可能所有的貧困兒童都能完成基礎教育;要支持那些成績優秀者完成高等教育,而且要增加捐資助學及助學貸款的扶持力度,注重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健康以及人際交往、就業及創業的能力培養與提升;需要對適齡勞動人群普及職業教育,同時進一步加快貧困地區那些免費的中等職業教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有效提升我國技能教育與培訓工作開展的普惠性、實效性[6]。在扶貧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必須特別重視貧困地區文化教育工作的推進,而且要重塑農村健康文化生態,一定禁止非法傳教,并要禁止黃賭毒和一些低俗意義的表演,倡導勤勞致富,成功轉變“等靠要”的傳統觀念,從而有效地形成較為傳統的脫貧攻堅奔小康的社會發展環境。此外,要進一步探索因地制宜文化幫扶及文化資源開發的新方式,以及為貧困地區提供符合實際發展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一定要將商業文化資源的開發把控好,盡可能避免出現生態破壞現象。
2.2 構建有序的扶貧資源管理體系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要求必須建立上松下緊的精準扶貧資源管理體系。所謂上松下緊,指的是省市縣鄉村五級責任主體能依照具體的精細化管理原則承擔相應的管理工作職責。愈是層級高,就愈要以工作目標的管控和激勵約束為主;而層級愈低,就愈應要把扶貧進度、資金使用情況、項目安排與人力資源調動作為精準扶貧的核心內容。工作的核心所在即將精準扶貧的管理權限移交給縣級政府和黨委,切實有效地發揮出縣級政府黨委“前線指揮部”的職能作用,同時賦予其整合項目和資金的權利[7]。目前,我國這方面工作的開展已經具備了相應的雛形,與此同時,中央部門又提出了“創新扶貧資源使用方式,由多頭分散向統籌集中轉變”,而且同時也支持貧困縣區“把專項扶貧資金、相關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捆綁集中使用”的改革思路,進一步有效地構建起“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新的扶貧投入機制[8]。此外,目前我國扶貧項目的啟動以及資金整合工作方面仍舊存在各種問題,包括在整合上級項目以及資金方面具備一定的困難,如此就對中央精準扶貧的管理體制和資金項目的統籌整合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而且要實現脫貧攻堅的多部門規劃和協調銜接,并且自上而下地帶動精準扶貧相關縣市鄉之間的統籌整合,從而為縣市及鄉之間的脫貧攻堅奠定基礎。
3 結語
據統計,我國的貧困人口由7 017萬人次下降至2015年的5 575萬人次,而且貧困發生率下降至5.7%,已經超出了年度減貧的具體任務目標。這就意味著我國比較容易脫貧的扶貧對象已然已經基本實現了脫貧,其余的則是脫貧難且返貧易的扶貧對象,因而仍采用傳統的手段來開展脫貧工作難以獲得實效。另外,又因為現行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大以及包括去產能等一系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實施,對于那些以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主要經濟支柱的縣域經濟產生了極大的沖擊,致使一部分脫貧人口出現返貧。而在未來則更有可能呈現出脫貧及返貧對沖這樣的發展態勢,使得脫貧工作的開展受到阻礙。對此,各級政府部門必須要切實完善社會扶貧機制,促進幫扶并強化社會扶貧意識,最終保證脫貧攻堅任務得以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吳曉靈.發展小額信貸促進普惠金融[J].中國流通經濟,2013(5):4-11.
[2]單旭.“發展小額信貸,促進普惠金融”:關于我國農戶小額信貸現狀與發展[J].時代金融,2013(4):230-231.
[3]蔣蓉,曲昳,包忠明.我國小額貸款公司可持續發展研究[J].西南金融,2013(4):61-63.
[4]郭威.我國農村金融扶貧的困境與對策[J].河北金融,2013(10):24-26.
[5]葛志軍,邢成舉.精準扶貧:內涵、實踐困境及其原因闡釋——基于寧夏銀川兩個村莊的調查[J].貴州社會科學,2015(5):157-163.
[6]鄢紅兵.創新“金融+”實施精準扶貧:當前我國金融扶貧的難點及對策[J].武漢金融,2015(9):56-59.
[7]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黨政視野,2016(7):44.
[8]胡東生.精準扶貧戰略與金融創新支持模式探究:以福建省三明市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為例[J].福建金融,2015(10):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