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首先簡要分析陜西省鎮安縣鐵廠鎮總體基本概況及經濟發展現狀,然后剖析鐵廠鎮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最后結合實際,分析資源優勢,有的放矢地提出解放思想、振興鄉村旅游觀光農業、發展特色產業、加強職業培訓等促進鐵廠鎮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 農村經濟;旅游觀光農業;特色產業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5-26-2
1 鎮安縣鐵廠鎮基本情況
鐵廠鎮位于陜西省鎮安縣城東部,轄8個村、52個村民小組、3 589戶、12 794人,土地總面積12 777.73 hm2,東與大坪鎮相連,西與永樂鎮接壤,南與高峰鎮埃身,北與柞水鳳凰古鎮相毗鄰,政府所在地距離縣城29 km。鐵廠鎮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艱苦地方,海拔高度786.3~1 771.0 m。
2 鎮安縣鐵廠鎮經濟發展現狀
由于氣溫、地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鎮安縣鐵廠鎮糧食產業不景氣。2018年,鎮安縣鐵廠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 446.67 hm2,包括油料、烤煙、蔬菜、中藥材在內的經濟作物播種面積823.40 hm2,糧食產量5 100 t,人均原糧398.5 kg,自給略有結余。
近年來,鎮安縣鐵廠鎮黨委、政府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為首的黨中央周圍,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為脫貧攻堅戶脫貧,村退出、縣摘帽發展經濟、壯大產業。2016年以來,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年年提升,到2018年底村集體經濟組織擁有固定資產532萬元,村集體經濟年純收入5萬~10萬元的村8個,占村總數的100%;工商注冊專業合作社68家,遍布全鎮8個村、52個村民小組,分別從事香菇、木耳、中藥材、烤煙、養殖、加工、勞務和工商業等,實現年收于1 370余萬元。2018年,鐵廠鎮農民人均經濟純收11 202元,高于陜西省當年脫貧標準(3 050元)。
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村村都有水泥路,全鎮硬化公路143 km,每個組甚至有些組戶戶通公路,便民橋普遍,通行安全;累計易地搬遷519戶、危房改造242戶、民居改造452戶;新建村衛生室860 m2、11處;業余文化組織1處,娛樂健身場所8 200 m2。
鎮安縣是深度貧困縣,為實現小康,脫貧攻堅全縣上下齊參戰,村村住有幫扶工作隊,設有第一支書(幫扶工作隊長兼任)、幫扶工作隊、鎮包村干部、村干部四支力量,鎮科級領導負總責。鐵廠鎮也不例外,四支力量齊抓共管、齊心協力,深入村組、深入農戶,除自覺遵守縣委、縣政府指定的包村干部和幫扶工作隊每周下鄉5天住4晚、幫戶干部到農戶家工作吃住2天2夜、縣級領導吃住1天1夜的工作制度外,放棄年休假和許多個周末,廢寢忘食,扎實工作,助推脫貧攻堅。截至2018年底,鐵廠鎮實現了戶脫貧、村退出。通過縣級主管部門認定安全住房、安全飲水、醫療保障均3 589戶,義務教育階段適齡青少年699人無一人輟學,四項硬指標達到4個100%,吃穿不愁也通過檢查認定,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的國家標準。鐵廠鎮建檔立卡貧困戶1 810戶、5 899人,2018年在冊貧困戶1 017戶、2 912人,脫貧993戶、2 837人,未脫貧23戶、71人,脫貧率98.73%,錯退率、漏評率均為0,沉底戶23戶、71人,占比1.27%,低于省定標準貧困發生率不高于3%的要求,為2018年鎮安縣脫貧摘帽完成了自己應盡的責任,每次檢查均占上游。
堅持綠色環保理念,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杜絕亂砍濫伐、開山取石、毀林開荒,現在鐵廠鎮森林覆蓋率達73.45%。近些年村村都有移民搬遷點,統一設計規劃,學校、廣場,安全水廠、太陽能路燈樣樣俱全,近距離安排有打掃衛生、養路工等工勤人員,給人以新鮮感、獲得感,真可謂綠色環保、幸福安康。
3 鎮安縣鐵廠鎮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思想守舊
鎮安縣鐵廠鎮村民存在左顧右盼、瞻前顧后的思想,不敢創新農業經濟增長方式,一眼盯著他人發展什么掙錢趕緊發展什么,結果導致發展效果不佳。例如,看他人養母豬掙錢,趕緊養母豬,你發展他也發展,結果子豬多了沒人要,成負擔,到處甩,又鍬母豬養香豬,香豬養大出欄,無子豬或因子豬少價錢高而影響養殖成效。
3.2 缺人才、缺技術
為促進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加強經營管理,而且需要優化技術操作。人才、技術是無形資產,而缺技術、缺管理人才,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勢必會受到影響。
3.3 缺資金
經濟要發展,資金要當先,沒有資金,有技術、有項目也難成事業。在組織資金方面,缺乏創新理念,除在銀行借貸和爭取上級支持外,缺乏其他辦法,如利用“三變”改革成果、發揮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等。
3.4 農民“各顧各”的小農思想嚴重影響合作經營
近2年來,鎮安縣鐵廠鎮土地流轉面積296.67 hm2,有的栽油用牡丹,有的栽五味子,有的栽連翹等多種中藥材,項目之多,五花八門。自己經營的一般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承包面積大、依靠請人勞動的不盡如人意,這與經營管理有關,但主要在于勞動者無責任擔當,不負責任。調查幾處流傳土地的地方可以看出,五味子地只見水泥樁,看不到多少苗子;牡丹地的牡丹成活率較高,但草比人深,荒著牡丹,就像一塊荒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勞動者怕出力,苗子沒栽好,草沒蒿掉。長此以往,流轉土地的承接人只有留著眼淚,灰溜溜地離開,真正能見實效的流轉土地無人問津,留下的土地需重新“開荒”才能種糧。
4 促進鎮安縣鐵廠鎮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4.1 解放思想
一是教育群眾,解放思想,樹立良好的做人心態。流轉土地是一件很實惠的事,土地所有人獲得了流轉土地報酬,同時給土地承接者做工又掙錢,農業風險零負擔,是一地雙贏的事。做工者要認真對待,如同給自己做工一樣扎實過細。二是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出去調研,結合自己實際,因地制宜選項目、學技術、引進人才。在引進人才方面,要注意引進當地能人返鄉創業,擴大就業。另外,要了解國家政策,盤活“三變”改革成果,多渠道融通資金來發展產業。
4.2 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振興鄉村旅游觀光農業
鎮安縣鐵廠鎮在發展旅游觀光農業方面優勢顯著,主要表現如下。一是位置特殊,交通便利。鐵廠鎮處在4A級景區金臺山文化旅游區、米糧滑水河黑龍仙境、塔云山圣境、柞水鳳凰旅游古鎮的中心位置,道路平坦,去向四通八達。從鐵廠鎮去往縣城又經高峰鎮、廟坡、西溝口和紅嶺4處,可直通柞水鳳凰古鎮旅游區,而且是去往大坪、米糧鎮的交通要道。二是鐵廠鎮具有旅游基礎。鐵廠街附近有千年榔樹廟、娘娘廟、白龍廟、黃龍洞和黑龍后洞,各有解說。特別是世代相傳的黑龍洞是鎮安縣4A級景區黑龍仙境的后洞,而且這里距滑水河幾十公里。這些地方有廟宇、有神象、有解說,更有風景。特別是黑龍洞、黃龍洞相對峙,已由黃龍鋪老板倪華倫出巨資建有廟院1處、零廟3處以及通往黑龍洞的風景橋2座和劈山修道及連接洞口兩側的平板橋1處,使過往游客可以循環觀境。近年來村委會還在這里修建了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更是錦上添花,現在這里已成為旅游觀景的好地方。另外,鐵廠鎮幾個村都有山寨,小廟宇更多,黃龍鋪還有幾處倪氏地主莊園,都是人們旅游的好去處。三是鐵廠鎮餐飲有名、食宿安全。
盡管鎮安縣鐵廠鎮發展旅游觀光農業有一定的基礎,但是要想搞出一番事業,則需要一鼓作氣、重整旗鼓。一是從345國道出口至鐵廠街約1 km路栽植風景樹,間套不同季節的花草。二是從鐵廠街開始到娘娘廟、榔樹廟、白龍廟、黃龍洞、黑龍洞,再到黃龍鋪出峽口,重建或增擴建仿古廟宇;在渭南嶺建廣場,延伸至山寨子,道路擴寬,路邊設置防戶網,確保安全,寨子里修建仿古高塔,作為遠距離觀賞鐵廠鎮就能看到的景致。三是在黃龍鋪倪家地主大院間歇的地方發展一些設施棚菜或栽培其他農作物,允許游客深入田間地頭體驗生活,享受農家樂趣。這就基本實現了縣城到大坪領域鐵廠段全域旅游。
4.3 立足當地,發展特色產業
鐵廠鎮特色產業有香菇、黑木耳、中藥材、小雜糧和土雞等。鐵廠鎮生產香菇菌木料來源廣闊,近年來各村香菇公司產銷兩旺,要繼續堅持,抓好技術革命和電商營銷,增加收入;對于黑木耳生產,鐵廠鎮可就近取材,原材料豐富,技術難度不大,應擴大生產;中藥材、小雜糧栽培和土雞飼養,農民已經掌握了相關技術,但要在品種改良和集約經營上下功夫。發展好特色產業,搞好市場營銷,是有利可圖的。
4.4 加強職業培訓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長短產業一起抓。搞好農產品深加工,擴大就業,增加收入。易地移民搬遷使很多農民有了獲得感,住進了新房,在家的人享受著快樂的生活,但他們的開支主要來源于外出務工收入。如果地方有了產業,他們有了就業場所,便會有固定的收入。例如,新聯獼猴桃加工廠、鐵廠鎮3個黃表廠以及鐵銅、新民2個服裝廠常年生產,帶動了部分勞動力就業。而為了促進勞動力在當地就業,需要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勞動力的專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