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對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新農村文化建設,新農村文化建設也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農民自身文化欣賞能力和水平有限、基層領導和農民對經濟文化發展的認識存在偏差、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以及農民對現有的文化資源的內容滿意度低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農民受教育程度低且缺乏自主性、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且受封建落后思想影響嚴重、政府對文化建設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不夠以及對農民的文化需求了解不足等。在分析問題和原因的基礎上,從我國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出發,本文提出提高農民的自主性、加大對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監管農村文化市場、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等對策。
[關鍵詞] 新農村;文化建設;滿意度;基礎設施
[中圖分類號] G24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3-10-4
黨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為了響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早在2015年經主管單位批準成立了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新農村文化建設管理委員會,專門負責相關方面的工作。新農村文化建設是響應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舉措,也有利于更好地貫徹鄉村振興戰略,推動新農村其他方面的發展。
1 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1 農民自身文化欣賞能力和水平有限
農民由于自身受教育水平不高、識字率低,對書籍雜志的需求較小。政府建立的圖書館、圖書室的吸引力有限,相對于讀書看報,更多人把業余時間花在賭博打牌上。很多在外務工的農民春節回家因為娛樂活動匱乏,幾乎整個假期都在棋牌室度過,沉溺于打麻將、打撲克。在一些欠發達地區,農村的封建思想殘余嚴重,一些農村老人甚至把“燒香拜佛”作為精神活動的重要內容[1]。
1.2 基層領導干部以及農民對經濟文化發展的認識存在偏差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這類新聞早已屢見不鮮,而某地興建最高大樓、最美建筑等類似事件也常見諸報端。一些地方領導為了私人利益追求政績,而政績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經濟收入。由于文化建設的周期長、回報慢,導致很多地方領導干部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甚至披著建設文化的外衣走過場,更有甚者一味追求面子搞出很多“形象工程”,勞民傷財,沒有真正惠及民眾。
1.3 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
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思想的長期指導下,我國經濟發展迅猛,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發展相對緩慢,經濟相對落后,文化建設更是薄弱。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仍需完善,文化資源匱乏,國家和政府在農村投入了很多資金建設基礎設施,現實情況固然有所改變,但收效甚微。這些基礎設施由于后續缺乏資金維護,或是沒有真正貼合群眾的需求,導致吸引力小、使用率低,大多呈閑置或是損壞狀態。
1.4 農民對現有文化資源滿意度低
黨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目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農村由于近年來經濟的發展,對文化活動的種類和內容有了更高要求。然而,經濟進步的同時,文化活動場次不多、形式單一、內容簡單、創新不足,對村民的吸引力低,所以村民滿意度低。只有供給與需求對應,供給才是有效的供給。
2 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
2.1 從農民的角度分析
2.1.1 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個嚴重阻礙是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體制矛盾日趨強化,城鄉差距逐漸拉大,導致我國農村和城市不僅在經濟收入上有很大差距,而且農村的文化教育事業遠遠落后于城市[3]。如表1所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資料顯示,城市中15歲及以上的人口共有35 437萬人,其中文盲674萬人,占比1.90%;鎮上22 132萬15歲及以上人口中,文盲855萬,占比3.87%;同時,鄉村53 579萬人口中,共有3 888萬文盲,占比7.26%,是城市的3.8倍。由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城市人口的文化水平比鄉鎮高,且城市人口和鄉村人口的文化程度相差較大。2015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我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農民工中未上過學的占1.1%,小學水平占14.0%,初中水平占59.7%,高中水平占16.9%,大專及以上占8.3%。
2.1.2 農民缺乏主體性。文化建設應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政府組織文化輸送,農民應積極接收,并且主動去反饋、去爭取。事實上,政府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而農民卻未發揮主體性,更多是被動接受[4]。這一方面導致政府的文化輸送得不到村民的回應,建立的文化設施或閑置或被損壞;另一方面村民失去文化建設的熱情。只有村民主動訴說自己的文化需求,政府根據訴求提供文化資源,文化建設才能得到推進,農民自己創造的文化才會更大地激發他們的熱情,才會更好地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和精神世界。
2.2 從社會的角度分析
2.2.1 封建落后思想的影響。我國長期處于封建社會,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一些欠發達地區更是保留著很多落后觀念。長久以來,人們重經濟發展而輕視文化建設,農民一心想著搞經濟,對于發展文化并沒有強烈的想法,而現存的落后文化足以占據他們的業余生活并很受他們的歡迎,這是農村賭博現象、一些婚禮陋習頻頻出現的原因。近年來,“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導致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受教育程度低,自然影響其文化欣賞能力和水平,也阻礙了農村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農村社會中仍存在著一些愚昧、迷信的落后觀念,危害人們的精神世界,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
2.2.2 經濟發展水平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城鄉差距逐漸拉大,首先表現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上。近年來,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量遠少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量,城鄉收入比從1978年的2.57到1983年縮小為1.82,此后不斷擴大,到2003年擴大至3.231,已經超過改革開放初期。如果再把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種福利和補貼,以及農民收入中包括的生產經營支出等因素納入考慮范圍,實際的收入差距甚至能達到6∶1[5]。古語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方知榮辱。”只有發展好經濟,才會有余力去建設文化,有心情去享受文化。所以,部分地區為了發展經濟而拆除古建筑或是犧牲當地的生態壞境來提高經濟水平。這種做法顯然是不科學的,但是與其一味地批評這種錯誤行為,不如采取實際行動幫助農民提高收入。
2.3 從政府的角度分析
2.3.1 文化建設投入少。文化建設投入少主要表現在財力、人力以及物力等方面。根據王亞南主編的文化藍皮書《中國公共文化投入增長測評報告》,依據相關數據分析,“文化投入占財政收入比率顯著低于文化消費占居民收入比率,占財政支出比更明顯低于文化消費占居民支出比,公共文化投入增長嚴重落后于居民文化消費需求變動。”整體來說,我國的文化建設投入不足,分配到農村地區的更少。另外,農村文化建設人才缺乏,人才儲備不盡如人意。新農村文化建設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和阻礙,需要一支高質量的文化建設人才隊伍。然而,基層文化部門往往不被重視。所以,資金和人才欠缺導致農村公共文化設施落后。
2.3.2 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文化建設需要建設文化設施、舉辦文化活動等,而這些需要大量的人力、經費和時間,對基層財政無疑是一個考驗。這就需要政府對一些文化建設活動給予優惠政策支持,減輕財政壓力的同時,提高人們發展文化建設的動力。文化建設可能會影響到經濟建設,甚至在某些時候還會與經濟建設相沖突。而文化建設沒有經濟建設回報快、見效明顯,所以需要政府扶持才能使地方愿意并能夠開展文化建設。
2.3.3 對農民的文化需求了解不足。我國政府具有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并且政府也確實為農村的文化建設做出了努力。早在1997年,“三下鄉”活動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啟動,向村民科普文化、科技、教育以及衛生等方面的知識,推進農村文化、科技、教育以及衛生方面的發展。文化下鄉給村民帶來了演出、書籍以及電影等,是豐富村民精神世界的一個好途徑[6]。但是,由于政府主導、包辦太多,農民顯得被動。譬如,送電影、書籍等下鄉,村民對要觀看的電影內容并沒有主動選擇權,對書籍也由于文化水平、閱讀能力限制等只能被動接受,導致農民對文化資源的滿意度低,對文化建設的熱情不高。
3 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途徑
3.1 提高農民的自主性
農民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提高自主性,主要包括兩方面[7]。一方面,農民要主動轉變思想觀念,不斷提升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和文化欣賞水平,摒棄落后低俗文化,主動靠近科學、大眾的文化;另一方面,在政府開展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積極反饋、交流,主動參與文化建設,以便政府的文化資源供給與自己的文化需求匹配,同時能在參與中創造貼近實際的文化。農民要積極參與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事物的管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鍛煉參政議政的能力,提高農村干部隊伍的業務水平和政治素養,大力建設文化樂民、富民的工程,推動社會主義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
3.2 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人們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文化消費的比重在不斷增加。加大文化投入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漸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實現文化民生的需要。因此,要切實加大財政對文化投入的規模和力度,使文化投入占財政收入比適應文化消費占居民收入比,使文化投入占財政支出比和文化消費占居民支出比相符合,使公共文化投入增長跟上居民文化消費需求變動[8]。只有政府加大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基層才能投入更多的人力支持,才會有足夠的財政維持后續的文化設施。而城市與農村的諸多差距中,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差異很明顯。因此,要加大投入,完善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興建文化廣場、鄉村圖書館等文化場所,更好地維護農民的文化權益。同時,加大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也有利于豐富文化活動的形式,加強創新。在組織農村活動過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全部按照老式樣子做活動,要增添活動形式,探尋符合農民實際需求的活動,注意開展效果。和農民多溝通,尋求與農民所需相匹配的活動形式,使農民切實感受到活動的樂趣和文化的魅力。要不斷創新,真正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能不斷充實農村文化內容,提升農村文化活動品味,讓新農村文化充滿活力、持續繁榮。
3.3 監管農村文化市場,促進農村文化繁榮
3.3.1 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制定優惠的政策,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呼吁社會力量創辦農村文化事業,并給予政策扶持,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發展的長效投入機制,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奠定物質基礎。要完善文化市場的監管政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肅清文化市場的環境,監督所創辦的文化事業的運行,對其中不合理的地方進行引導,對不合法的地方進行監督[9]。由基層政府引領新農村文化建設,對實現農民群眾逐漸增加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建設文明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3.3.2 加大優秀文化的宣傳力度。社會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社會總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因此,要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科學、民族、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加強優秀文化的宣傳推廣力度,讓他們直接暴露于農民群眾的面前,讓農民直接接觸到這些文化,主動靠近學習優秀文化。要表彰宣傳一些代代相傳的優良家風、鄉風,支持農民群眾的創作主體地位,激發農民群眾創作的自主性,積極指導、引導農民群眾,讓一切促進新農村文化發展的源泉充分涌流。
3.3.3 激活農村文化市場。社會要積極協調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發展,兼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將文化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增強文化自身的競爭力。激活農村文化市場,要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將資金和人才“引進來”,鼓勵社會投資農村文化,鼓勵人才對農村文化發展貢獻力量,鼓勵文藝創作者創作農村文化資源[10]。同時,鼓勵農民“走出去”,將特色匯演等文化節目傳播到城市。活躍多樣的文化市場是激發農民創造熱情、促進農村文化建設的搖籃。
3.4 促進農村文化協調發展
3.4.1 促進農村內部文化協調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村內部文化的協調性息息相關,因此要注意農村內部文化發展的“短板”,并將之補齊。具體來說,在發展農村文化時要重視經濟發展,同時不能以犧牲文化為代價。經濟發展為文化發展提供物質保障,文化發展反過來也會促進經濟增長。另外,要重視農民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改變傳統的“重經濟輕文化”的思想觀念,從而促進農村內部文化的協調發展,改善其中的不平衡局面。
3.4.2 促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統籌城鄉文化的協調發展,首先要通過城市文化帶動農村文化發展,充分發揮城市文化產業的優勢,由城市拓展到集鎮再輻射到農村,推動整個農村的文化產業進步,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其次,要將“城下鄉”和“鄉進城”結合起來,一方面積極開發農村特色文化和新農文藝,發展旅游和鄉村特產美食吸引人們來觀光游玩;另一方面將農村特色文化資源進行藝術加工,融入演出,到城市展演地方小戲,鼓勵鄉土文學創作和農民歌手的發展[11]。最后,鄉村要注重發展文化建設,提倡文明新風,開展文化學習,普及科學知識,逐步轉變并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正確的文化發展理念。城市文化“帶一帶”,鄉村文化“趕一趕”,城市和鄉村合力才能實現城鄉文化協調發展。
4 結語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要求之一,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快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研究,對于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相關研究也能夠進一步豐富我國的新農村建設理論,從而更好地指導新農村建設工作。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宏偉的工程,需要農民自身、社會和政府多方努力。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要途徑,是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世界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我國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轉變,有助于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建設的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1]曹衛玲.應重視和加強新農村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6):59-63.
[2]錢進.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6.
[3]張曉麗.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一些思考[J].赤子,2016(18):48.
[4]史全霞.新形勢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途徑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7(1):133.
[5]何成敏.淺析返鄉農民工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經營管理者,2017(28):301-302.
[6]劉雪嬌.農村文化傳承危機與干預研究[J].領導科學論壇,2017(9):68-79.
[7]馬冬莉.基于農村文化產業視角下的經濟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12):128-129.
[8]楊瑩.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路徑探析[J].農村經濟,2017(8):91-94.
[9]延江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下農村文化建設常見問題與解決策略[J].知識經濟,2017(15):22-23.
[10]劉曉嵐.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地方政府功能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16.
[11]黃雁.農村文化建設政府財政投入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