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國安 圖_劉昌海
時光像風馳電掣的列車,總是飛奔向前。進入新時代,突然間一些生活方式發生了蝶變,夢想似乎也被折疊過了一般。移動支付、滴滴打車、淘寶購物、外賣送餐、掌上電腦、3D打印、共享經濟、“流量明星”、“云養寵物”、“錯峰拔草”等等撲面而來,稍不留神,就有趕不上趟、隨時“OUT”(落伍了)的窘境。
回想起改革開放之后的八十年代末期,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大力推行,黃土地上億萬農民得到了解放,農村的活力逐漸迸發。人們的物質生活追求從老三件(縫紉機、自行車、手表),慢慢向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的“舊三件”轉變。在精神生活方面,有收音機和廣播的家庭偶爾可以收聽到一批新的歌曲,如《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還有臺灣鄧麗君的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等。而讓人記憶最為深刻的是,繼一批武打片《少林寺》《上海灘》《射雕英雄傳》之后,1983年,香港20集電視連續劇《霍元甲》在大陸的播放,迅速卷起了一股旋風,真可謂萬人空巷。尤其是那首主題歌《萬里長城永不倒》,每每聽到,都讓人精神振奮,熱血沸騰。
記得那年我剛初三畢業,準備上高一。正是在那年暑假,電視上開始轉播電視劇《霍元甲》。那個年代,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講,生活還比較艱辛,手電筒是很多家庭唯一的“家用電器”,電視則是一種奢望。我們沼山少峰村常住人口近八百人,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后,原來的兩個小隊分為四個小組,只有劉家林家里有一臺14寸黑白電視機。因他父親在鄉供銷社上班,家庭條件在灣里算是個上等戶。在那個文化生活十分匱乏的年代里,聽廣播、聽戲都是很奢侈的事情。而今有了電視看,還是港臺武打片,確實吊足了人的胃口。每每傍晚,還沒到電視劇開播的時間,全灣左鄰右舍就不約而同地擠到劉家林家的堂屋里,真可謂人頭攢動,不是過節勝似過節。因為當時還沒有電視“中轉臺”,一度信號不好,只好讓專人不停地搖動天線,等待圖像的出現。記得當時一集電視劇不過四十分鐘,插播廣告有三十分鐘。大家因為生怕錯過了下一集,連看廣告時也舍不得眨一下眼睛,上廁所那更是談也不談。
那時的武打片非常稀奇,尤其是武打配音,鏗鏘有力,回聲嘹亮,每每讓人血脈賁張。當看到霍家刀與趙家槍比武時,“元武那把刀,雪舞梨花一般,上下翻飛,遮前擋后,飄逸如鴻翔長空;震南的趙家槍,也好生了得,一桿槍如同風卷柳絮,神出鬼沒,指東扎西,迅猛似虎出山林”,讓人大呼過癮。什么惡虎掏心、“螳螂撲蟬”,什么“蝎子卷尾”、“鯉魚打挺”,什么“貍貓捕鼠”、“大鵬展翅”,什么“單風貫耳”、“橫擔轉門閂”,讓人蕩氣回腸。尤其是民族英雄霍元甲大戰俄國大力士波索夫的那場擂臺戰,堪稱經典。波索夫來一個猛獸發瘋,霍元甲來一個“懷中抱月”;波索夫來一個野蠻神力,霍元甲來一個“順水推舟”。一時霍元甲的迷蹤拳,鷹爪奇功,飛撲如閃電,最后用“四兩撥千斤”的飛身躍起,將俄國大力士打下擂臺,叫人無不拍案叫絕。
當年為了爭相觀看《霍元甲》,還發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那時少峰小學和沼山中學的有些班級出現了一些學生逃課事件,一些老師為了看電視,也睜一只眼閉一眼。還有一些家長說,今年要好好搞生產,爭取晚稻豐收后,買一臺黑白電視機。到了年底,灣里確實有兩戶人家購買了新電視。
當年播放《霍元甲》的時候,正值農忙的大忙季節。我們少峰村人多地闊,每每到豐收時節,“雙搶”任務繁重,一般勞力每天都在田間地頭或稻場上黑汗水流,可只要聽到那首《萬里長城永不倒》響起,大家就爭先恐后地往劉家林家里集中,就連灣里種了十幾畝田地的種田“勞模”劉厚回,一向是把農活看成是天大的事的人,也說:“《霍元甲》到了啊,回去看電視了!”可見當年《霍元甲》的誘惑力有多大!鄉村的傍晚,大家擠在劉家林家里的堂屋里,每每看到精彩的武打鏡頭和跌宕起伏的劇情時,有的餓著肚子也絲毫不覺得餓。還有的人沒擠到堂屋的,在屋外聽聽武打的聲音,好像也親眼看到了電視,第二天說起劇情時同樣繪聲繪色。有一次看到中間精彩劇情時,突然“哐當”一聲,大家不知發生了什么。后來才知道是屋里的人太多,擠在墻角,竟踩蹋了主人家的雞籠。
剛剛過去的這個國慶節,大家觀看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閱兵式,當颯爽英姿的人民子弟兵走過天安門廣場時,那種意氣風發、斗志昂揚讓人激動萬分;當坦克部隊開過時,那鐵流滾滾和氣勢恢弘,讓人震撼不已;而殲擊機的鷹擊長空和導彈部隊的劍嘯蒼穹,更讓人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每每回憶起三十六年前的電劇連續劇《霍元甲》時,那種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而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的激越旋律也將永遠激勵十四億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完成“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