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博 聊城市城市環境衛生管理處
近幾年,聊城市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提升分類質量,強化源頭減量”目標,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管理責任、創新分類舉措、完善工作機制,有序推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全面提升生活垃圾“三化四分”整體水平。下面,我就聊城市垃圾分類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向大家做個介紹。
聊城市于2016年底提出了對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四分類理念,專門成立治廢工作領導小組,重點研究協調解決治廢推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工作任務落實,明確各部門職責。一是落實屬地責任。每年分解下達年度目標任務,制定檢查考核實施細則,各區、街道、社區分別建立相應組織機構,明確責任,落實保障,強化目標管理。二是強化依法行政,并建立執法與管理協同機制。
2.2.1 加強可回收垃圾的收集利用
鼓勵可回收垃圾收集企業回收低價值物品,在全市范圍設置可回收垃圾和廢舊衣物回收點。對大件垃圾進行統一收統運,推進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搭建一條從“上門回收”到“資源再利用”的完整回收鏈。
2.2.2 推進資源再生利用
開展果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果蔬皮就地減量和專線清運處置,將易腐爛的生鮮垃圾進行堆肥處置;在聊城大學試點園林垃圾資源化利用,并進行推廣。
2.2.3 開展餐廚廢棄物規范處置
制定《聊城市城區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構建餐廚廢棄物規范化收集、運輸、處置體系,將學校、單位食堂、大型餐飲企業等納入餐廚廢棄物專線清運范圍,并聯合公安交警、市場監管等部門,在市區主要道路及周邊餐飲企業集中區域開展餐廚廢棄物違法收運整治行動,通過努力,全市餐廚廢棄物統收統運量從28噸/日上升到了100噸/日,取得了一定成效。四是實施有害垃圾專線清運。將每月1 日設置為有害垃圾清運日,定期將小區內居民分類出的有害垃圾運輸至危廢處置場所進行無害化處理。五是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在農村地區因地制宜開展垃圾分類,分為可爛的餐廚垃圾和不可爛的其他垃圾兩類,采取餐廚垃圾就是推肥的方式,實現不出村鎮。
2.3.1 加強社會監督
開展垃圾分類隨機檢查,采用人員隨機、對象隨機的檢查方式,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績效信息員、民評代表、媒體記者、熱心市民等參與監督。
2.3.2 宣傳力度
會同市教育局開展垃圾分類進校園活動,納入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內容;會同團市委開展垃圾分類活動。三是建立管理隊伍。統籌社會資源,組建垃圾分類志愿者隊伍,參與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活動,在社區統一管理下,深入小區、樓道開展宣傳、指導、監督、服務,共擔社會責任。同時,在每個小區設置一名片區執法隊員,加強執法。
通過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將大件垃圾、餐廚垃圾、裝修垃圾、綠化垃圾、生鮮垃圾與其他日常垃圾分離開來,既減少了進入末端處置環節的垃圾量,又促進了垃圾資源的循環利用。近年來,聊城市生活垃圾總量的增長始終保持在低位態勢,2016 年生活產生量為15.4 萬噸,日均422 噸;2017 年生活垃圾產生量16.6萬噸,日均455噸;2018年生活垃圾產生量16.7 萬噸,日均458 噸;2019 年到9 月30 日12.9 萬噸,日均471噸。
垃圾分類為末端科學合理處置垃圾創造了有利條件,保障了垃圾處置設施的安全高效運行。通過實施餐廚棄物統收統運和資源化利用,把餐廚廢棄物從填埋的生活垃圾中剝離出來,減少了聊城市康達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廠滲濾液的產生量和污水排放量,提高了生活焚燒熱值,在2013 年之前,我市生活垃圾含水率約為60%,垃圾焚燒平均低位熱值約為4850kJ/kg,將居民家庭廚余垃圾進行分離后,生活垃圾含水率大幅下降,焚燒平均低位熱值提高近一倍,增加了焚燒發電效益,也將煙氣污染影響降到了最低。
堅持不懈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綠色家園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鞏固了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的城市名片,市民也積極、主動的加入到垃圾分類的行列中來,成為垃圾分類的主力軍。
聊城市垃圾分類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分類的實踐來看,垃圾分類與市民的期望還有差距,尤其是廣大市民群眾對垃圾分類質量和分類清運問題意見較多,獲得感不高。為此,我們將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保進垃圾減量,提高分類質量”為目標,創新舉措,多出實招,多出妙招,突出抓好幾項方面工作的落實,不斷提高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水平。
以貫徹落實上級文件和能力提升、分類減量為抓手,建立完善任務分解、檢查考核、工作例會、通報問責等工作機制,督促各區、縣(市)完善治廢組織領導體系,抓好治廢責任的層層落實。加強與財政、商務、教育等相關部門的協同配合,盡快制定出臺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扶持激勵政策,增強內生動力,激發市場活力,形成治廢合力。
圍繞穩面提升的目標要求,在整體提升垃圾分類質量上動真碰硬、精準施策,切實強化屬地特別是街道、鄉鎮垃圾分類工作主體責任的落實,督促各區、縣(市)建立社會垃圾分類達標機制,嚴格垃圾示范小區管理,全面落實小區垃圾分類責任人、垃圾分類專管員和片區執法隊員的責任,強化對分類投放環節的監督管理,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建立垃圾分類“雙隨機”檢查制度,強化對相關違法行為的通報曝光,并探索與征信管理體系相掛鉤。
貫徹落實“誰產生誰付費、多產生多付費、分類好少付費”理念,積極發揮環境改善專項資金、垃圾處理階梯式收費等經濟杠桿作用,進一步形成減量控量倒逼機制;深化餐廚廢棄物統收統運;固化完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果品和農貿市場生鮮垃圾就地處置、園林垃圾資源化利用等減量措施,挖掘新的減量點,力爭人均日生活垃圾產生量零增長;推進垃圾處置統一監管,調整優化垃圾處置調度方案,嚴格落實分類運輸、車輛排水、二次稱重、應急調度等制度,提高垃圾分類處置的日常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