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軍 山西精誠晟工程檢測有限公司
在實施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的構件安全鑒定前,需要優先鑒定建筑中結構構件的安全性能。通過對建筑結構構件所進行的實際勘察,便有幾率發現存在于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的各類施工與應用質量情況。通過長期的鑒定與檢測可以了解到,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的常見質量問題為裂縫問題。無論是由于設計不足、材料質量不過關、施工技術錯誤、以及地基沉降等情況,都會使建筑結構出現裂縫。這也使得對各類裂縫的鑒定,成為建筑結構構件安全鑒定的關鍵性內容。進而再依照裂縫所形成的因素與類別特征,對結構的受力性、安全性、以及耐久性等情況,做出基于安全性的評定。除此之外,對建筑結構構件進行剛度、強度、荷載、以及抗裂性能的檢測與試驗,也是進行結構構件安全鑒定的重要組成部分。
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裂縫有結構性裂縫與非結構性裂縫之分。其中,結構性裂縫生成因素為:結構應力超值且承載力缺失、或因結構強度差異所導致,需進行裂縫的深度分析。而非結構性裂縫,則是由溫度或收縮等裂縫情況,所導致的應力問題。非結構性裂縫對結構承載力所產生的影響偏低,通常可依照結構的多種性能標準進行修復。
在對結構性裂縫進行受力情況分析時,可將其劃分成以結構受力與結構破壞兩種性質的破壞形式,即脆性破壞和延性破壞。其中,脆性破壞是在無預料性的情況下臨時出現的裂縫情況,此種情況會造成建筑結構的安全危害。如沖切面裂縫、受壓區裂縫等,都屬于此類范圍。當安全檢測與鑒定出結構構件為脆性裂縫時,則應給予高度重視,并及時選取適合的加固方式予以加固。而延性破壞則是存在先期的裂縫或變形預兆,方便補救且危險系數較低。如受拉構件、受彎構件、受壓構件等裂縫。此種裂縫雖危險系數較低,但也要根據其位置、長度與深度等系數來具體判定其是否具有結構安全危害[1]。由此,便要進一步檢測裂縫的長、寬、深等數據。通常檢測環節中,結構構件所生成的裂縫可劃分為:縫寬小且長度短的細小裂縫;縫寬≈0.2mm,長度處于受拉區階段,且深度較深的中等裂縫;以及縫寬>0.3mm,長度超出受壓區,且深度貫穿截面的貫穿性裂縫[2]。若裂縫寬度超出限值,或長期處于潮濕狀態下,則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支撐結構便會出現生銹與腐蝕現象,而此時也說明鋼筋與混凝土的握裹力已然破壞殆盡。在常見的建筑結構中,橫向裂縫生成鋼筋銹蝕的情況較少,也不易出現危險性,縱向裂縫則較易引發鋼筋銹蝕和護體剝落等情況,且危險性明顯。
除此之外,還應對裂縫處于何種狀態做出精確的判定。其中,發展裂縫是裂縫處于運動發展狀態下的裂縫形態,其寬度與長度等數據都會因時間的增長而同步變化。此種裂縫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態勢,不僅危險系數較大,且需要進行及時的方法補救。而穩定裂縫則會表現出較為固定的穩定性,多不會造成結構構件的破壞。
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發生變形現象,主要是由于長時間受溫度、濕度、荷載力、以及地基沉降等的影響,所生成的結構變化情況。這種變化既會改變結構構件的外部形態和使用效果,又會導致手里與穩定性造成影響。當大面積變形現象出現后,結構受力情況便會由此發生變化。如受力偏心距的持續加大,以及全新附加應力的生成等。進而導致結構構件的承載力持續下降,甚至出現開裂或倒塌等安全事故。
撓度與位移的最值,是進行結構構件變形檢測的關鍵性依據。并且,在實際檢測過程中,還應與裂縫檢測相結合,以此明確何種變形情況會導致構件裂縫的生成,而何種裂縫形態又會加劇變形的惡化[3]。在安全鑒定過程中,仍需鑒定結構構造及混凝土是否存在碳化等情況,并進行由局部到整體的全方位檢測。除此之外,還應考慮到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斷面尺寸、支座方式、以及設定跨度等因素,以此確保安全檢測與鑒定的完整性與全面性。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對于建筑結構鋼筋混凝土構建的安全檢測與鑒定,具有較為全面且系統的模式,但安全鑒定并非單一的結構性技術檢測形式,還需要與檢測標準以及政策等進行深度結合。文中僅對鋼筋混凝土構件做出基于局部性檢測與鑒定的闡述,仍有更為多樣化的問題與因素需要在實際安全鑒定過程中考慮進去,以此提升安全鑒定的精確性。這也是為后續修復與加固施工技術的實施與應用,提供出技術保障的有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