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達
我所供職的文化公司入駐海湖新區已有四年,但是我只知道從火車站乘9路公交車一直到文苑路口下車,公司所在的安泰大廈就在眼前。這中間勿須換乘,說起來好像很方便的樣子,但對我這個非西寧居民來說,就有些吃力了。以我目前的收入和沒有駕照的現狀,不足以養車,所以乘坐公交是我不二的選擇。從平安乘公交車到西寧火車站,需要一個半小時,再從火車站乘9路公交到公司,又得一個多小時。若遇堵車,每天往返差不多要耗時六個小時,而實際工作的時間每天七個小時,去掉遲到的時間,差不多工作的時間和花在路上的時間等長。有廣告語叫“堅持就是勝利!”在我堅持坐班,協編完成某自治州的教育讀本之后,恰好又有三本書稿要校對,我向公司申請在家看稿,不坐班。獲準之后,我方從疲憊中解脫出來。當然,在家上班就是上班,不能貽誤工作。看完書稿,就送去公司,也就是又去海湖新區。
因為上班的靈活性,我在海湖新區的工作才得以堅持下來。繼后,又開始擔綱編纂一部重要志書。根據省上對志書的編纂進度要求,確實是時間緊,任務重。其間除了不敢耽誤我兼職編輯的《意林文匯》的工作外,全力以赴修志。以愛好文學、寫出好作品為理想的我,竟然沒有時間讀文學書籍、沒有時間寫文學作品了。有時慚愧得都不敢在各作協群里與文友們打個招呼了。
蒙西寧市文聯厚愛,讓我協助參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周年‘西寧冊頁·山水海湖”征文的編輯工作,并受邀參加了3月24日在青海人民出版社會議室啟動此次征文為主題的創作實踐活動。這激起了我一寫海湖新區的愿望。然而當我構思腹稿之時,才知自己對海湖新區的認知,如同在書店里隨手一翻的新書,其實是陌生大于熟悉。在歪歪樓前走過多次的我,不知道樓內是商場還是餐飲抑或別的什么。沒去過幾何書店,沒逛過萬達廣場,對唐道·637公交站熟視無睹。不曾參觀過青海科技館,竟然連距離安泰大廈不遠的青海大劇院都沒有注意過。不知道海湖濕地公園,也沒去過火燒溝……
怎么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熟悉海湖新區呢?我受修志習慣的影響,首先想到的竟是看“規劃”理頭續的辦法。《海湖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確定海湖新區范圍為:東起海湖路,西至湟水路,南起昆侖大道,北至青藏鐵路,總用地面積10.46平方公里。功能定位為:充滿活力的青藏高原現代化繁榮美麗宜居新城區。新區建設遵循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理念,突出“綠色、人文、環保”特色,體現生態宜居城區、高端旅游房屋基地、高原文化展示窗口、管理服務中心、夏季會議中心五大功能。規劃先行,建設跟進,我在網上搜看到《西寧市海湖新區開工啦!》這樣的舊聞。看了這篇報道我才知道,海湖新區是西寧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十一五”重點項目,也是西寧市實施擴市提位戰略的重大舉措,對于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完善城市載體功能具有重要意義。2006年7月,西寧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海湖新區管理委員會,對海湖新區實行“政府指導、市場運作、社會力量開發”的運作機制和“運轉靈活、獨立運作”等方式開發建設。力爭把海湖新區建設成為集商貿金融、科技文化、旅游服務、行政辦公、居住休閑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新城區。2007年3月20日,海湖新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破土動工。
憑資料可以寫出“述而不論”的志書,但寫不出令讀者身臨其境的好散文。無論如何,也得自己走一走,看一看,觀察感受一番。可怎樣才能“深入”呢?自己正沒奈何之時,瞌睡遇到枕頭的好事又來了,4月26日,西寧文聯組織省垣三十幾位作家進行“西寧冊頁·山水海湖”主題創作體驗生活活動,本人也忝列其中。
大家碰頭的地點是青海大劇院正門口。已在海湖新區上班四年的我,可笑還得用手機導航。乘9路公交車,在文苑路口的前一站北城7區下車,上到地面,步行幾分鐘就到了。此時方知,青海大劇院距離安泰大廈不過一站路之遠。
去年我參觀過國家大劇院,心里不由就有相比的意思。等真正想進去一觀時,門衛不讓進門,不明理由。就在這時,人齊了。作家們彼此大都相互熟悉,問候寒暄之際,負責組織的老師把大家帶進了距青海大劇院不遠的“古典鋼琴博物館”。這是事后從拍的照片上看到的,當時我跟在各位名家們的后面,有點犯懵。胖胖的馬總(也是后來才知道的)開始帶大家參觀他的鋼琴博物館。開投資不小的鋼琴博物館,這無疑是一創舉,看著收藏的一架架德國的古鋼琴,聽著馬總熟諳而流利的介紹,心中感慨頗多。可惜我對于鋼琴缺乏相應的知識,所以聽馬總介紹鋼琴的名稱和來歷時,想記也記不住。我乃俗人一個,在鋼琴這塊兒雅不起來,就不多饒舌了。待有閑時補充一下相應的鋼琴知識之后,再去觀賞一番,可能才會有收獲。其間有不少陳列的書籍,心想書除了供人閱讀之外,其實也可充當一種文化擺設。
后來,隨大家來到海上樂朗酒吧,氣氛稍稍活躍了些。我在平安與一位詩人喝過一次威士忌,喝不慣。今天在這里看到作家們雅品洋酒,自己架不住對酒的嗜好,還是喝了一杯,口味似飲料,女士們可能很喜歡。我見過的酒場都是熱鬧而喧嘩的,在這里倒是雅的不行。之后來到“城市之聲”音樂廳,欣賞“大音·雪白的鴿子”花兒藝術無伴奏合唱團演唱的“花兒”《白牡丹睡著了》。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他們竟然唱得很美。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聽到的“花兒”“雅唱”!他們沒有手扶腮幫子,沒有聲嘶力竭,沒有讓人聽著肉麻。如果這樣唱“花兒”,我不再固執己見,也可以坦言喜歡。“花兒”如果這樣唱法,進去莊子也能唱,老漢們估計也不會罵的。我注意看了一下合唱團成員,中老年人居多。而之后的鋼琴演奏者是一個很年輕的女子,她人美,演奏也很美。能將發仞于鄉野的“花兒”與源自國外的鋼琴演奏放在同一劇場,這絕對是個創新。或許,這個創新只在海湖新區有吧。
為寫征文參加兩次活動,但是依然感到無從下筆。從自身來找原因,是筆力不逮。客觀地說還是對于海湖不熟,我還想找個機會自己再去走走、看看。直到6月18日我要去省志辦查閱資料時,才得機會。查完資料時不到11點,我決定獨自去逛幾何書店。掏出手機查看導航,嘿,原來就地乘公交可至唐道·637公交站。雖然天下著小雨,沒帶傘的我毅然前往。

原來,一下公交看到的竟是我在9路車上遠望過無數次的小火車。曾以為這不過是個景點裝飾而已,走近了一看,后面的每節車箱都是洋氣十足的小餐廳。這確實是一個匠心獨運的巧妙設計,既是帶給游客的一道風景,又是商家能夠經營的場地。而位置居中的那幾個銅質的樂隊青年像,透著新潮、透著青春的活力。這與別的多數景點喜歡仿古雕像儼然不同,或許這也透露出些許“海湖文化”之特色來吧。拍了兩個小視頻發給在家里問我中午回不回家吃飯的妻子,就用手機百度地圖導航,去找幾何書店。小雨下個不停,雖然擔心手機進水,但還得讓它工作,否則我找不到目的地。等到了目的地自動結束導航時,我被自己給氣樂了,這地兒我不是走過N多次了嗎?還在對面的星巴克與一個導演喝過奶茶。
沖著幾何書店來的,怎么著都要進去看看。或許是星期二的緣故,還下著雨。顧客很少,我抱著“觀察”的目的,東張西望,估計在店員眼里顯得有點“怪”。而“霍格伍茲魔法餐廳”這樣的名稱在我眼里也有些“怪”,早已餓了的我身上雖然帶著足夠吃飯的錢,也未敢進去一問。信步闖到豎著“陶瓷藝術”招牌的點兒,只見制作陶瓷的原料和工具,不見有人。所以未能眼觀陶瓷制作過程。看頭頂裝飾眼花繚亂,索性乘箱式電梯直上七樓,然后又乘樓梯式電梯一層一層下行,一層一層觀賞。影院、服裝、火鍋、冷飲、匠鰻料理……直到要過玻璃橋時遇到一個保安,問他中午來吃飯的人為什么這么少?他說晚上人多。在父親節連續爆滿三天。明知玻璃橋安全沒問題,但是走到中間向下一望,心里悠忽一下,我怕“驚醒”暫時休眠著的高血壓,竟然不由自主提懸腳步目視前方給人以踏實感的地板而過。不過,當返回再走玻璃橋時,已沒了那種說出來讓人笑話膽小的感覺。由此可知,對于我這種已是知天命之年的人來說,沒有對什么事能夠保持長久的興奮感和新鮮感了,所以人生也變得少了許多情趣。耐心地下到一層,最終沒有找見有新華書店那么多新書出售的地方。出得幾何書店,或許已是面露饑色了。就近進了一家什么丁丁的小館子,要了一碗十六元的肉面,扒拉扒拉開吃時不由想起自己的旅游經驗:旅游點沒什么好吃的,還貴……
在回家的公交車上,我想自己的這種感受正應了那位名人的話:一個憂心忡忡的窮人對最美的風景都沒有感覺。于是乎我飄飄然起來,因為我是一個敢于自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