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強
作業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重要途徑。然而在日常學習中,很多學生不喜歡寫作業,甚至討厭寫作業,更不用說主動完成作業了。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筆者對小學數學學科實踐作業進行了探究,并設計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作業。
一、注重作業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豐富作業的形式。例如,在五年級數學“因數倍數”的教學中,學生在知悉了因數、倍數的定義及其特征后,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么有的數字的因數是奇數個,而有的是偶數個呢?這一問題引起了筆者的關注,也激發了其他學生濃厚的興趣。為了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意識,筆者組織學生就此問題展開了討論。通過討論,學生的思路逐漸清晰,進行了精彩紛呈的匯報。
列表歸納法是教學中使用比較普遍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列表總結,不僅找到了其中的規律,還掌握了重要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了主動思考的意識。更讓筆者欣喜的是,一部分學生還利用圖形進行解釋。當把某個數看作一個矩形的面積,而這個矩形只能畫成長方形時,那么它的因數個數就是偶數個;如果可以畫成正方形,那么它的因數個數就是奇數個。在研究過程中,學生還學會了“完全平方數”。
這一意外收獲說明,學生喜歡的不是簡單、機械式的重復作業,而是具有挑戰性、形式多樣的問題。因此,教師可把以往的作業內容進行合并歸類,再以實踐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這樣,學生便會被問題所吸引,在想方設法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用并鞏固了知識,實現了作業的目的。
二、關注學生差異,設計分層作業
由于學生的認知發展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故教師應在作業設計上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間。例如,在設計“實踐活動”作業時,可以這樣要求:請設計一個能裝下1000塊橡皮(長5cm、寬4cm、高2cm)的盒子,多設計幾個,看哪一個的表面積最小。
這個任務需要學生在設計時應用表面積公式,而且要求選擇表面積最小的設計。這樣就在無形中融入了求表面積的運算練習,雖然任務重了,但學生并未感到作業量的增加。學生通過分類計算并加以對比,在計算過程中尋找規律,有的學生甚至將所有的情況都記錄了下來。
這樣的一次作業,可以代替一個單元的作業,并變枯燥為有趣,變單一為綜合,變計算為思考,變知識為方法,使學生不僅解決了作業的問題,還應用了排列組合,學會了有序思考,提高了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同時,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不同程度的探究,從而減輕了心理負擔,提高了完成作業的興趣。
三、重視動手操作,增強作業趣味性
數學新課標指出:要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通過動手實踐的任務,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動手操作。教師事先準備一些教具,如量杯、水槽、不規則物體等,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結論。然而這一教學方式只是讓學生經歷驗證的過程,并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了真正了解學生的思維軌跡,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實踐作業,讓學生“用自己的辦法求出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并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匯報。這一教學方式給予了學生極大的探索空間,促使他們在探究之前就要思考以下問題:用什么方法?準備什么工具?怎么操作?如何測量?如何減少誤差?這一系列問題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也促進了小組內成員的合作。有的學生為此還設計了幻燈片,甚至錄制了視頻,以便更好地為同學講解。通過這種問題式實踐作業,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積累了活動經驗,找到了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四、注意聯系實際,設計生活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借助某個數學模型加以解決,所以教師應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在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比如,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中的“種蒜苗”實踐活動,就是為后續學習統計圖做準備的。在學習統計圖前,教師先組織學生自己試著種蒜苗,隨時關注蒜苗的生長情況,記錄蒜苗的生長過程。開始時學生會產生疑惑:這不是科學課的內容嗎?為什么數學老師會布置這樣的任務?然而,接下來,學生通過收集數據,或根據自己的數據設計統計表進行統計,或繪制統計圖進行分析,逐步了解了制作統計圖表的整個過程,還能夠將觀察中應注意的事項講給同學聽,并分析自己蒜苗的生長情況,這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樂趣。
此外,還有很多任務,如“將4個紙箱換一種方法擺在墻角處,露在外面的面積是否會發生變化”等,都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有效作業形式。這些作業以任務驅動學生進行主動探究,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所學知識,同時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對數學的理解,是學生施展才能的有效途徑。
數學實踐活動作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通過這一作業形式,不僅能減輕學生的負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尊重了學生的差異,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五、實施結果
目前,學校的“可愛作業”已形成了一定的結構體系。特別是對中高年級作業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例如,學校把四至六年級的可愛作業內容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總結,并編創了《讓作業可愛起來》一書。學生作為實踐作業的實施對象和直接受益者,來自他們的評價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出作業的價值和成效。在每周五進行的全校性一周作業反饋調查中,關于“你最喜歡的作業是什么?為什么?”的學生調查數據顯示,實踐型可愛作業一直是他們最喜歡的作業,主要原因是:這種作業生動、有趣,可以創造性地完成;實踐作業內容很有研究價值,能從中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總之,實踐探究式作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探究的欲望,為提高學生主動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奠定了基礎。
(責任編輯 ?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