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軒轅 戴林東
陶行知與夏陶然都推行鄉村教育,二者所處的政治環境不同,施行鄉村教育的時間跨度和自身的教育經歷也存在較大差異,但二者都心系貧困落后、災難深重的農村,面向廣大農民及其子女興辦教育,追求富民強國、解救民族危機的宏偉抱負,因而在追尋教育真理的過程中表現出教育的“共鳴效應”,這對于新時代的教育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陶行知與夏陶然鄉村教育“共鳴效應”解析
陶行知的鄉村教育實驗已廣為人知,而夏陶然在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泗南縣峰山區中潼小學的辦學創舉,在今天所受的關注不多。新四軍偵察員夏陶然在精兵簡政中被安排到中潼小學既做校長又做教師,但他“文化水平不高,又沒有上過師范學校,不懂得教育學”,“趟著石頭過河”的辦學非常困難。然而,在地方黨組織的支持下,他開創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其教育實踐經驗也被大力提倡和推廣,產生了廣泛的積極影響,被淮北區黨委譽為走群眾路線的“夏陶然的道路”。陶行知與夏陶然鄉村教育“共鳴效應”解析如下。
1.心系農村的教育情懷
陶行知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誠情懷投入鄉村教育實驗,追求改造民生和農村社會、富民強國、解救民族危機的宏大理想,立足鄉村實際,創立、踐行“生活教育”理論,開創了鄉村教育新局面。夏陶然從人民戰士轉為校長和教師,身懷革命理想來到貧窮落后的中潼村,全身心地投入鄉村教育實踐,展現了赤誠的教育情懷,創造了鄉村教育發展新氣象。
2.面向農民的教育路線
陶行知率先揭露中國鄉村教育脫離農村實際和農民需求的弊端,將鄉村教育的“生路”鋪設在“活教育”中,培養“活的鄉村教師”,讓他們“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他要求從事鄉村教育的同志把“整個的心”獻給農民,努力讓鄉村變成樂園。夏陶然的教育之路則從校園直通農戶家庭和農田,連向廣大村民的心田。他融入農戶,堅持與農戶吃一樣的飯菜,拉近與農戶的距離;滿腔熱忱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困難,喚醒廣大農民支持孩子上學的教育覺悟;根據農民家庭的實際需要和兒童勞動特點,有效組織“勞動與上學兩不誤”的分組教學。
3.結合勞動的教育原則
陶行知倡導“教育與農業攜手”,努力將學校建設成“深知選種調肥、預防病蟲害之種種科學農業”的“根據地、大本營”,成為“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鄉村師范學校的考試內容將“農事或土木工操作”列為第一類,“工學團”則直接將教育原則定為“工學結合”。而夏陶然的鄉村教育更是堅守勞動原則,貫穿師生共同勞動,足跡遍及田間地頭。他針對農業生產實際和兒童勞動特點生成教學內容,當地特色的生產項目幾乎全都融入他的教學。
4.激活主體的教學方法
陶行知和夏陶然在各自的辦學中都堅持以生為本,靈活創新教學方法。一是教學融合。陶行知將生活教育思想踐行在“教學做合一”的方法體系中;夏陶然則通過師生緊密合作、互動教學農業知識和技能,讓學生體驗勞動過程。二是分組教學。陶行知將“種種事務”安排給學生分組完成,并按分組類型讓學生輪流學習;夏陶然則創造了校內與校外相結合、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分組教學組織形式。三是“小先生制”。陶行知倡導“即知即傳人”的教育原則,創立了“小先生制”,讓小先生去教人,并且“教人去教人”,發展成“小先生團”;夏陶然則讓學生做教學助手或小先生,讓高年級學生教低年級學生,校內常規班學生教校外各小組學生。
二、陶行知與夏陶然鄉村教育的現實啟示
陶行知、夏陶然推行的鄉村教育對當今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啟示。
1.心懷信仰,堅持務實發展
新時代教育現代化建設必須加強教育信仰建設,堅持務實求真。教育工作者要像陶行知、夏陶然那樣懷揣教育信仰,務實求真,努力追求“大成教育”。信仰要以切實的行為來體現。就中小學校來說,校內應矗立教育信仰大廈,尊重人性,推進人文教育與管理;就師范院校來說,則應在專業課程設置上體現對學生教育信仰的培養。此外,要在對教師的選拔和教學評價中增加對其教育信仰的檢驗。
2.立足本體,堅持校本發展
新時代教育現代化建設必須強化主體意識,堅持校本發展。學校發展要善于借力:向政策借力,將政策精神注入學校主體精神;向思想借力,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合理融入學校主體辦學思想和價值體系中;向科學借力,將先進的技術手段、設施設備“拿來”充實學校主體辦學資源。學校發展更要善于從內部發力:從傳統發力,在學校辦學歷史積淀中總結、繼承成功經驗和優良做法,以增強主體源力;在現實發力,全面而深入地認識自我,以形成教育自覺;向未來發力,根據實際需求、條件和能力合理制定發展規劃,以保持主體自省。
3.瞄準區位,堅持特色發展
陶行知、夏陶然都置身區位環境找準辦學切入口,分別打造出“曉莊”和“中潼”教育品牌。新時代學校也應當努力發掘自身價值,在本體區位空間尋求特色發展之路。而要創造有價值的教育特色,學校必須腳踏實地在校本化道路上行進。需要指出的是,農村學校建設應彰顯農村風貌,城市學校建設應閃耀城市風光,并且能在現代化建設中實現育人價值的有效融合。
4.著力滲透,堅持按需發展
陶行知、夏陶然創辦的鄉村教育均從實際出發,與當時農村社會和人民大眾的真實需求相結合。新時代教育現代化建設更要走進民心,反映民愿,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需求。在當前推行教育均衡發展和劃片招生政策的情況下,各地區應著力打造均衡的優質教育,使不同區域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公平優質的教育。同時,學校在合理配置和任用教師時,也要激活教師發展的動力,增強教師持續發展的內力,使他們能扎根腳下,開拓創新,努力成長為聳立的“教育之樹”。
三、結語
新時代,我國教育已經進入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在當今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時代背景下,作為教育基石的學校,應當學習借鑒陶行知、夏陶然的鄉村教育實踐經驗,在關鍵上尋求突破,開拓出獨具特色的教育發展新路,培養深孚眾望的教育大師。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