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摘要
雖然文言文教學是一個老話題,但如何在教學中有所突破,讓“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幾大要素相互照應,逐一體現,實現真教真學,這個問題始終盤桓于教師腦際。肖培東老師執教的《周亞夫軍細柳》一課給了教師明晰的實踐方向和操作路徑,對文言文課堂教學有很多的啟悟。
關鍵詞
真教 真學 真文言
面對文言文教學,很多教師會把好端端的語言硬生生地拆解開來,學生記詞意、記句意、記文意,周而復始,可謂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那么,如何從這種困境中突圍出來?肖培東老師的課堂教學給了我們明晰的實踐方向和操作路徑。下面就以其執教的《周亞夫軍細柳》一課為例,來談談我們所獲得的有益啟悟。
一、真教立足教材,教的是“真金白銀”
《周亞夫軍細柳》是統編本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自讀文章。根據文章分類,肖培東老師確定了教學重點:1.疏通文意,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2.把握本文寫人敘事的技巧;3.積累文言詞語。而這三個方面的內容與文言文教學應當關注的“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幾大要素相互照應,逐一體現,為教學實踐定好了目標,且接引教材提供的“閱讀提示”“隨文注釋”“思考探究”,使目標的制定始終不偏離教材要求。肖老師的第一條教學重點扣住的就是教材要求,明白到位,毫不含糊,后兩條教學重點亦然。這樣的教學重點真真切切、扎扎實實,統轄教學實踐的全過程。
隨后的教學活動緊緊圍繞這些教學重點相繼展開。肖老師首先組織學生自讀課文,解決字詞。他引導學生“先輕輕地讀,自由地讀,在讀的過程中注意哪些字可能會讀錯寫錯”,“接下來同學們再想想,你會提醒大家哪一個字很可能會翻譯錯誤”。肖老師一下子切入到文言文教學的原點:讀準字音,寫對字形,理解字義。肖老師既不輕慢于古漢語知識的學習,又不糾纏于過往的“字字落實,句句清楚”,教的是學生以往不解的知識,給的是學生觸類旁通的方法,滿滿的都是“干貨”。以此打底,接下來的教學環節得以順勢展開,肖老師讓學生讀教材“思考探究”的第一題后,隨即布置大家“再次自讀文章,做好復述準備”。復述,需要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內容表達出來,是從讀文章到講故事,培養了學生對文章的概括、整合與構建能力,強化語言表達,提升思維品質,使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落地生根。過后又回到教材本身,提問始終不離教材的“閱讀提示”“思考探究”,且凸顯《史記》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人物傳記創作上樹立了典范,據此教學生從故事出發,認識人物光輝形象,感受人物偉大精神,很好地回答了“寫什么”的問題。然后肖培東老師話鋒一轉:“同學們,這樣一篇文章直接寫周亞夫就只有這兩句,那么司馬遷是怎么寫出他的‘真的呢?”這樣就由“寫什么”自然過渡到“怎么寫”的探究,在認識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把握文學作品寫人記事的技巧,注意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抓住對比、襯托的手法。這看似簡單,實則意味著對文言文教學的一種常識性回歸,而這樣的常識就在教材里出現,肖培東老師把它們作為一場語文盛宴的最佳原料,雖然算不得山珍海味,卻就地取材,樸素不失營養,本真最是醇厚。
整堂課上,肖培東老師始終堅持立足教材,用教材來教,教的是教材,給學生的都是“真金白銀”,著實要點贊。
二、真學突出主體,學的是真材實料
在這堂課上,我們不難發現肖老師挺會“偷懶”的。而很多名家授課,總是不遺余力,盡情演繹屬于自己的精彩,可肖老師更愿意和學生分享這一份精彩,把學生推向課堂的最中心,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了傳統文言文教學以教代學,甚至有教無學的尷尬局面。
這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一開始就在肖老師的心中確立了。面對選的課文是《周亞夫軍細柳》,他說:“我都沒教過,真好,可以和學生們一起學習。”如此真誠,如此親切。因為是自讀課文,所以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實踐,肖老師都把自讀要求一以貫之。對于“自讀”,就是學生運用在“教讀”中獲得的閱讀經驗,自主閱讀,它強化閱讀方法,將其沉淀為能力,目的是使學生學會,關鍵在讓學生會學。
那么怎樣做到“會學”,如何實現“學會”?我們還是從肖培東老師的課堂中去尋找答案。“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史記》中的一篇節選文章《周亞夫軍細柳》,關于《史記》,你們都了解什么?請說說。”肖老師開場的這淺淺一問涉及的是文學常識,乍看波瀾不驚,但能緊貼“閱讀提示”對《史記》的簡要介紹,提醒學生自讀需要利用好教材資源,發揮主體作用,能積極地將學習變成一種內需。“《史記》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作者是司馬遷。”“司馬遷寫《史記》受過很多的苦,他受過宮刑入獄,但他沒有放棄寫《史記》的理想。”“魯迅曾經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看到了已取得的學習成果是極佳的,顯然要比簡單的灌輸來得更主動、更有效。教師不必“先聲奪人”,而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體現的自然是“真學”,肖培東老師就是這樣做的。類似的鏡頭在這堂課上不斷閃現,學生自讀課文,從文言文字詞學習起步,掃除語言上的障礙,為以后繼續閱讀文言文積累經驗,同時學習也有了向縱深推進的基礎。學生隨之便能順利地進入到下一步的學習活動中,復述故事從起初簡單的框架到不斷補充的細節,踏著不疾不徐的節奏,內容逐步豐富。學生了解了相關故事情節后自然更容易把握住人物形象,讀出周亞夫忠于職守、治軍嚴明、不卑不亢的品格,是為“真將軍”,其光輝形象“真”入“生”心。再學寫作手法,探究寫人的藝術,一切水到渠成,結論性的生成都由學生自己來完成,學生學方法、用方法,如魚得水。最后肖老師又“推波助瀾”,將漢文帝的形象引入學生的視野,來發現一位“真天子”,轉換自然,拔高了學生的思維層級,確實是讓學習進行到底,學生所得“料”足“材”優。經過這樣的實踐,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向明確了,學習文言文的品質提升了,“會學”做到了,“學會”實現了。
“怎樣教語文不重要,只要你教的是真實的語文;怎樣教語文很重要,我們要回歸到語文的岸上。” 這句話是肖培東老師說的,也是他在一日又一日、一課又一課里踏踏實實堅守的。“舍去浮躁,舍去功利,舍去炒作”,留下的是教師真切地教,學生真實地學,是為“真教”,是為“真學”。同樣的一篇文言文,肖老師對教學的幾大要素,即“文言”“文章”“文學”“文化”不做任意切割,不加隨意拼湊,而是彼此融合,高度統一,是為“真文言”。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實驗中學崇文校區)
【參考文獻】
[1]肖培東.教育的美好姿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2]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