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璇
他們心有精誠,手有精藝。
他們技高膽大,巧奪天工。
他們守護經典,攻堅創新。
他們練技修心,兼濟天下。
他們來自不同行業,
用極致追求,書寫新時代匠人精神。
他們是——新時代大國工匠。
“工二代”軌跡
1971年,張鴻出生在沈陽變壓器廠(以下簡稱沈變)的家屬院里。那時的沈陽變壓器廠,是有著12個分廠的萬人大廠。父親張鳳舉是設計處的設計員,母親劉筱香是沈變線圈車間的套裝工,張鴻是名副其實的沈變子弟。
在那個時代,廠子弟是個很榮耀的稱呼,身上貼著“工二代”的標簽,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1986年,沈變計劃特招一批廠子弟,條件很簡單,只要能在為期半年的技術培訓中成績合格,就可以進廠成為正式工人。18歲的張鴻從父親口中得知這個消息后,興奮得一個晚上沒睡著。
那是中國經濟開始繁榮活躍的年代,幾個大院里一起長大的廠子弟約他一同到深圳打拼,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前沿去闖一闖,張鴻一口回絕了。
“他們無法想象,小學五年級時,老師在家長會上說三峽工程的變壓器,是我父親設計的。那一刻,我有多榮耀,從那時我就下定決心,要成為像父親一樣牛的產業工人?!?/p>
沈變在當時是全國最大的變壓器制造廠,能進入這樣的大企業干技術,張鴻好生得意,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被分配的工種有些不太稱心。經過半年培訓,張鴻成了機加車間的學徒車工。為了讓兒子能踏下心好好學技術,父親特地幫他“走后門”,認廠里的技術專家陳忠賢為師傅。
陳忠賢有二十幾個徒弟,學徒工每天要擦車床,洗零件,學習手動車刀技術,寸步不離地圍著師傅轉,唯獨張鴻一到午休就不見人影。細心的陳忠賢發現,張鴻中午跑到線圈車間找線圈工學繞線,學得還很認真,每次都把詳細的技術要領記錄下來,下班后一個人躲到角落里翻看。好師傅識英才,陳忠賢知道張鴻有自己的志向,不但默許,還有意給他創造條件。
一個深秋的中午,張鴻連午飯都沒吃就跑到了線圈車間學藝。沒想到,偌大的車間里多了兩個熟悉的身影——師傅陳忠賢和線圈技術專家謝德州。“你干什么來了?”陳忠賢故作嚴肅地質問,嚇得張鴻聲不敢吱聲?!皫煾低蝗粯妨?,我才明白他這趟是專門為我來的。”
陳忠賢惜才,他找到謝德州說張鴻以后一定是個線圈工種的好手,勸他收了這個徒弟。恰巧那時廠里剛接了一批新訂單,需要擴充繞線工,張鴻終于如愿調入了線圈車間,成了盼望已久的繞線工。
在線圈車間,技術專家謝德州外號“謝老轉”,自己獨攬廠里16種線圈的繞線技術,技藝無人能敵。特別是低壓線圈繞制技術,可以說是謝德州的一手絕活兒。繞線時,想要把80多根電線在繞制后排列整齊,需要一個主繞手,兩個副繞手,配合默契,同時完成,謝德州做主繞手時,張鴻有時可以作為副繞手幫忙。
一天,張鴻趁謝師傅不在,找來兩個工友,自己當起了主繞手。80根線圈被張鴻繞成了小山,謝德州回來后火冒三丈?!爸骼@手是你想當就能當的?為什么不一邊繞一邊用錘子敲平?”謝德州少有的嚴厲訓斥讓張鴻至今難忘,他深刻記住了繞制線圈要一邊繞一邊敲平,以防止繞制完成后,再敲造成電線斷裂而形成短路,這也成了他如今指導徒弟時重復最多的要點。
1999年,沈變和德國西門子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同制造一批換流變壓器。廠里選派了50個線圈技工到德國西門子學習焊接技術,名單里唯獨沒有張鴻。張鴻不服氣,便自己鉆研換流變壓器的焊接。結果考試時,張鴻成了廠里唯一一名焊接換流變壓器合格的工人,連德國專家都對他精湛的技藝由衷贊嘆。從此,張鴻焊接的換流變壓器成了德國西門子的免檢產品,他也成了廠里唯一有資格代替德國專家檢驗成品合格率的檢驗師。
纏繞指尖的瀟灑
張鴻的手很大,手指細長,這是他成為優秀繞線工得天獨厚的優勢。但這雙手上,也布滿了繞線時被刮破留下的疤痕。在張鴻的眼里,這些疤痕是他此生最難忘的印記,是刻在他手上的一枚枚勞動勛章,更是他這輩子說不完的驕傲。
作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和遼寧大工匠,張鴻承接的國家大型項目數不勝數,可被問到做過的最牛項目是什么時,總是愣住。在他看來,花時間記住這些名稱,簡直是一種負擔。
翻看張鴻的工作記錄單,昌吉-古泉±1100kV項目、特高壓直流±800kV晉北項目、特高壓1000MVA/1000kV榆橫項目、國內自主研發±500kV直流變壓器、國內首臺大容量解體變壓器等重大產品全部一次檢驗合格,每一項都是他在繞線技術領域獨樹一幟的成果。
注重細節,是師傅謝德州饋贈給張鴻最好的人生禮物。也正因為細致,張鴻取得了很多技術突破,“大餅繞制法”是最顯著的一個。在變壓器線圈繞制的過程中,圖紙經常設計正向繞制完,再反向繞制,費時費力不說,還極易刮傷手,張鴻自己也飽嘗繞線刮手的苦楚。
一天,張鴻嘗試著將線圈全部正向繞制呈大餅狀,再把外側一部分線圈反向翻疊,意外的發現可以輕松達到反向繞制的技術要求,操作十分簡單。他把這一小技改在車間推廣后,生產周期縮短了40小時,生產效率提高了33%,如此算來,每年可提高經濟效益近20萬元。
由于技術保密,張鴻的很多發明都沒能申請專利,可他并不覺得有什么損失?!拔壹沂来荚谏蜃児ぷ?,早把沈變當成了自己的家,給家里做些事,還有什么可計較的呢?”張鴻坦然地說。
在業內,張鴻早已名聲在外。有一年,沈城早春的中午,兩個來自新疆的陌生訪客找到他,并遞上了一封遼寧友誼賓館的邀請函。在友誼賓館,富麗堂皇的裝修,耀眼奪目的燈光、豐厚的福利待遇,難免讓人感到眩暈?!澳晷健⒐善狈旨t、安家費、家屬子女安排工作和就學……”新疆特變電工的一位副總和人資經理向張鴻拋出了橄欖枝。
那時沈變正值轉型期,張鴻的工資待遇并不高。新疆特變電工開出的條件,讓他心中波瀾四起。
“媽,你說我該去嗎?”到家,張鴻將選擇題拋給了母親。“不去!你生在沈變,長在沈變,沈變對你有恩,你對沈變要有義?!蹦赣H斬釘截鐵地說。除了感情因素,在張鴻看來,沈變雖處轉型期,但仍是全國最大的變壓器制造廠,能接觸到全行業最先進的技術,對產業工人而言,技術就是全部,區區物質無足論。于是,他選擇留在沈變。
新疆特變電工的副總和人資經理遺憾地走了,再聚首,是多年后的一個春天。特變電工合并了沈陽變壓器廠,成立了特變電工沈陽變壓器集團有限公司。見面時,那位副總臉上依然掛著微笑,“后悔嗎?如果當年你跟我走了,今天的身份就是公司高層,不只是一個普通的技術工人了?!睆堷櫺α耍斑@幾年,我接觸到了國內最先進的變壓器制造技術,我的技術生命得到了延續,成為高管當然好,但未必比得上一心鉆技術來的瀟灑?!?/p>
陪伴小家
48歲的張鴻心中也有困惑。有時夜里,他猛然醒來,望著星空,久久不能入眠。
張鴻長期住在單位宿舍,很少回家。生產技術指導、收徒傳幫帶,即便上了年紀,他依然忙碌。張鴻徒弟中先后走出了5個沈陽市技術大王,這更讓他覺這些年的付出很值得。母親和妻子把家里的大事小情打理得井井有條,張鴻也習慣了對家中事不伸手。
今年“五一”期間,母親的病卻改變了他的想法。
母親病倒的那天,張鴻在廠里加班。家里沒人,母親從廁所摔倒,用了一個下午時間,忍著劇痛,支撐著身體,才勉強爬到了客廳里的沙發床上,直到張鴻的兒子回到家,馬上給張鴻打了電話。
“媽,去醫院看看吧?!睆堷檮衲赣H。“不去,你快回去好好上班。”母親的倔強讓他有些無可奈何。第二天一早,他硬是堅持著帶母親去了醫院。
“你母親真堅強啊,這么多病怎么挺過來的!”醫生的話給了張鴻當頭一棒。慢性膽囊炎染、糖尿病……每一個字都都像針一樣,深深扎在了張鴻心里。這時,他才意識到,這些年一心只在工作,對家人竟虧欠了這么多。
回家后,躺在客廳的沙發床上,眼淚奪眶而出。張鴻擦了把眼淚,環視起這個30年樓齡的老房子。63平方米,三代人擠在這里,母親住南屋,他和妻子住北屋,兒子自打上學后就一直睡在客廳的沙發床上。他打量著,已經22歲,身高1米8的兒子是如何在這個狹窄的小床上,度過一個個夜晚的?“兒,委屈你這么多年了,爸給你買個房子吧?!睆堷櫦t著眼睛,拿起手機,給兒子發了條微信。
逾進90的母親,長大成人的兒子,日漸蒼老的妻子,張鴻想在有限的時間里,對他們有所彌補?,F在即便再忙,張鴻也要每晚8點回家去陪母親聊聊天,翌日清晨再為全家人做一桌可口的早飯,有時間他還會陪兒子去挑挑新房子里要添置的家具。他極力用這種方式,向家里的每個人做著力所能及的補償?!拔覟樯蜃兡莻€大家奉獻了一輩子,也是時候為我自己這個小家做點兒事了?!闭f這話時,張鴻忍著眼中的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