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智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關系:你們在時間和空間上有不少的交集,但是你們相互并不吸引,你們從來沒有過欲望去了解對方,雖然在別人眼中你們可能是熟人,但其實你們只是頻繁的見面之交,你們是熟悉的陌生人。
在互聯網時代,還有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你們從未見過面,但你們有著一樣的興趣、愛好,甚至是價值觀,你們仿佛十分熟悉彼此,又可能一輩子沒見過面,但這些都無法妨礙你們的交往,你們都能彼此印證對方的存在,你們是彼此熟悉的陌生人。
社會學者黃光國把人際關系區分為情感性關系、工具性關系和混合性關系。情感性關系是家庭成員、密友等原級團體成員的穩定社會關系,工具性關系是基于資源和利益交換的一種不穩定關系,而混合性關系是交往雙方彼此認識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情感關系,但其情感關系沒有深厚到可以隨意表現出真誠行為的關系。半熟社交關系既能使人從中滿足關愛、溫情、安全感、歸屬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和獲取利益,又能在親戚、師生、同學、同事、同鄉等角色的關系中維持人情和面子,因此是一種混合性關系。
公平與互惠
時間、空間和關聯——即社交關系的發生體現在共同占有的時間、共同占有的空間和共同的關聯要素3個方面,半熟社交關系也是如此。
新媒體網絡社交的自主性和隨意性使得“不在場”的交流成為可能,我們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時間隨時互動,極大地促進了個體之間的社會交換,拓寬了交際平臺,因此時間條件得到了拓展和延伸?;雍徒涣鞔嬖谟趶V闊無垠的網絡空間,所以空間要素對于半熟社交關系來說,不存在任何羈絆。
半熟社交關系的最重要一個條件是共同的關聯因素。人際關聯具有非常直接的展現,包括身體、語言和其他信息的相互接觸?,F實生活中語言的接觸至少包括了時間的條件,而身體的接觸則涵蓋了時間和空間的要素。
在新媒體環境中,人際互動借助于新媒體終端和新媒體應用技術構筑的網絡完成。每個個體是整個網絡的一個結點,當其中的一個個體通過移動終端表達關注、發表評論的時候,這個結點就在向周圍的結點傳遞能量,如果另一個結點對此形成了共振,則表明二者之間存在一些共同關聯要素。共同關聯要素是半熟社交的核心和基礎,當擁有共同要素的結點有一定規模的時候,則形成了某種社交圈子,這種社交圈子大多建立在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上。
不同于“熟人”社交網絡具有圈子小、互動頻率強、表達隨性、主要是為了維系情感,“半熟”社交網絡更加強調公平、互惠,這其中不僅僅包括等價值的工具性交換,還包括在互惠基礎上的情感相互依靠。
溝通的良藥
建立信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信任感需要在雙方共事過程中逐步培養和增強。有專業研究表明,如果能夠深入了解半熟社交關系信任的幾個階段,會有助于與半熟的人建立互信,進而達成共識。
首先是預設性信任。你只有預設對方是可以信任的,并且說話者在表達他自己的時候是可信的、真誠的,即你在面對他的時候,帶著的是積極情緒 。
第二個階段是相似性信任。隨著你們互動的開始,交往雙方逐漸了解對方的信息和特質,交往個體會根據交往對象家庭背景、成長經歷、價值觀等方面與自己的相似性多少來決定是否給予信任,因為相似往往意味著有相近的行為規范,容易相互理解,在交往中容易達成共識。共同要素的增多促使關系由弱變強,信任也隨之增多。這種信任會隨著互動的深入而隨時做出調整,一般來說,相似性越多,信任度越高,但當了解到一些特殊的差異時,信任有可能隨時中斷。
最后是聲譽性信任。信任度的高低取決于與他人交往的經驗,過去的行動是聲譽的前提。在口碑的作用下,一個你信任的人向你推薦的時候你就可能會快速建立信任。
喬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演講中說:“你在憧景未來時不可能將以前積累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你只能在回顧過去時將它們串聯起來。所以你必須相信,當前累積的點點滴滴,會在你未來的某一天串聯起來。但行好事,再問前程。”
正如著名的社會學大師查爾斯·格林在《可信賴的顧問》中提出了樹立新型人際關系的秘密公式,用來計算社交領域的信任,那就是先做一個“善解人意的好人”。
因為畢竟點贊不是主動的社交,溝通才是讓感情長久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