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暉 李岱松 楊秋
“三城一區”支撐高精尖產業發展
北京提出打造高精尖經濟結構的戰略要求,核心特質集中體現在經濟發展目標匹配于首都地位。經濟發展方向內生于城市性質,資源利用方式依存于城市資源稟賦,資源配置范圍取決于城市能級、城市綜合競爭力。這使首都經濟的發展,從一般走向特殊,從跟隨、模仿、同構競爭走向獨創、差異化發展、高端引領。北京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強調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以“三城一區” (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建設為抓手,打造轉型發展的有力引擎。
“三城一區”發展前景
“三城一區”是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平臺。截至2018年底,中關村科學城建設全面提速,創新層次和能級實現新提升,保持了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400億元,同比增長7.5%。高新技術企業保持快速發展,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歷史性突破一萬家,占全市的45%。無論創新底蘊、經濟總量、發展質量,還是創新活力,中關村科學城都已具備扛起創新驅動大旗的基礎。
聚焦國家戰略,深化完善懷柔科學城規劃。作為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力軍和核心支撐,懷柔科學城高質量完成了城市設計方案征集,空間規劃、發展規劃形成初步成果。做好“科學+城”的融合,加快科學設施建設,集聚頂尖科研機構,吸引國內外一流人才,提升配套服務能力。打造綠色生態、科學宜居的科學城典范,突出科學價值之城、健康之城、創新活力之城、智慧之城、森林之城,實現懷柔科學城建設取得新突破。
立足未來科學城,打造首都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2018年,未來科學城空間布局拓展為“兩區一心”,盤活了6萬平方米的閑置樓宇。2019年7月,《未來科學城發展規劃(2017—2035年)》發布,區域面積擴容16倍達到170.6平方公里,將進一步做強先進能源、先進制造、醫藥健康三大核心領域。規劃到2035年,將未來科學城打造成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高地。
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產業綜合新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用北京0.35%的土地貢獻了近20%的工業增加值。僅2018年,開發區內就形成了高端汽車和產業互聯網兩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共誕生國際領先、填補國際空白的新產品35項,新技術31項,實現萬人實用發明專利擁有量350件。建成全市唯一的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擁有高水平的教育、醫療、交通體系,高品質的商業、休閑、生活體系以及7類住房供應體系,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6%。2019年1月,亦莊新城分區規劃(2017年—2035年)草案公布,開發區由目前的60平方公里擴充到225平方公里。
完善“三城一區”高精尖產業體系
健全組織領導機制。建立完善“三城一區”培育發展高精尖產業協調機制,重點解決在產業轉型升級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改革北京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管理體制,研究建立適應高精尖產業特征的多維協同管理體系。
建立目錄引導機制。銜接《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建立《北京市高精尖產業發展投資引導目錄》,引導市場主體積極向高精尖領域轉型。跟蹤技術進步趨勢,結合產業生命周期,建立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對符合要求的高精尖項目,在規劃、用地、建設、享受優惠政策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研究制訂高精尖產業空間布局指導意見,著眼于京津冀進行產業鏈的統籌規劃布局。
強化資金投入保障。完善支持高精尖項目的資金統籌機制,集中財力聚焦高精尖產業發展重大專項,支持國家急需、創新性強的項目。修改不適應高精尖產業特點,特別是不適應知識經濟、綠色經濟、服務經濟形態的資金使用條件,財政專項資金原則上不再支持未列入高精尖目錄的項目。
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支持利用工業用地轉型發展高精尖產業,在不增加“三城一區”工業用地總量情況下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以深化農村土地改革為契機,結合非首都功能疏解,改造提升部分重點鎮村產業基地,支撐高精尖產業發展。
集成落實各項政策。在國家政策允許范圍內,采用首購、訂購等非招標采購方式,加大北京市財政對高精尖產業相關領域新技術、新產品的采購力度。推進軍民融合政策和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對高精尖產品的支持力度,促進創新產品的研發和規模化應用。集成利用國家和北京市已經出臺的各項政策,統籌推動高精尖產業發展。
實施動態跟蹤評價。統籌考慮北京市產業發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資源環境效益,統籌土地、水、能源和就業、稅收等各種因素,建立規模、速度、效益相結合的高精尖產業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建立加快培育高精尖產業的差異化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聚焦支持和引導市場資源優先投向資源生產率高、勞動生產率高、全要素生產率高和環境效率高的高精尖產業項目。建立北京市高精尖產業的行業指導線和企業指導線,實施動態評估,引導企業不斷升級發展。
加強功能性分工。目前,“三城一區”在部分高精尖科學領域存在交叉重合現象。如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都不同程度涉及石墨烯、生命科學、能源材料等研究和產業方面。這需要“三城一區”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和發展特點,實現科學分工,既要避免同質化,又要在區位、政策上形成互補,實現可持續發展。“三城一區”要積極構建高精尖專業化的、深度整合的創新服務和孵化平臺。在高精尖建設和項目引進上還需要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模式:可設立“央地”“院市”合作高精尖專項基金,吸引高精尖社會融資,運用PPP模式助推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等。
創新人才政策。加快解決針對“三城一區”高精尖產業的一攬子專項人才支持政策。鼓勵高層次人才以兼職、咨詢、講學、科研等多種方式參與懷柔和未來科學城建設發展。加強央地、院市交流,在引進海外人才方面互通有無,促進資源共享。探索科研成果轉化的股權分配,央企科研人員的股權激勵、職稱評定等相關政策。
完善城市配套和知識產權體系。尤其懷柔科學城和未來科學城,要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國際人才社區”,打造“政策最優、成本最低、環境最好、辦事最快、人文最濃”的發展環境,最大限度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健全知識產權體系,加強央地資源融合,推動中科院、央企與市、區兩級的管理協同,建立定期會商和情況通報機制。加強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引導各類知識產權服務機構進駐。
李岱松(致公黨北京市科技專委會主任、北京市科學技術評價研究所所長)、楊秋(北京市西城區科技與信息化局局長):
布局科技服務業 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科技服務業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產業附加值大、輻射帶動作用強等特點,是培育發展新動能、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支撐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抓手。《國務院關于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首都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為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提供了保障。當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強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強化科技服務功能,已成為實現首都可持續發展、搶占新一輪經濟發展制高點的重要舉措。
北京地區科技服務業基本發展情況
科技服務業已成為北京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主要包括研發服務、工程技術服務、設計服務、科技金融服務、科技推廣與技術轉移、知識產權服務、科技咨詢服務、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創業孵化服務9個領域。2017年,北京科技服務業實現收入近1.24萬億元,躍升為服務業第二大行業。目前,全市科技服務業規模以上企業6000余家。根據市統計局統計數據,2018年科技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223.9億元,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13.1%,占全市GDP比重為10.6%,增速10.4%。
北京科技服務業主要集中在海淀、西城、朝陽、東城、豐臺這5個區,其收入占全市的85%以上。2017年北京市科技服務業統計數據顯示,僅海淀區的科技服務業增加值就達到977.94億元。目前,產業規模排名前三位的是:海淀區3622.40億元、西城區1725.28億元、朝陽區1644.18億元。
對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趨勢研判
科技服務業經濟指標被低估,制造企業向服務業轉型。自2012年起科技服務業統計的僅是規模以上(即年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單位數據,而規模以下單位數據并未納入統計范疇。以海淀區為例: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規模以下科技服務企業2662家,從業人員6.5萬人,實現營業收入204億元。根據北京市技術市場統計數據發現,約20%—25%的技術收入由制造類企業實現,此部分數據暫未納入科技服務業收入范疇。新經濟背景下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融合的新型科技服務業態沒有納入科技服務業統計范圍。
科技成果推廣服務中的科技成果熟化,是未來最具增長潛力的行業。北京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的附加值整體偏低。據北京技術市場統計,北京地區技術合同多是將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原始成果進行技術轉移。這部分技術轉移服務的突出問題,是服務附加值低且承接地區缺乏成果落地轉化的能力,成果熟化服務存在“斷檔”,科技成果的增值效應未得到充分釋放。因此,未來應對科技成果中試(科技成果研發分為實驗室研究、成果中試、成果產業化轉化幾個階段))予以重點支持和引導,實現服務增加值的提升。當前,一批新興的技術轉移機構已經起到成果加速器的作用。今后,對成果到產業化過程中的中試熟化環節的加速,會是技術轉移機構實現服務增值的重要途徑。
技術轉移與創業孵化合作將迎來共贏局面。北京市創業孵化服務在雙創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更多的還是在運營模式上的創新,缺少對技術創新要素的整合。技術轉移機構則正好相反,其具備對技術成果的判斷能力,但缺乏服務模式創新以及與資本對接的能力。未來將實現技術轉移服務與創業孵化服務的深度合作,圍繞創新鏈進行資源配置,從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方面共同發力,迎來共贏發展局面。
科技服務業必將助力北京高質量發展。科技服務業作為一種為科技創新全產業鏈條提供市場化服務的新興產業,對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推進產業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科技服務業主要服務于科研活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對科技創新發展的帶動和提升效應日益凸顯。科技服務業已經成為推動其他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已經成為北京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
精準布局科技服務業促北京高質量發展
實現高質量發展,須具備四個要素:高精尖的人才,知識產權保護,金融支持,創新環境。
加強規劃研究。開展北京科技服務業發展規劃研究。北京市應當率先形成最具創新價值的科技服務業態,從而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服務創新示范區。建議開展北京科技服務業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對科技服務業發展進行頂層設計,為推進科技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參考。加強科技服務業重點領域研究,為分類指導各行業、各領域發展提供政策支撐。聚焦重點優勢領域,在“三城一區”、城市副中心和中心城區實現科技服務業差異化發展的精準布局。
編制北京市科技服務業年度發展報告。新版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的發布與實施,對2018年北京市科技服務業的統計分析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建議編制北京市科技服務業發展年度報告。這是落實新版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向社會全面展示北京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狀況,加強科技服務業發展動態監測的需要。可以為政府部門精準制定科技服務業發展政策,優化科技服務業產業布局,為北京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這還可作為已落戶或有意愿落戶的科技服務業企業和創新團隊的“工具書”,引導科技服務業快速健康發展。
打造高端人才隊伍。針對科技服務業的發展需求,多層次、多渠道培訓和引進重點領域專業化人才,促進人才政策向科技服務業傾斜,構建人才支持體系。加大在重點領域高端人才的引進和培育。有計劃地引進科技服務領域重點產業的領軍人才和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重點引進國內頂尖水平、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服務創新團隊。聚集和培育一批由領軍型創業投資家和科技中介人才領銜的創業服務團隊,到創業投資、金融、法律、財務、知識產權、管理咨詢等領域中來。研究制定科技服務業人才獎勵辦法,不斷健全人才激勵機制,為高層次科技服務業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建立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在有基礎的高等院校和科技服務企業中,建立一批科技服務業人才培養基地,培養復合型科技服務高端人才。鼓勵大專院校、職業學校、社會各類專業培訓機構,開展“科技服務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
推動區域協同發展。鼓勵并支持科技服務機構跨區開展聯合研發、技術轉移、知識產權等合作。加強與區域內創新主體的長期合作,通過簽訂協議、合作設立成果轉化基金、共建技術轉移轉化中心、開展體制機制與成果轉化模式創新,促進科技成果在北京市落地轉化。積極發揮服務機構優勢,鼓勵以專業視角對接高校、企業、政府等各方主體,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的創新優勢,在技術研發、技術轉移、知識產權、創業孵化、科技金融等領域與津冀開展合作。利用飛地模式,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方式實現合作成果共享,從協同發展中要效益。提升國際化合作水平,引導科技服務業機構在技術、專利、標準服務方面與國際知名企業開展高附加值服務合作。
責任編輯 / 沈 ?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