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中小企業發展已經成為各種論壇和座談會的重要話題,從政府到企業、金融機構都把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惑”作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政府層面看,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加緊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打造更加公平便捷的營商環境,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進中小企業發展,千方百計解決“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惑”問題。從金融機構層面看,金融機構也很困惑,貸風險較大,不貸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也大。部分金融機構雖然愿意給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貸款,但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特征,存在償債能力弱、融資規模較小、財務規范性差、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等問題。銀行為了控制風險,設置了復雜的風控手續,收益卻很低。特別是大型金融機構考慮到成本等因素,不愿意為中小企業制定具體的金融服務方案。從中小企業層面看,中小企業可抵押的資產少,輕資產缺乏擔保,抗風險能力差;缺乏健全的財務管理體系及制度;員工素質水平普遍不高;相比于大型或國有企業,銀行借貸后融資渠道較少;信用體系不健全,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融資一般都是通過地下錢莊、私募基金、擔保公司、投資公司等來獲取企業發展需要的資金。
在調研中,我們也深切感受到,中小企業融資難,甚至根本融不到資,確實是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尤其在當前中美貿易戰背景下,國家政府和中小企業都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局面。中小企業的資產質量、宏觀經濟的周期波動與結構轉型、金融機構激勵機制與業務構成的改善、所有制歧視以及信用文化不足、風險意識過低等諸多要素,共同決定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必然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它的解決需要政府、企業、銀行、社會多方協同,同時要依靠制度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深化金融改革,服務實體經濟,以供給側改方式為中小企業鋪建融資新道路,為廣大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便利優化的條件,給予它們大力的支持。之所以要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惑”問題,是因為我國的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起到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2018年底,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已超過3000萬家,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7000萬戶,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
當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惑”的問題要下真功夫。
首先,政府要練好環境“外功”。外部環境的改善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惑”至關重要。通過建立健全社會信用系統和登記制度及信用檔案,打擊逃廢債行為;推進政策性和商業性的擔保機構聯動發展;保護創新型的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成立公平公正的知識產權評估機構,為創新型企業提供知識產權融資。
接下來,在政策環境基本制定完善到位后,更重要的是落實。各級政府部門要在落實上多想辦法,特別是各種優惠政策讓企業和金融機構清楚并抓好就位。要不斷加快公募和私募資本市場的發展,加快創新型企業推進上市融資和民間融資力度,提升資本市場活力。
與此同時,中小企業也需練好“內功”,尤其是提高自身的財務管理水平和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對財務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對國家的政策要吃透記熟,通過真實的財會資料,多與金融機構溝通,讓金融機構充分了解企業的真實情況和市場前景;更要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把民間融資和市場融資結合起來,解決融資難問題。
最后,金融機構也需要練好“中功”。金融機構作為中介部門,在繼續發揮既有融資上要創新融資模式,利用征信平臺提供信用貸款、提供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聯系在一起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應鏈金融”、投貸聯動、擔保機構信用打包貸等融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