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講一個關于兩名被警察抓住的罪犯的故事。
兩個劫匪因為搶銀行被捕。警察的證據不足,至少能以持有槍支將劫匪定罪。于是劫匪被分開審訊,每個人都可以招供或拒絕認罪。警察告訴劫匪,如果他們一個認罪而另一個不認罪,他們便會將不認罪者視為主犯,并將認罪者當作證人。不認罪者將被判處20年監禁,而認罪者會被釋放;如果二人都不認罪,他們將會因為逃稅被判4年監禁;如果二人都認罪,他們將因為搶劫罪判處10年有期徒刑。
劫匪們會怎么做呢?假設其中一個劫匪認為同伙會認罪的話,自己不認罪將會被關押20年,因此他必定會認罪。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使他不相信同伙會認罪,他也應該認罪,因為那樣他就會得到自由。當兩個人都進行了同樣的推理后,他們都認罪了,兩人都要在獄中待10年。對于他們來說,這其實是一個糟糕的結果。如果他們兩人都保持沉默,他們只會因為持有槍支而在獄中待1年。由于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兩個囚徒共同達到了使每個人狀況變壞的結果。
你會想到兩個囚犯應該預見這種情況,并提前做出計劃。但是,即使有事先的計劃,他們也仍然會遇到問題。設想在被警察逮捕之前,他們做出了不坦白的承諾。顯然,如果他們兩人堅持這種協議,兩人狀況就會變好。但事實上,兩個罪犯會僅僅由于他們之間有協議就保持沉默嗎?一旦他們被分別審問,利己的邏輯就會起主導作用,并使他們坦白。兩個囚犯之間的合作是難以維持的,因為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合作是不理性的。
這個有趣的博弈被稱為“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在經濟學上有非常廣泛的應用,也很好地解釋了很多經濟現象,也生動地說明了為什么合作是困難的,即使在合作使所有人狀況變好時,人們在生活中也往往不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