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健 錢健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觀察法、對比實驗法、數理統計法,選取筆者本學期共8個班中身體素質運動能力均較為相近的40名學生進行分組,分別采取單球訓練法和多球訓練法進行為期4個月的乒乓球選修課程教學,觀察并實驗統計他們訓練前后乒乓球技能水平的提升狀況。總結多球訓練法運用特征,以期能夠為改善多球訓練方法、提高高校乒乓球選修課質量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乒乓球? 多球訓練法? 高校公選課
中圖分類號:G8?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1(b)-0044-02
乒乓球項目因其趣味性強,普及度高,始終是高校體育課程中較為熱門的一項運動。乒乓球多球訓練法適用于不同年齡段,不同水平的運動員以及普通學生進行教學訓練。筆者選取本學期所教學班級共8個班中身體素質運動能力均較為相近的40名男生進行分組,分別采取單球訓練法和多球訓練法進行為期4個月的乒乓球選修課程教學,觀察他們訓練前后乒乓球技能水平的提升狀況。以期能夠為改善多球訓練方法、提高高校乒乓球選修課質量提供理論依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8—2019學年第二學期乒乓球選修課班中40名男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本文通過中國知網查閱了大量關于乒乓球訓練的相關文獻,收集整理了關于多球訓練對青少年乒乓球技術影響方面的相關資料,將這些資料進行總結和整理,為撰寫本文提供科學依據。
1.2.2 觀察法
通過課堂觀察,獲得第一手資料,直觀了解多球訓練法對高校學生乒乓球技術的影響。
1.2.3 對比實驗法
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8—2019學年第二學期乒乓球選修課班中40名男生分成對照組A和實驗組B,對照組A采用常規單球訓練法結合比賽法;實驗組B采用多球訓練法結合單球訓練和比賽法,通過對A、B兩組4個月時間的實驗對比分析,比較不同的訓練效果,測試學生所掌握的技術變化。
1.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歸納、整理與處理,在此基礎上獲得準確的研究成果。
2? 乒乓球單、多球訓練法的實驗對比分析
2.1 實驗前A、B兩組學生的基本技術實驗分析
各項技術測試為該組別1min內擊球板數的平均值,實驗前A、B兩組學生基本技術測試后的結果分別為:正手攻球19.33與18.65、反手推擋18.54與16.97、正手攻兩點13.21與14.38、左推右攻14.16與15.01、推動側身攻14.87與12.24。
2.2 實驗后A、B兩組學生的基本技術比較分析
實驗后A、B兩組學生基本技術測試后的結果分別為:正手攻球25.32與36.88、反手推擋23.01與39.45、正手攻兩點21.42與36.58、左推右攻20.07與32.44、推動側身攻22.34與33.09。由此可見,對于身體素質和初始技能水平基本相同的學生,經過4個月的多球和單球訓練,多球訓練適當運用會明顯優于單球訓練。特別是在普通學生訓練初期,多球訓練對掌握基本技術動作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3? 分析與討論
3.1 多球訓練的特點分析
3.1.1 培養學習興趣、提升自信心
多球訓練法在初學階段可以突破單球單一落點的局限性,可以通過改變球的方向與速率,使學生跑動起來擊球,減少因固定化模式而產生抵觸情緒的可能。在進行多球的訓練時,教師隨時可以在一定球組數后對學生進行評價指導,并給予一定的肯定及表揚,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提升。單球訓練往往結束于一個球的失誤,可能會對學生的自信心、積極性有影響。
3.1.2 形成良好的動力定型
多球訓練法強度大,密度高,單位時間內完成有效動作次數多,可對不完善動作進行反復調整,反復練習促使學生能正確的完成動作,更加容易建立起鞏固的動力定型。
3.1.3 建立快速的步法移動
多球訓練法球速的頻率可以掌控,可進行分解練習大角度、低頻率使得學生充分練習步伐移動及上肢動作的完成,而單球球頻率無法降低至可進行分解練習的狀態。
3.1.4 發展全面的身體素質
多球訓練法很好地避免單球中存在的回合少、撿球浪費時間、密度較低的劣勢,多球采用的是高頻率,多組球數的方式,在同組數球訓練時為無氧運動,每組之間的還原調整又是有氧調節,多球訓練很好地將有氧訓練與無氧訓練融合在一起促進機體的運動系統功能的提升。
3.2 多球訓練存在的弊端
3.2.1 超越了乒乓球前三板技術
多球訓練法直接越過了發球、接發球與第三板搶攻的技術階段,從發球到進攻,在多球訓練中無法涉及,因而只進行多球訓練會缺乏思考,對球的判斷力較弱,對于球變化的理解能力鍛煉較少,因此,多球訓練不能代替單球的技戰術訓練,否則將不利于乒乓球技能的精進。
3.2.2 容易造成局部疲勞
多球訓練法作為一種高強度的訓練方法,無法形成過多的變化,往往比較機械,多注重于慣性的養成,隨機應變的能力有所缺失,訓練時長安排不當將產生局部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