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波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在專注人才培養質量問題的同時,也逐漸注重人才的身體素質問題。高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基地,學生在大學時期不僅接受專業文化知識的培訓,還應該注重自身身體素質的養成。當前,許多高校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中,往往忽略了大學生的體質健康,造成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整體水平不高。本文就當前以新課改為大背景,仔細分析了大學生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對自身健康狀況的影響,為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提供幾點建議以供高校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 體力活動標準? 體質健康? 影響作用
中圖分類號:G8?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1(b)-0247-02
體力活動標準是新課改中首次提出針對學生體質健康評價的標準。體力活動是指除體育活動之外,學生在空余時間進行的體育活動,在體質健康角度分析,大學體育課上課堂內容較為死板,形式單一,教學效果差,不能滿足學生體質健康需要。所以,要想保證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必須結合適當體力活動,來幫助學生可以真正在體育活動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本文從高校實際情況出發,仔細分析了體力活動標準對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
1? 制定體力活動標準
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體力活動標準,并學校內部大力的推廣與宣傳,將體力活動標準與高校考核制度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體質健康的重要意義,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學校內營造體質健康的氛圍,幫助學生樹立健康運動觀念,以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2? 保證體質健康的前提
在高校體育教育過程中,往往局限于體育課堂內部,通常出現學生只是單純地應對體育考試,而對體育活動喪失興趣的現象。制定體力活動標準可以有效幫助改善這一狀況。將學生的體育活動從課上搬到課下,豐富學生的鍛煉器材,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性。例如:可以在宿舍樓下放置一些簡單的健身器材,以供學生使用,學生可以利用這些器材拉伸肌肉、鍛煉自身柔韌性,這就為學生達到必要的體力活動標準創造了條件。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宿舍周圍就進行體育活動,同時也可以去專門的健身場所進行身體鍛煉,豐富的健身器材與健身場地可以激發學生運動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進行體育鍛煉,以真正提升學生的健康水平[1]。
3? 提升學生鍛煉的次數
根據體力活動標準要求,大學生人均每天運動的時間不少于0.5h。而當前根據高校安排體育課的次數與時長來看,遠遠不能達到規定標準。按照傳統的大學體育課的頻次來講,大學生一周時間內往往只有1次體育課時間,在課堂上進行體育活動對于提升學生身體健康的作用簡直微乎其微。而推廣體力活動標準后,學生就可以在課余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活動,時間的靈活性結合學生的運行興趣就可以保證學生運動頻次的增加,除此之外,運動時間的長短與間隔時間的長短也可以由學生適當掌握,自由的運動條件與時間使得學生主動愛上運動,運動效果也得到了加強。以慢跑為例,由于學生長時間進行學習,肩部、腿部、腰部的肌肉不能得到運動,長此以往,會增加學生患上肩周炎、頸椎病的風險,而學生在慢跑過程中,眼睛直視前方,背部肌肉放松,手臂自然擺動,腿部肌肉也可以得到適當的鍛煉,這有助于減輕學生由于長時間坐姿不正確造成的身體疼痛,還可以減輕學生的眼部疲勞程度。這種慢跑運動雖然不能短時間產生明顯的效果,但是長時間的堅持,肯定能達到質的飛躍。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時間來合理安排慢跑時間,保證每天都能夠有0.5h的運動時間,來幫改變自身的不良習慣,提升自身肌肉的健康程度,才能真正保證學生提升自身整體素質。
4? 豐富學生的鍛煉方式
學生在進入大學后,空閑時間很多,學生有充裕的時間來進行課外活動,但是在這一時期,大學生的思想還尚未成熟,判斷能力與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2]。在實際體育課堂中,存在許多學生雖然愛喜愛體育活動但是卻反感上體育課的現象,仔細分析其原因,應該是體育課堂內容不枯燥乏味,不能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所致。而在體力活動標準實行以后,學生可以利用課外體育活動來達到這一標準要求。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戶外體育活動,學生在戶外運動的過程中,不僅起到幫助學生提升身體素質的作用,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力。例如,在拓展運動過程中進行接棒比賽時,需要學生將注意力放在接力棒上,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可以提升自身的注意力,還可以通過跑步進行身體鍛煉;而進行跳高或跳遠等戶外活動中,也可以鍛煉學生的爆發力與肢體協調程度。課外活動通常是基于學生自身的興趣構成,學生會根據自身的喜好選擇不同的鍛煉方式,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相比于傳統室內的體育活動形式,課外運動具有種類豐富、時間靈活性高、運動效果佳等優點。由于課外運動的優點眾多,更加受到學生喜愛,學生也容易在課外運動過程中提升自身的運動興趣,以達到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5? 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健康的身體并不是通過一兩天的進行就可以養成的,而必須通過系統、正規的培訓才真正有助于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學生在體力活動標準的要求下,可以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并對運動習慣的保持具有有力的推動作用[3]。例如,在傳統的室內體育課堂過程中,由于有考試的限制,學生可能在體育考試之前增加運動量,以保障體育考試的順利的通過,等到考試結束,就不在進行體育活動。大多數學生在每次考試之前都會重復增加運動,這種不規律的運動方式不僅不利于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還會對學生的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但是學生自發進行的體育活動則與傳統課堂不同,自發性的體育活動是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的,對于學生來講是一種自發的、自愿的行為,這樣積極主動的心態有助于學生通過運動來提升自身價值,培養了學生運動興趣。學生一旦形成了運動習慣,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會督促機體進行體育鍛煉,整個機體形成良好的循環方式時,就可以反作用的推動身體各部分提升自身的功能,這樣有利的循環就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自身身體素質。
6? 提升學生的重視度
在進行體育活動過程中,學生應該不斷增加自身的運動意識。首先,應該制定合理的運動計劃,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設定運動計劃,并掌握科學有效的運動方法。此外,還應該培養規律的體育運動習慣,堅持鍛煉積極參加戶外活動,提升自身代謝水平與運動強度。最后,在進行專業運動時,應該尋找專業人士或者教師的幫助,保護自己,不能操之過急,避免難度過大的體育運動。
7? 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的體力活動標準對于學生體質健康的養成具有積極意義,學生健康運動習慣的養成有助于學生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學生可以將運動習慣當做自身的放松方式的一種,這樣有效的促進模式可以提升課外運動的整體效果。因此,高校以及教師應該重視學生進行體育活動,指導學生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保證學生身心健康,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 郭嘉琳.大學生體育鍛煉對身體自尊、核心自我評價的影響研究——以西安高校大學生為例[D].西安體育學院,2018.
[2] 薛龍,陳茜.高校課余體育鍛煉信息化管理的設想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15(13):112-117.
[3] 張劍威,湯衛東.基于MOOC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探索與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8,39(11):17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