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武
摘? 要:伴隨著科學技術生產力的提高,信息和大數據技術已經改變了人類知識獲取,改變了商業運營模式,同時也改變人們的日常交流方式。科學技術促使生活方式的智能化,與傳統的鍛煉方式相比,借用智能手機健身APP軟件可以打破鍛煉的時間與空間限制,跟隨不同功能與效用軟件可以隨時隨地享受運動帶來的健康和快樂。本文通過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對工作與生活之余喜歡運動的84人進行追蹤研究,經過訪談問答與數據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結論:首先,在日常體育鍛煉之中使用智能手機健身APP軟件,可以拓展自我的體育鍛煉與健康知識,更全面的了解運動項目與自我的健康水平;其次,技能的學習使體育鍛煉具有特殊性,借助智能手機健身APP軟件可以更好地打破鍛煉者的自身技能的瓶頸,更好地借助平臺提高自身的鍛煉技能;最后,智能手機健身APP軟件工具引入到日常體育鍛煉中,為單調的鍛煉增加了運動活力,軟件中的各種人性化設置成功地激發鍛煉者的運動動機與鍛煉興趣,樹立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
關鍵詞:體育鍛煉? 智能手機? 健身APP軟件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1(b)-0217-03
科學技術促使生產力的提高,傳統的人類知識的獲取已經被信息和大數據技術所改變,同時它也改變了商業運營模式和人們日常交流方式。信息化與網絡化充斥著人的衣食住行,改變著人類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1]。因此,手機操作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處理能力也日益增強,手機已經由單一的通話功能發展到有各種應用功能,于是產生了基于3G網的智能手機[2],它作為一種必需品,以其開放式操作系統和強大硬件性能成為最重要的移動智能終端。
智能手機APP[3]是英文Application的簡稱,由于iPhone智能手機的流行,現在的APP多指第三方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序。作為一種第三方應用的合作形式參與到互聯網商業活動。目前比較著名的APP商店(第三方軟件提供者)有Apple手機的App Store、android手機的Google Play Store,諾基亞的ovi store、還有Blackberry用戶的BlackBerry App World。
科學技術的進步將人們帶入創感體驗的時代,不僅在醫療保障領域運用廣泛[4],同時在教育領域也深得專家學者的青睞。毛毅剛(2013)[5]研究的實驗結果表明,基于智能手機的體育移動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大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終身體育學習習慣的養成[6]。
1? 訪談個案
訪談對象是吳老師,年齡38歲,外語教師,平時酷愛運動,自己比較擅長的項目是是羽毛球和踢足球,為了運動中更好的監測自己身體的運動狀況,特地買了一塊蘋果手表(iWatch)戴在了身上,可以隨時的記錄自己的運動狀況,記錄每天運動消耗的能量,并且消耗的能量用同等食物的量折算出,比如2碗米飯、0.2kg牛肉等。從交流的言談舉止中,發現他非常喜歡用這種智能設備陪伴自己運動,可以每天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告訴自己要完成的任務,并且把每天超越自己的記錄分享在自己的運動平臺上,讓周圍的好朋友欣賞自己的運動堅持并為之點贊,更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運動信心。
2? 問卷調查法
2.1 研究目的
抽取一部分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看其是否了解移動智能手機健身APP軟件,并且是否在運動中使用過。
2.2 研究對象與方法
被試選取全部為社會人士,有公司白領、事業單位員工;有酷愛鍛煉的夜跑成員,也有喜歡足不出戶的宅男宅女,總人數有84人,除去因多種因素干擾而導致無效的問卷數據4名,所以本問卷有效測試為84人,男生68人,女生16人,所有的被試都是自愿參加問卷調查,被試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質等作無關變量處理。
2.3 研究方法
自編《體育鍛煉與健身APP使用量表》[7],量表分為三部分共有31個題目,第一部分為被試的常規信息采集有5個題目,第二部分為身體鍛煉等級量表共有8個題目,第三部分為健身APP軟件使用調查共有18個題目。該問卷在信度與效度上已做檢驗,前期通過專家訪談法,確定研究關鍵字,進行篩選排序,確定問題條目,并讓調查者進行問卷初填,讓專家再次檢閱,確定之后,問卷發放,為了確保調查的有效性,特設立測謊題5題與第15題,如果選擇答案與下面問題不一致,則問卷作廢。
2.4 研究結果
通過SPSS中的獨立樣本t檢驗可以看出,體育鍛煉中使用健身APP軟件可以較快的活動健康理論知識,兩類人群對此觀點并無顯著性差異(P=0.858);體育鍛煉過程中使用健身APP軟件可以優化自己的鍛煉方法,兩類人群對此觀點有叫顯著性差異(P=0.035<0.05),原因可能是在體育鍛煉中,方式因人而異,每人都有自己適合并擅長的項目,如跑步、籃球、武術等,而且鍛煉方式與鍛煉習慣一旦形成,很難去改變或影響,所以受試者觀點有所分歧;體育鍛煉中使用健身APP軟件可以較快的提高自我運動技能,兩類人群對此觀點并無顯著性差異(P=0.437);體育鍛煉過程中使用健身APP可以更快地減肥塑身[8],出現顯著性差異(P=0.011<0.05)(見表1)。
由于受試者的性別不同,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也不同。男性在體育鍛煉中喜歡更好的展示自己的體形與運動技能,獲得別人的認同與崇拜,而女生則是關注自己的體重何時減輕,目的不同,測試的結果也不同;體育鍛煉中使用健身APP軟件可以更科學地選擇自我擅長的運動方式,兩類人群對此觀點并無顯著性差異(P=0.896),智能手機APP軟件確實是一款很好的應用,可以更科學、更人性地選擇一種活動方式,由興趣向志趣轉變[9];體育鍛煉過程中使用健身APP軟件可以提高人際交往、改善人際關系,兩類人群對此觀點并無顯著性差異(P=0.138),這一款應用也是很多鍛煉愛好者所喜歡的,一鍵搜索,便會找到運動同伴,大家一起享受運動帶來的健康與快樂[10]。
3? 結論
隨著科技時代的發展,智能手機已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人已被手機俘虜,長時間的低頭玩手機,在獲取碎片化的知識同時不僅消耗大量的時間,更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人體的健康(直接影響:長時間的低頭容易使頸椎變形,使其發生病變,壓迫神經,形成偏頭痛;間接影響:工作、學習或休息的時間全部消耗在智能手機上,原本去鍛煉時間也被無情占有)。預期探討使用智能手機對人類的危害,不如換個思路,好好的對其加以利用,更好地為人體的健康服務。
3.1 體育鍛煉中使用健身APP軟件可以較快地獲得健康理論知識
智能手機是人類忠實朋友,已成為人類的依賴[9],智能手機健身APP軟件是鍛煉人群比不可少的工具,擁有它在體育鍛煉中可以較快的通過軟件獲取體育鍛煉的生理學與心理學知識,比如通過運動燃燒的卡路里等,從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很多阻礙運動鍛煉的理由是沒興趣、沒友伴,沒場地等,而通過智能手機健身APP軟件恰好解決這一問題,軟件的設計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找到運動的同伴[11],找到運動場地,讓運動不在孤單。
3.2 體育鍛煉過程中使用健身APP軟件可以優化鍛煉方法、提高運動技能、選擇自我擅長的運動方式
雖然很多從事體育鍛煉的人,經過了數十年的學校體育教育,可是由于現行體制的弊端,很少有人掌握一定的體育鍛煉方法,至于后期想去鍛煉而不得法,通過數據顯示,在鍛煉中使用智能手機APP軟件可以優化自己的鍛煉方法[12],比如肌肉練習,怎樣使動作更合理、更高效、更全面地提高自己的鍛煉方法,更科學地選擇自我擅長的運動方式,經過科學的指導語訓練可以較快地提高自我運動技能。
3.3 體育鍛煉過程中使用健身APP可以更快地減肥塑身
隨著時代發展,美麗是女人終身的事業,她們無論身心多么消瘦,依然要減肥,可以很多女性的減肥方法確實不科學,而市面上的書籍與講座不能直觀傳達減肥的方法,通過智能手機上的減肥軟件可以科學與合理的減肥、塑形,并能注重科學的營養[13]。
3.4 體育鍛煉過程中使用健身APP軟件可以提高人際交往、改善人際關系
體育運動是促進友誼的橋梁,通過智能手機健身APP軟件可以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運動提高人際交往、改善人際關系[14]。
3.5 體育鍛煉過程中使用健身APP軟件可以更好地促進智能應用的發展與創新
現在人們處在一個創感體驗的時代,各行各業的產品都已用戶的需求為研發導向,本課題的實施可以最直觀、最真切地將獲取的資料給相關的研發單位,促使他們進行產品改良,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王琳.智能手機在現代醫學應用中的最新進展[J].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2014(2):12-14.
[2] 王婧婷.智能手機應用程序在,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及展望[J].中華護理雜志,2014(8):22-24.
[3] 周婷婷.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生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D].湖南師法大學,2014.
[4] 榮少婷.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2):18-20.
[5] 毛毅剛.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渤海大學學報,2012(3):31-33.
[6] 郭小琪.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2.
[7] 陳作松.身體鍛煉對高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
[8] 王亞芹.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4(5):10-13.
[10]黃濱.信息技術與體育科學的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11(10):18-20.
[11] 何成.智能手機的前世今生[J].科技與產業,2009(3):27-29.
[12]祝智庭.教育技術培訓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13]李偉民.體育與健身基本內容[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4]史文艷.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
[15]陳大為.體育活動對情緒健康的影響[J].體育與科學,2002,135(2):46-47.
[16]李佳川.體育鍛煉對降低大學生自卑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17]馬德浩,季瀏.體育:一種福柯哲學視域下的生存美學[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6):13-16.
[18]孫博.基于智能手機的微型學習研究[J].遠程教育,2013(8):41-42.